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山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全面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都表明青少年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目标群体[1]。啦啦操在青少年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据中国啦啦操协会官方统计,全国5万多所学校开展啦啦操项目,注册运动员人数超过20万,辐射参与人员2000多万。2016-2017赛季全国啦啦操联赛共24站,全国4.7万青少年参加了比赛。此外,全国各地方省市也多次举办各级别的啦啦操比赛。啦啦操项目赛台上最多可有24名运动员,是竞技体育项目中同台参赛人员最多的项目之一。团队合作与集体精神是啦啦操运动核心价值理念。以技能为先导的啦啦操运动实际上包含认知、情感、意志、交往等一系列活动。作为集体竞技运动项目,啦啦操竞赛是技术技能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的较量。运动竞赛既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又通过协作优势互补反映集体技能水平,从而产生1+1>2的理想效应。参与这个浓缩的小社会,不仅学习技术技能,通过团队中多种角色的扮演还可以体验生存、交往,增强其社会化本领。
啦啦操团队中成员身份复杂,一个人往往集成了多种角色,需要经常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这种角色转换能力不仅具有所在项目角色转换的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社会角色转换模拟意义。参与啦啦操运动,进行角色体验,培养社会角色担当和扮演能力,也是生存学习、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以“啦啦操”“团队角色”为关键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收录)2008-2017年的文献,查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博士论文1篇。通过梳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现状与可行性、文化与价值、竞赛规则、训练及创编等方面,研究视角存在以项目论项目的问题。通过系统地分析啦啦操团队角色,发现角色担当、扮演、转换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入团队的策略,为推动啦啦操团队建设提供见解;进而以啦啦操团队角色为典型标杆,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国啦啦操运动发展,并为运动团队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1.1 团队角色的内涵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剧中人物。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20世纪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运用社会角色概念,其中以乔治·米德的研究最为著名。米德将“角色”引入社会学研究后,“角色”已成为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运用。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是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2]。
团队角色指团队成员为了推动整个团队的发展而与其他成员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3]。英国剑桥产业研究部历时9年试验、观察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团队角色[4]。贝尔宾博士指出团队角色是“个体在群体内的行为、贡献以及人际互动的倾向性”[5]。现实中,啦啦操团队比贝尔宾博士的理想团队更丰富生动,用团队角色理论分析啦啦操团队成员中角色的构成、配置、担当、转换,是对理论的应用,具有积极的运动训练学和社会学意义。
1.2 啦啦操团队角色构成 正如梅雷迪斯·贝尔宾博士所言:“一个团队并不是一堆有职位头衔的人,而是一群有着被他人所理解的团队角色的个人。团队成员寻求特定的角色,且在最接近他们本质的角色中表现得最有效率。[6]”运动员是啦啦操团队的核心与主体。以运动员为基础,向外辐射到众多相关人员共同构成广义的啦啦操团队,即由队员、教练员、领队、管理人员、队医、经纪人等一系列相关人员构成。狭义的啦啦操团队指啦啦操团队的核心成员即全体运动员。
