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架构及其个体提升路径

2018-11-26 04:21赵权忠左钧升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体育教师道德

赵权忠, 左钧升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1 “中国化”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外延

1.1 有关道德的古今概念解读 道德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1]“人道”本意为道路,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守的普遍规律;古代汉语中“德”与“得”相通,意为具体事物得之于“道”的特殊性质。《庄子·天地》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2]“物得以生”是指物因为有德才能生出来,必须有德将道集合到一起才可以生出物来。《管子·心术上》进一步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3]德,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精髓。因此:“德”即是“得”。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是指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道”与“德”的连用指人们的行为合乎普遍原则和规律。《荀子·劝学》中也讲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4]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关于道德的概念主要涵盖了社会规范以及个人优良品质的获得与修养。

当代学者对道德界定较具代表性的是章海山教授,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道德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目标,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除此之外,关于道德的界定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对道德的界定:道德(morality,moralo)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对道德的界定:“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7]。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道德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充当人们的社会生活准则,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与此同时,道德还是一种“实践的精神”,作为实践精神的道德,既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去指导和支配人的行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主体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价值追求,它关注的问题是人的价值、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个人的责任和对人生理想的选择等,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道德主体不满足于自发的生活过程,也不去寻找德行与恶行的抽象标准,而是尽力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获得幸福和达到至善[8];最后,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它主要依凭人的内在信念,作为行为规范它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实现个人同社会的统一。在此意义上,精神、价值、规范“三位一体”,共同规定着道德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2 现代中国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外延 既然道德的现世内容与标准指向于人的内外关照与统一,因此阐释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必须照顾到教师专业道德涉及的领域、发生机制、个人行为与行业规范等问题的解决上。

陆道坤、张芬芬在对教师专业道德概念的界定中指出:“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工作(发展)中以及给予专业身份从事与专业工作相关或对专业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调节教师与工作、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标准,是一定的教育制度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9]

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中国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专业身份和专业工作2个定位。专业身份:爱与行为规范的传递者。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是主体,教师既有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又必须肩负对学生的行为引导。无论小学阶段的类家长角色、中学阶段的类教官角色,还是大学阶段的榜样角色都是对教师根本性主体道德的要求;专业工作:知识与能力的授予者。在校内外以教师身份从事的活动中,专业化、系统化的行为特征以及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是专业道德的核心表现形态,直接反映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有关教师专业道德的外延主要表现在形成影响和内外关系的扩展方面。形成影响:自律——他律——律他——律己。在教师自身不断修正行为规范以起到垂范作用的同时,有形无形中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内化,并在专业工作中以专业身份对学生客体形成影响,又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位置;内外关系:谦逊、为人师表,调和诸多关系。教师的专业道德在处理教师与工作、他人、自我发展的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专注于心,成事达人。

2 “中国化”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综合考虑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背景、问题研究指向,结合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追求,就应立足本土化研究的起点,发掘“中国化”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具体如下:

博爱健康:教师之爱是专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师没有关爱、热爱、友爱之心,教育教学过程将无法转化出优质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爱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成效的根本动力保证。对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发挥榜样的垂范作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体现出教师专业道德中对自身专业身份的高度展示,必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与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使命:在动态的课堂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间形成了“责任共同体”。这种责任是基于教师对专业道德中,有关专业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的清晰认识。不仅包括在体育活动中对风险预判、行为管理、教学设计等动态管理的责任担当,更有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判断、运动建议、健康干预、锻炼习惯养成等指向学生自身发展的义务需要。这种责任与义务并存、监督与指导并举的工作特征,要求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方能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价值。

知行合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不懈追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恰恰是人们建立稳定的世界观和生活观的重要时期。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由于将教材融合在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与方式之内,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实现体育教学知识与内容的转化,因此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直接而深刻。学生更多的是感受着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气质、行为方式,无形之中带给学生的是教师自身的态度、行为特征和行动策略。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起到了从教学和练习中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学会生活、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种种能力,将知识、技能、行动和习惯作用到生活中去,做到会生活、爱生活。

