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构建

2018-11-26 01:33
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课程

阮 奎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构建

阮 奎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构建进行探讨,论述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建的原则、内容。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建

1 明确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建的目标

地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强调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以身体练习为抓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即体育教学一方面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体育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即从教会学生习得正确的运动技术进行体育锻炼,如何看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体育课程要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挖掘更多更先进的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格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隐形目标和隐形内容,它在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在通过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向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帮助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隐形的体育课程目标也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体育课程目标应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物理层面的体育练习,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基于人格道德层面的隐形思想教育,也就是学生了解体育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作风,主要发展学生自信和正确的心态和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实现人格的教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的这两个层面,是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构建的主要切人点,体育课程必须构建从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层面进行思考,构建完善的创建以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与竞赛、健全人格并重的“三位一体”体育体系。

2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建的原则

2.1 以学生为本,增进健康的原则

高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体育课程的构建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有利于应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地方高校体育课程要构建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时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从而增进健康。同时课程的构建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毕业走出校门以后,能继续进行锻炼进一步增进健康。学生只有具备了健身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在身心方面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自我需要的动机,就不可能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也就失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完成教学的目标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本。

2.2 弹性化原则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构建应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对运动项目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因此,课程的构建要有利于学生个体需要。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要广,要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有较大的选择弹性,以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构建体育课程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在强调竞技体育技术学习外融入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保健体育等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大选择余地,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体育课内容。同时,融入体育文化、比赛欣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夯实学生体育人文知识。学生只有对某一运动项目有兴趣,锻炼时积极性才高,就能长期坚持锻炼。同时注重丰富实用性运动项目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适应自身职业需要的运动技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对身体的需求。

2.3 满足保健需求原则

据调查,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当前许多人的运动保健知识十分贫乏,没有意识去消除因学习、工作而造成的身体疲劳和情绪紧,久而久之给身体带来许多不便。许多人只有在得病了才意识到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他们锻炼的动机不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而是为了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众所周知,影响中老年人寿命的首要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但是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构建注重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素质,特别是强调发展爆发力素质,忽视了中长跑的练习。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不喜欢中长跑项目,二是老师怕学生出事。当今社会从事体力活的人较少更多是脑力劳动。发展速度和爆发力主要是增强局部肌肉的力量能有效提高体力劳动者能力,劳动者是需要供氧来维持大脑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这就需要通过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满足长时间需要。体育课程的建构要有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心肺功能的内容供选用。

2.4 以大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原则

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必须大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需求,虽然大学生具备了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是欠缺的。他们非常喜欢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可是课余如何进行锻炼身体,在运动中如何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运动中如果出现一般的运动创伤如何处理,锻炼后如何评价体育锻炼的效果却了解甚少。大学生这种对体育的热爱只是从观赏的角度参与体育,而对于参与体育锻炼却是消极的。大学生出现这种所谓的“热爱体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与其本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因此,要根据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身体素质的特点来构建体育课程,引导学生从观赏体育向参与体育转变。体育课程构建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把网球、体育舞蹈、体育养生、健美运动以及拓展等时尚的运动项目有机融入地方高校体育课程中,体现出地方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在体育课程的构建上应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使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品位。

2.5 与终身体育相适应原则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学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便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坚持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构建要与学生终身体育相适应,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术,帮助学生养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构建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时还要注意与社会体育相衔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吸收社区开展的运动项目以便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与行为,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锻炼,有效掌握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掌握适合于自己的运动技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构建要有效地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坚持参与健身运动,让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构建

3.1 理论课教材

学生长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为指导,才能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理论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因此,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充实理论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选择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进行体育锻炼是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以身体练习方法,因此,理论课时不宜过大。通过走访和咨询,一般认为理论课时数为总学时的20%为宜。所以,在体育课程构建中,应有意识地根据地方高校体育课的特点,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编既要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又要考虑他们未来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时应突出实效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征。当前大学生知识面广、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在理论教材的选编上要根据这个特点,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兼顾走上社会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内容。如:体育文化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现代健康观,健康与疾病,营养与健康,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热能,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预防营养失衡,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身体锻炼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合理的运动量,青少年运动与营养,体育锻炼卫生与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处方,高温环境下运动的自我防护等组成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应占体育成绩的一定比例,通过理论考试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组织学生练习实践过程,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实践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和促进身体素质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便满足学生对运动技术的需求。