啦啦操团队是一种特殊群体,是以训练、竞赛和表演为基本功能的组织,由多名具有托举、翻腾、抛接、舞蹈动作技能的运动员组成,他们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即通过训练在表演和竞赛中展现技能、获得优胜。团队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由衷地把个体目标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具有团队荣誉感,主动承担团队的成功与失败。但运动员在啦啦操团队中并不只是单一的角色,而是存在一系列、多元化、相对应的角色形态,这些角色组成团队的网络结构,成员有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要求,成员个体、角色、团队紧密相连,通过这些不同的角色的人的互补,组成强有力的团队。
1.2.1 协作主体层,啦啦操团队角色的搭配分工构成啦啦操团队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训练在表演和竞赛中展示技能、获取锦标。每一名团队成员都要根据这个核心目标完成各自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包括口号、操化、翻腾、跳步、托举、抛接和金字塔,这些任务不论是独立完成还是配合完成,都需要每位成员尽力去实现。托举、抛接、金字塔是典型的配合动作,并在对比动作、层次动作及过渡动作中按既定节奏完成。而对比、层次动作也需要集体配合,啦啦操运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在翻腾动作中、在操化动作中、在口号呼喊中,更是需要更他人节奏、速度、韵律的配合,团队中个体完成任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成绩。
1.2.2 技术技能层,啦啦操团队角色的特殊能力构成越是高水平的啦啦操团队展现的技术技巧水平越高,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需要超强的特殊能力。团队成员扎实的基本功体现该团队的整体实力层次,而相互弥补的特殊技能则是啦啦操队的致胜因素。身强力壮的底座、胆大灵巧的尖子、上下自如的中间人……根据“积木效应”,啦啦操团队中不仅需要全面型人才,更需要能托、能翻、能跳的各种特殊能力的人才,各种特殊人才的积累才能使啦啦操团队越搭越高。
1.2.3 支配关系层,啦啦操团队角色的地位构成 啦啦操团队的核心成员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队长,队长处于支配角色,对整支队伍起着带领、凝聚、协调与督促的作用,从动作编排、服装道具使用、口号设计等,到布置训练任务、带领大家训练。在啦啦操团队中,一般只有一位队长,其余都是队员,队员是被领导者、处于被支配角色;队长与队员是命令与服从、决定权与建议权的关系。
队长与队员年龄相仿,容易进行沟通,容易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能够掌握整个队伍局面。长时间扮演队长角色,会使队长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因为队长在要求队员的同时,必须自己先做到,这样队长的语言才有说服力,才使队员信服。在啦啦操运动项目中担当队长角色对培养青少年的主动带领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为队伍中的一员,每位队员都应该服从、配合、协助队长,把动作练好,把团队管理好。经历一段时间合作,队员们会对自己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掌控,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行为。队员们虽然处于一种被领导的地位,但是他们平时也是可以与队长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的,这样在队员们与队长的协作配合下共同促进队伍的成长。
1.2.4 活动场景层,啦啦操团队角色的任务构成 在不同活动场景下,整个团队成员的角色都会有所变化:在日常训练中,团队成员是练习者、是运动员;在其他项目竞赛的场边,如NBA、CBA赛场上,啦啦操团队成员是赛场边的助威者;当登上舞台时,他们是表演者;当在各级各类比赛的赛场上时,他们是竞技者。
作为练习者角色参加训练是其他活动场景角色的前提与基础,突出的是角色间的配合;加油助威是啦啦操团队最原始的身份,这会儿他们不是运动的主体,但可使比赛更精彩,为比赛添色,要把整个团队作为比赛的附载,为比赛服务,端正自己的身份才能做得更好;当作为表演者和竞技者时,他们是表演和竞赛场的主体,尽力展现自己的技能实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1.3 啦啦操团队角色特征
1.3.1 实践性特征 啦啦操团队成员角色是实践性角色,是在啦啦操训练、表演和竞赛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扮演的角色,是付诸实践的,这个角色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不论在舞台、赛场上真正地演出角色,还是在训练竞赛中自觉的表演,扮演社会角色,都不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而是亲身去实践。变换于不同角色之中的这种体现与实践,锻炼啦啦操团队成员的角色体验能力,通过亲自己操作体会角色的内涵,给自己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对他们以后社会角色的选择与扮演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2 多重性特征 由于啦啦操团队中分工不同,每个成员都兼容多个角色,集多重身份于一体。不论是在舞台上表演成套里的底座尖子和中间人,还是在训练中的练习者、保护人,或是在现实团队中起领导作用的队长以及起支撑、配合作用的队员,复杂的团队关系造就了啦啦操团队成员角色的多重性。在这个团队中成员兼容的身份越多,成员之间的交集越多,成员间盘根交错越密集,团队可能的矛盾越多,处理得当亦可能使团队越稳固。