规范自觉:体育课堂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行为管理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运动技术方法,借以获得长效锻炼方法与习惯养成的同时,势必伴随着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他律形式的存在,其目的是期望和引导学生自律效果的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重要外部作用体现,其功能是通过教师的专业道德约束力,使教师他律——学生自律——师生自利——更高利益诉求的循环升级成为可能,不断地推动教师和学生在各自教学位置上的动态发展。

3 “中国化”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架构

3.1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属性 在精神、价值、规范“三位一体”的道德维度下,以尊重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念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对教师职责的定位,“传道、授业、解惑”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恰恰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及其属性能够对此问题进行较好的诠释,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效果评估及个体发展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属性可以归纳为:专业身份明确、专业工作特殊、形成影响直接、内外关系通达。这样的属性既是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内涵与外延、价值与意义的阐释,同时又是对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依据,从而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3.2 统一维度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架构 结构决定功能。在明确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基础上,挖掘其深刻价值与意义,导出其特有的价值属性后,通过回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有关道德的核心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理念指引下,确定高校教师专业道德的的架构,可以对促进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升方式提供有效的方向和目标。概括为重道、崇德、通情、知义、识礼、负责。

重道:尊重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和练习规律,注重实践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尊重自己与他人及其发展;崇德:崇尚高尚的品德,用以律他的同时严格律己,遵守他律的同时更加自律;通情:用心关爱学生、热爱事业,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传授知识与技能,推己及人,共同进步;知义:识大体、讲大义,诚实守信,不断传递正能量,使学生热爱锻炼、热爱生活;识礼:懂礼貌,讲体统,尊重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负责:有责任心,敢担当,做榜样引导青年做生活和自己的主人。

统一在精神、价值、规范“三位一体”的维度下,有明确专业身份和专业工作的内涵,以及形成影响和内外关系的外延,体现出“中国化”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博爱健康、责任使命、知行合一、规范自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在专业身份明确、专业工作特殊、形成影响直接、内外关系通达的属性作用下,形成重道、崇德、通情、知义、识礼、负责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架构,有利于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对照发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与不足,找到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4 尊重个体关切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升路径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意识、能力的提升需要靠内外因素共同的作用才能实现,只有专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指引和拉动专业不断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更为关键的是个体提升的路径选择。区别于手段、方法、途径等措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个体的提升路径选择更倾向于自觉地、主动地动态认知与实践探索。

4.1 公德与私德的统一 所谓公德与私德的统一,即职业道德和生活准则的相互融会贯通。由于教师职业的公众性,使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经常形成“跨界”状态。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身份及其工作,很多时候会出现“切换”不畅,造成工作和生活上的角色迷失。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提升专业道德以及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首要的途径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的具体过程中寻求职业道德和生活准则上的共同之处,用一贯的标准约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形成稳定的工作习惯和生活规律。

4.2 律他与利他的统一 从他律到律他,实际上教师是在充当纪律约束的传递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如果简单地认为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是单一性质的管理和制约学生,实际上则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准。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师,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单一的维护课堂秩序,营造所谓规矩的练习环境,某种程度上却使学生练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和意义大打折扣;反之,如若站在学生获得的角度加以引导,使律他转化为利他,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实施,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专业道德的深度和广度就会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自然也会有长足进步。

4.3 律己与利己的统一 就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而言,也存在律己和利己关系统一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执行教学方案,还是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断寻求实验心得与理念方法,是在遵循规律基础上要思考的问题。过多地被条条框框约束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诉求和空间绝不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水准的表现,提升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在严于律己、开拓进取、不断发展的思想指引下的。

4.4 媒介与主体的统一 由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个性、能力的体现,传授知识技能,引领学生习得和提高,同时又有榜样的力量和价值体现,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主体地位,必须把教材媒介和教学主体的身份相统一。只有自身加强了认识,突出了地位,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主动,并时刻督促自身提升专业道德水准,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5 结 语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目标指向。在现实条件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精髓,建立“中国化”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架构,并依据该架构找到教师广义层面上的职业道德与生活准则标准错位、结构与功能缺失、认识与行动不统一等不足之处,通过个体的提升路径选择,逐渐完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认识和水准,才能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保证。

猜你喜欢
中国化体育教师道德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跟踪导练(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