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2018-11-26 05:16科宣
安徽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安徽全省

◎文/科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提档增速、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相继获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一、五年来安徽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2017年,全省申请发明专利93527件,较2012年增长3.82倍,居全国第5、中部地区第1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2440件,较2012年增长3.06倍,居全国第7、中部地区第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7件,较2012年增长4.97倍,居全国第9位;技术合同成交额245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2016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475.1亿元,较2012年增长68.6%,居全国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7%,较2012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

二是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井喷。五年来,安徽省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阶段。全省共有6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一等奖3项;有65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奖,其中金奖3项。安徽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墨子”“悟空”和“天宫”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首次实现百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运行3项成果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入选2017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实现4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

三是创新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10.3万人增长至37.4万人。截至2017年,全省在皖“两院”院士32人,建成院士工作站209家,柔性引进院士234人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50人、“万人计划”人才61人。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全面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的人才引进模式。省累计扶持115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各市共吸引3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

四是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加速。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下,安徽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孕育。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产业创新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科大讯飞研制出世界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中电科38所研发出我国首台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江淮汽车继特斯拉之后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液冷技术,蚌埠玻璃院世界最薄浮法电子玻璃基板、京东方世界首条液晶显示10.5代线实现量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0.2%,较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310家,较2012年增长124.5%,居全国第8位,成为全省产业创新主力军。

二、安徽省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安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得益于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协同支持、合力推进,得益于全省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拼搏、勇攀高峰,形成全省“一盘棋”,下好创新“先手棋”,走出了一条富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全面加强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全省未来30年建设创新型省份“三步走”战略;出台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之首。省政府围绕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展开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先后出台“1+6”“1+6+2”、科技创新十条等若干政策,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等方面持续支持科技创新。2017年,全省兑现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奖补项目2100多项,省和市县给予奖补资金近30亿元,拉动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投入80多亿元。

二是全面打造原创成果策源地。积极争创并全面启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把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全力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先进光源、大气光学、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预研工作开展。积极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全省已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入列首批国家研究中心,科大讯飞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获批建设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获批建设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省属高校零的突破。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围绕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机器人、高性能专用集成电路、生物育种、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布局实施19个省科技重大专项,累计实施重大专项项目650项,支持经费9亿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80多亿元。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捕捉发现机制,建成运行安徽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推动各类科技成果在皖转移转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科技服务业,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8家、众创空间218家,集聚3万多名创客入驻创新创业。加强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建设,全省已建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6个。

四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76项创新改革任务全面展开,其中国家授权的16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整合6大类省级科技计划,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出台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让科技人员在科技立项申报、科技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更大自主权。深化科技人员流动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在岗创业、兼职创业、离岗创业,率先在全国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编制周转池制度,核增周转编制4697个,为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深化科技分配制度改革,出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建立起以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员财富分配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奖励给科技人员,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五是全面构建创新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合芜蚌为龙头,创新型城市为载体,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等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综合排名分别居全国第6、46和48位,较2012年前进6位、17位和25位。扎实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合肥市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评估验收,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淮南6市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大皖北和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补短板力度,建立厅市工作会商制度,在科技项目经费、创新平台载体、科技政策兑现等方面向皖北和贫困地区倾斜,省政府出台的系列“十条政策”对皖北和省级以上贫困县奖补经费上浮20%,省科技转移支付经费重点支持皖北和省级以上贫困县科技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皖北集聚。

创新已成为安徽最为靓丽的特色名片,也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潜力。下一步,安徽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战略平台叠加的效应,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统筹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努力在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创新、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优化创新发展制度和环境方面迈出新步伐,加快构建高效率区域创新体系,促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战略支撑。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安徽全省
《安徽记事》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5.回声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