1.3.3 开放性特征 啦啦操运动团队角色形式是开放的,即没有严格的角色范畴规定。从成套看,没有一个人只担任一个角色、只完成一个任务,每个人都要根据动作需要调整变换角色:前一个动作的尖子,后一动作为中间人,下一个动作为保护人,而且在集体啦啦操运动中一名运动员能扮演的角色越多,为编排提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而转换角色。由于练习时间的延长,老队长退役等原因,原来的队员亦可晋升为队长,而队长也可因各种原因变为队员。开放性是啦啦操团队流动性的体现,也是团队充满活力的来源。
在古希腊戏剧中,演员饰演多个角色,在不同场景中换上不同面具,再用不同的声音说不同的台词即可[7]。啦啦操团队成员角色饰演需要多种技能的结合,需要学习各个角色的规范,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相应的角色要求。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的互动过程,可以借此观察学习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不断的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和行为,直到确定了自己的角色为止。
1.3.4 自致性特征 自致性体现了角色选择的自主性,是团队能动性的最好体现。在啦啦操团队中成员们担当一定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这个角色不是教练、队长或具体什么人刻意指定的,而是其根据自身特点和其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决定。成员们根据自己的基本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相应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的啦啦操团队,每年都会遇到老生毕业、新生进校,以及因学训矛盾、队内冲突等离队的现象,不断面临有人离开和新队员加入的动态变化之中,团队成员的流动性非常大。吐故纳新、动态变化是团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为维持这个动态平衡,团队必须一方面留住优秀成员,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吸引优秀的、符合团队条件的人才加入。每年入学的新生成为新成员最主要和直接来源。新成员能否快速融入团队,与其他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挥个人能力,为团队带来积极增长,在新的学年里,在表演和竞赛场上获胜声誉,是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团队融入成果的集中体现。
融入一个既有团队,是双向互动过程。需要个体主动融入也要求团队本身敞开胸怀接纳新人。新成员融入涉及认知和技能层面,主动表达出对团队的信任和向往,提升技能以备团队需要。同时,对团队而言,敞开大门、提升自身的可融入度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新成员尽快进入状态、身份认同、找到团队归属感,真正做到融入团队。
2.1 认知融入策略 认知融入是新队员主动融入团队的第一步和开端。认知融入策略主要指加入这个团队之前要对这个团队整体了解。
2.1.1 团队基本情况认知 新队员加入首先要即将加入的啦啦操团队基本信息有认知,主要对人员构成、团队目标、团队水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清醒自觉地加入团队,而非盲目起哄或随大流。对团队构成的认知还包括对人员类别、人数、性别比例、团队风气等的认知;对团队远、中、近期目标的认知可使新成员明确任务,了解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以便找寻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团队水平的认知,包括啦啦操队以往的竞赛成绩、表演水平以及团队的技能特色,例如有的团队擅长对比操化、有的团队擅长托举金字塔。对团队的认识将有利于新成员尽早找到在团队中的定位。
2.1.2 自我角色认知 对自己在团队里即将扮演的角色要有清晰认知。即知道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能力与团队是否相匹配[8],以及在团队相应所处位置和地位;将自己在团队可能处于的地位进行分析,对于所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认识和期望,然后再加深认识,领悟角色,最后自己去亲身实践角色。
2.1.3 认知去差异化 新成员在融入团队之前与团队存在差异是常见现象,认知方面去差异化是认知融入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去差异化,才能真正以达到团队精神要求,从认知角度与团队无缝接轨、融为一体。认知上去差异化表明与团队融入的开端,即开始与团队有共识、共知。认知去差展示化主要涉及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等指标。
