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尧
中国古代兵役制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探析
周俊尧
(河西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
中国武术的适用性在古代多为战争所服务;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其三是治病疗伤;其四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一种职业,一种技能。但其最重要的适用价值还是统治阶级战争的需要;各朝各代的兵役制都要对其入伍者进行军事训练,士兵们为了争名保命,必须刻苦训练,其武术的实用性在军队发挥的淋漓尽致,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武术也随之流传与各地,成为其后代效仿的榜样。
古代兵役制;武术;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武术,它得以顺利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了解武术的起源和适用的价值取向。武术的产生原自于古代人群生活在一个环境相当落后的社会,野兽威胁和种族争端,迫使人们自行创立不同的防御技击术,从开始简单的砍柴、劈木、割草和挑担的日常动作,在熟练的使用至不断的总结、揣摩,演变成为很多个体的防御杀伤动作。他们不存在什么花式动作,每一动都有非常实用的攻杀、防护技能[1]。为增加动作的实战效果,避免伤及他人,他们选择木头、草堆、棚瓜等作为练习工具。在实战中,他们的方法越来越多,动作也越来越复杂,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力量在争斗中是多么重要,所以就将平时劳动中的工具进行体力训练,还模仿动物进行其它技能上的训练。战事来临,青壮年人尽其责,弱者去唉,强者存。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平时积极训练,以求其战争中的生存。
武术的适用性在古代多为战争所服务;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其三是治病疗伤;其四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一种职业,一种技能。但其最重要的适用价值还是统治阶级战争的需要。我国古代的兵员主要来自民间,战争的发生往往是争权夺地,兵源的争夺常常是掠夺性的,一个地方的兵源也是适龄者无一幸免,要么从军,要么杀戮,留着就会给对方增加了实力[2]。
各朝各代征兵后都要对其进行军事训练,士兵们为了争名保命,也是刻苦训练,其武术的实用性在军队发挥的淋漓尽致,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武术也随之流传与各地,成为其后代效仿的榜样。
兵役制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兵役制对武术传承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和平时期和战后的恢复建设时期。武术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各个领域的精髓。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士卒军事技能之一的武术,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古代战争的重要手段;随着军事战争的出现,兵器也随之产生,战争兵器与武术器械曾有过水火交融的历史阶段;随着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武术器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进步。另外,军事战争中的兵家思想也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军事武艺的发展是古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在古代武术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兵制,约可分为八期:
第一时期,在古代,有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的区别。征服之族,全体当兵,被征服之族则否,是为部全民皆兵制。古代战争争夺的是地域疆土和奴隶,尤其是女性,掠夺人口是第一特征。然敌兵打来,不能整个制梃以自卫。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3]。
第二时期,后来战争剧烈了,动员的军队多,向来不服兵役的人民,亦都加入兵役,是为全体皆兵制。 “内外骚动,殆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4];”都系本此以立说。《司马法》之说,固系学者所虚拟,亦必和实际的制度相近。
第三时期,秦汉统一以后,全国皆兵之制,便开始破坏。“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建武七年。“高祖令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律课试。”则汉兵制实沿自秦[5]。“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6]。”偶尔用兵,为顾恤民力起见,多用罪人及降服的异族。因此,人民疏于军事,遂招致降服的异族的叛乱,是即所谓五胡乱华。而中国在这时代,因乱事时起,地方政府擅权,中央政府不能驾驭,遂发生所谓州郡之兵。