3.2.1健身跑

健身跑是一项简便易行且健身效果显著的身体锻炼手段,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参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跑的速度、持续的时间和跑的距离,可以选择在田径场或是森林进行,还可以走跑交替进行。学生通过参与健身跑练习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以便学生毕业后坚持锻炼,从而受益终身。

3.2.2操舞类项目

操舞类项目是以健、力、美为特征,以有氧练习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练习者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屈、伸、摆、绕完成一系列动作以达到促进身体发展。它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有节奏、有规律、欢快地运动。通过练习可以塑造健美形体,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给人一种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感觉,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

3.2.3球类项目

球类运动是根据主观条件下充分利用技术、战术和智慧因素并合理运用体力战胜对手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较强对抗性、技巧性、趣味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它对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通过球类运动项目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沉着果断、勇敢、顽强的品质,同时球类运动项目是集体项目,强调队员之间相互配合,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主要手段。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地方高校得到了广泛开展。经常参与球类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学生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3.2.4武术类项目

武术类项目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攻防技击性,注重内外兼修的运动项目。通过武术类项目练习不仅能培养人们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而且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质。武术的动作幅度开阔,关节活动范围大,而动作又复杂多变,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有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太极拳主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一招一式都体现相反相成、阴阳平衡的特点。它的动作柔和缓慢,速度均匀,圆滑连贯,以柔克刚,长期坚持锻炼对体质慢性疾病的防治有良好的作用,是一种良好的体育医疗手段。武术要求做到眼到手到,手眼相随,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对外起到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起到调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练习者得到身心全面的锻炼,深受学生的喜爱。

3.2.5游泳

游泳运动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游泳时由于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水中的阻力大于陆上的阻力。从事游泳运动能有效提高呼吸肌的力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血管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游泳是有效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主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

3.2.6导引养生

导引养生健身术是按需要练习特定的动作,以改变身体内气血动行的快慢、方向、运滞等改变气血从而达到健身效果一种练习。通过意念调节呼吸运动,引导肢体运动,体现了阴阳动态平衡的思想,完全符合“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自然规律。主要有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等八法。主张整体养生,认为生理、心理、自然等对养生有影响。随着当前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充分认识到导引养生健身术在防治疾病以及延缓衰老中作用,地方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关注导引养。因此,地方高校应尝试将导引养生正式引进到体育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弄清它对提高体质健康的合理性,因势利导使之为全民健身服务。

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地方高校公体课程设置

理论实践 内容目标内容目标 一年级健康与疾病;营养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体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让学生了解体育对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营养观健身跑、球类项目、操舞类项目、武术类项目、游泳、导引养生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术和技能。 二年级参加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身体锻炼的合理运动量;运动处方;青少年运动与营养。体育锻炼卫生与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掌握医务监督、锻炼效果的评定、掌握合理的运动强度健身跑、球类项目、操舞类项目、武术类项目、游泳、导引养生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身体锻炼的手段和方法。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术和技能。 三年级高温环境下运动的自我防护;传统养生体育保健方法简介;单项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法。专项理论;体育审美;大赛评述强化终生体育观;拓展学生体育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比赛、健身游戏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

4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

地方高校的公共体育教材的构建受到课程目标的影响,同时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有了突破,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是,许多地方高校体育教材只能采用其他高校的教材,缺乏校本教材难于适应地方高校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有些教材质量不高,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一些选修专项课还处于无教材的现象。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建设,应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紧扣体育课程目标,吸纳当代国内外体育科学技术以及教学的最新成果, 以适应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知识、身心特点,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在抓好重点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编写的同时注重地域特色内容的选编,力争重点运动项目和地方特色项目相配套。进一步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指导思想,构建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体育理论和实践教材体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5 小结

构建地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需从更新观念入手,确立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构建有利于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新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应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突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程,要适应大一、大二开设专项选修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和战术;高年级开设任意选项课,增加学生对项目的选择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好地掌握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积极探讨学生可以在四年内完成两学年必修课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较详细了解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更好地解决因学生上课过分集中而造成的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1]张俊毅.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2]张琼.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8, 19(3): 110-113.

[3]徐家赵.对山东省普通髙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4]房殿生,肖水平.海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07-212.

[5]董东风.三自主体育选课算法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21-25.

[6]陈玲.高校“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5):70-71.

[7]王科飞.高校体育自主选课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5):92-95,108.

[8]周勇.广西独立学院推广“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J].高教论坛,2014(1):67-70.

[9]林辉,段廷进.福建省在榕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主”教学选课模式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2):133-136.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PE Curriculum 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AN Kui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2017年度广西高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编号:2017JGA273)。

阮奎(1964—),广西博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