2.1.4 认知信息的获得渠道 认知的信息可通过直接与间接2种渠道获得。间接获取渠道有观看团队比赛视频资料、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以及通过他人口口相传、侧面了解;直接渠道有:与老队员面对面交流、沟通,观摩训练、比赛、表演等渠道获得。间接交流可以客观,直接交流更生动,互动性更强。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认知信息,由新成员自己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即将扮演的角色,以便融入既有团队。
2.2 技能融入策略 技能是啦啦操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技能融入是新成员团队融入策略的关键。
2.2.1 以技能为策略,赢得自己在啦啦操团队中的立足资本 啦啦操团队是技能优先型团队,要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首要条件是具有别人不具备的技能,俗称“绝活儿”。“绝活儿”既是新成员能在团队中立足的基础,也是团队特色的保证。
2.2.2 以小团体策略实现从个体向团队的转变 组成小团队,在小团队里站稳脚。啦啦操是集体项目,各类型动作都讲究配合,每个大团队都是由若干小团队组成,新成员可以在小团队中磨练实力开始,训练出强而有力的小团体,这是在大团队中展现实力的重要步骤。
2.2.3 以全面出击策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全面出击,成为团队中的多面手。啦啦操团队人多,活儿多。多数成员考虑的是在操化或难度等动作技能寻找突破,而在成套编排、音乐选编、道具设计等方面并未做进一步努力,这也是给新队员留下的机会。如果新成员能主动承担多项任务,如选择音乐、参与创编,提出各种有益建议等,是尽快被团队所接纳的机会。
2.2.4 以角色学习策略逐步适应团队训练生活 新人进入团队后面临着角色的转化,新队员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努力实现自身向团队成员的转化,从动作风格、节奏韵律,从开始的单纯模仿到技术技巧自动化,逐渐与团队保持一致。
2.3 团队开放策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放的团队才有活力。建设开放性团队,团队需以宽阔的胸怀和视野提升自身的可融入度。随着新队员的加入,团队会面临或长或短的磨合阶段:配对人员重组、新老队员技能水平不均衡、认知差距等。这些问题虽与新队员的特质及自我效能有关,但团队如能从包容、教育、归属感和成就感等方面入手,形成积极开放的局面,对加强成员间彼此信任,形成目标一致的卓越团队有积极作用。
2.3.1 包容策略是团队可融入性的关键 任何新成员进入新团队都存在认知、技能等方面的冲突。对此,应承认并且理性对待成员间的差异,避免角色的紧张与对抗,仔细倾听新成员心声,缓解新成员的压力和紧张情绪。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其给予相应的回应,以激发新成员思想上的共鸣。
2.3.2 教育策略是团队可融入性的技术核心 对新成员有目的地进行系列培训教育,能帮助新成员缩短与团队的磨合时间,尽快熟悉队内环境、克服心理不安因素。其次,教育新成员了解自己及团队内其他成员,建立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教育新成员学会团队内特有的交流方式。实施教育策略的不仅是队长,老队员的友好帮助,言传身教也是至关重要的。
2.3.3 关怀策略可营造良好群体氛围 刚入队的新成员会深感自己技能、技术、技巧等各方面欠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反差非常大,大部分新进成员会出现自卑、孤独、嫉妒、期望宽容等心态。因此,需要多方面关心新成员,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了解新成员的心声,畅通新成员的诉求。在训练、学习、生活各种活动中体现团队的关怀,以多种隐性方式营造亲密感,进而实现团队的和谐发展。
2.3.4 归属感和成就策略体现真正融入 从新成员角度出发,帮助新成员建立价值感和自我认同,让新成员感觉在新团队里是有用的。给新成员创造机会,提高新成员的参与机会。例如交给新成员有意义但难度不大的任务,促进其对自身在团队中价值的认可;帮助新成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胜利是新成员信任感的有效办法;同时,给新成员更多鼓励,帮助其确认其所承担的角色。
啦啦操团队角色研究是对团队角色理论的应用,是啦啦操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技能型、合作型、开放型是啦啦操团队的特点,团队成员在协作主体层、技术技能层、支配关系层、活动场景层等不同层面存在一系列、多元化、相对应的角色形态,这些角色具有实践性、多重性、开放性和自致性特征。伴随新成员加入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新队员以认知、技能策略发挥主观能动性,团队则包容、教育、关怀、归属和成就感等方法调整自身增加可融入度,使新成员与团队之间真正做到去差异化,也是啦啦操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