第四时期,五胡乱华的末期,异族渐次和中国同化,人数减少,而战斗顾甚剧烈,不得已,乃用汉人为兵。又因财政艰窘,不得不令其耕以自养。于是又发生一种部分民兵制,是为周、隋、唐的府兵。民兵制度的破坏,形式上是在后汉光武之时的。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七年,罢轻车骑士、裁官、楼船。自此各郡国遂无所谓兵备了。后来有些紧要的去处,亦复置都尉。又有因乱事临时设立的。然不是经常、普遍的制度。而外强中弱之机,亦于此时开始。汉武帝置七校尉,中有越骑,胡骑,及长水[7]。长水,颜师古云:胡名。其时用兵,亦兼用属国骑等,然不恃为主要的兵力。后汉光武的定天下,所靠的实在是上谷渔阳的兵,边兵强而内地弱的机缄,肇见于此。安帝以后,凉州一隅,迄未宁静,该地方的羌、胡,尤强悍好斗。中国人好斗的性质,诚不能如此等浅演的降夷,然战争本不是单靠野蛮好杀的事。以当时中国之力,谓不足以制五胡的跳梁,绝无此理。五胡乱华的原因,全由于中国的分裂。分裂之时,势必军人专权,专权的军人,初起时或者略有权谋,或则有些犷悍的性质。然到后来,年代积久了,则必入于骄奢淫佚。一骄奢淫佚,则政治紊乱,军纪腐败,有较强的外力加以压迫,即如山崩川溃,不可复止。西晋初年,君臣的苟安,奢侈,正是军阀擅权的结果,五胡扰乱的原因。五胡乱华之世,是不甚用中国人当兵的。说已见第四章。其时用汉兵的,除非所需兵数太多,异族人数不足,乃调发以充数。如石虎伐燕,苻秦寇晋诸役是。这种军队,自然不会有什么战斗力的。军队所靠的是训练。当时的五胡,既不用汉人做主力的军队,自然无所谓训练。第五时期,承平之世,兵力是不能不腐败的。唐初是因袭隋朝,实行府兵制的。穷人担负不起,出征时饥寒交迫;家里又不免征徭,因此,士兵很多逃亡,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遂发生所谓藩镇之兵。因此引起内乱,内乱之后,藩镇遍于内地,唐室卒因之分裂。第六时期,宋承唐、五代之后,竭力集权于中央。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均属三衙。曰厢军,是为地方兵,属于诸州。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蕃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的。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乡兵,蕃兵,本非国家正式的军队,可以弗论。所以武力的重心,实在禁军。全国须戍守的地方,乃遣禁军更番前往,谓之“番戍”。中央要有强大的常备军。又觑破兵民分业在经济上的利益。于是有极端的募兵制。
第七时期,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前,在军事上,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其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第八时期,清亦以异族入主,然不久兵力即腐败。中叶曾因内乱,一度建立较强大的陆军。然值时局大变,此项军队,应付旧局面则有余,追随新时代则不足。对外屡次败北。而国内的军纪,却又久坏。遂酿成晚清以来的内乱。直至最近,始因外力的压迫,走上一条旷古未有的新途径。清朝太祖崛起,以八旗编制其民。太宗之世,蒙古和汉人归降的,亦都用统一的组织。这亦和金朝人以猛安谋克授渤海汉人一样。中国平定之后,以八旗兵驻防各处,亦和金朝移猛安谋克户于中原,及元朝镇戍之制,用意相同。唯金代的猛安谋克户,系散居于民间;元朝万户分驻各处,和汉人往来,亦无禁限。清朝驻防的旗兵,则系和汉人分城而居的,所以其冲突不如金元之烈。但其人因此与汉人隔绝,和中国的社会,全无关系,到末造,要筹划旗民生计,就全无办法了。中国军队强悍的,亦多只能取守势,野战总是失利时居多。洪承畴松山之战,是其一例。然入关后腐败亦颇速。三藩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自此至太平天国兴起时,内地粗觉平安,对外亦无甚激烈的战斗。武功虽盛,实多侥天之幸。所以太平军一起,就势如破竹了。
武术的产生来源于战争并应用于战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兵制,战争促进了兵役制的逐步完善。士兵们因为要在战争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要不断的进行锻炼。不论是从体能还是对战斗的技巧方面都要有所提升,武术恰恰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来慢慢的发展当中因为战争的需要,变成了全民皆兵的场景。
[1]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1991.
[2]程喜霖.汉唐烽堠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
[3]周初太公望《太公六韬》第六篇.
[4]中国武术史·道家与武术.转引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43.
[5]司马法·严位.转引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30.
[6]汉书·艺文志.转引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64.
[7]汉书·百官公卿表.转引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78.
[8]史记·孔子世家.转引自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40. [9]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于武术发展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4):78-79.
[10]杨向东.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Military Service in Ancient China in Different Dynasties
ZHOU Junyao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Gansu, China)
周俊尧(1976—),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