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菡朱亚成
《体育科研》教材建设历程及启示*
程 菡1朱亚成2
(1.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21;2.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体育科研》类教材进行分析,重点论述其教材建设的探索历程,以期为我国今后《体育科研》教材编写提供有效经验和启示。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科研》教材建设分为萌芽(1978-1990)、缓慢(1991-1998)、快速(1999-2009)和成熟(2010-至今)等4个发展阶段。启示:第一,教材建设应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要求,紧跟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步伐;第二,教材编写应统一部署和加强监督,确保教材质量和使用效率。
体育科研;体育研究方法;教材;探索历程;问题;启示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正确有效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体育科研方法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体育教育者和体育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和熟练的一门知识或学问,对于提高科研素养和培养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颁布教体艺[2003]7号文件[1]中明确将掌握体育科研方法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到目前为止《体育科研》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注:本研究中《体育科研》类教材是指与体育科研方法直接相关的教材,如《体育科研方法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统称为《体育科研》类教材),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中均有开设《体育科研》类课程或专题讲座。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欠缺是不争的事实[2-4]。造成体育从业人员科研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育科研》类教材编写不完善、操作性不强以及教材内容陈旧等方面[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撰写和主编了大量体育科研方法类著作、教材,为培养合格体育人才以及提升体育科研素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有著作和教材仍存在不尽人意和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目前关于《体育科研》类教材建设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思考和重视,黄汉升[6]、郑旗[7]、邰崇禧[8]等指出构建新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矛盾出发,以体育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不规范和研究生科研方法欠缺以及在岗体育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为着力点,以《体育科研》类现有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历程进行回顾,旨在为今后相关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学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历来十分重视体育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在探索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道路上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取得了累累硕果,出版了大量相关教材。王义润教授、姜达维教授、陈及治教授、张力为教授、黄汉升教授和郑旗教授等专家学者在体育科研方法领域前赴后继并做出杰出贡献。这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根据对《体育科研》教材进行统计和整理,1995年和1999年这两年出版教材的频次最高,达到5本。最近3年,教材出版速度和频率明显放慢(2016年和2017年暂无新教材出版)。《体育科研》教材出版较早有1983年由天津体育学院教学科研处出版的《体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与方法本科试用教材》,编者为孙长林和刘玉两位前辈。其中经典教材有张力为教授撰写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篇幅785页,是目前为止《体育科研》教材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教材。前后20余次印刷出版,创造了《体育科研》教材的神话。在教材出版社方面,人民体育出版社11本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8本最多,其他出版社相对较少。教材篇幅最少的为袁庆成教授主编的《体育科研方法选讲》,一共108页,最多的是张力为教授独著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多达78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对学生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一些体育院校开始开设“体育科研”课,编写体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有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类专业院校,其中典型特征是相关教材主要由相关体育院校的科研处、编辑部或教务处出版,极少由专门的出版社出版,其使用对象主要为各自体育学院的本科生,教材基本没有流通,以体育学院编写的讲义为主。参考第一本教材内容,此时教材的主要内容为体育科学研究概述、体育科研选题和科学假说、体育科研具体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等3部分。1989年天津体育学院的李宗浩出版了《体育科学研究探蹊》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的王义润和田麦久老师合编了《体育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方法》。总之,1978-1990年之间是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建设的萌芽阶段。
1990年以后,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和著作相对较多,1991-1998年期间一共出版了15本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这时期是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的缓慢发展阶段。这期间体育科研方法教材开始增多,由原来的体育院校出版到后来的正规出版社出版,教材流通相对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诞生了一批体育科研方向的新生力量和学者,主要有王崇喜、陈融、杨乃军、吴兆祥、肖东君、董建平、罗希尧和何敏学等人。教材内容更加充实、教材体系也更加丰富,突出表现在由之前的单一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向中小学教师、学校体育、军队体育以及学位论文等领域延伸。相关教材有王金保和彭士媛合编的《中小学体育科学研究》、王伯英和罗希尧合编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林建棣主编的《军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论》、李守堂和徐秀英合编的《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
1999年作为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建设快速发展阶段的开端,从1999年开始到2009年,一共出版27本教材,数量之多,增长之快,前所未有。这期间得益于体育院校扩招和体育专业人才紧缺、体育本科课程改革以及学位论文学术规范[9-10]等,客观上加强了对体育科研方法教材的需求。这时期撰写和编著体育科研方法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涉及的单位和出版社也呈现井喷式。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编写水平也相对较高。教材受群群体逐渐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等方面拓展。以2002年张力为教授出版的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例,其著作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适用范围很广,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员3个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需要;二是内容丰富,起点较高,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体育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资料;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大量研究案例和假想实例的插入;四是操作性强,注重宏观理论和微观思维的结合,具体研究方法的说明和使用。
从2010年以来,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出版的速度和频次相对稳定,教材编写的质量和水准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其中比较具有典型代表的教材有黄汉升教授主编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但是2015年12月出版的第三版在编写宗旨、编写原则、编写形式和编写内容等方面比之前的两版更加实用和科学。参考黄汉升教授[11]主编的第三版《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录,试分析和证明我国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建设的成熟发展阶段。此书分为十章,前三章主要讲述时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概述,包括体育研究导论、选题、研究设计和研究计划等内容;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常见的研究方法,如文献、观察、调查以及实验法等;后面三章主要讲解的是研究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与评价以及研究者的科学素养等,其中在第八章中重点提到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的相关应用等知识。由此可见,成熟发展阶段教材编写的内容和体系较为完整和全面。相比之前的3个时期,教材探索成熟发展阶段特征如下:教材的前沿性、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适用性和教材的可操作性等。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体育科研》类教材以及《体育科研》教材建设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结合《体育科研》类教材本身,笔者发现《体育科研》教材建设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纵观近30多年出版的《体育科研》教材,笔者发现1995年和1999年以及2001年是《体育科研》教材出版的高频年份。在这三年教材出版年份中,前后均教育部和高等体育专业颁布的文件和政策。《体育科研》教材受教育政策导向强,教育政策是促进《体育科研》教材出版的助推器和加速剂。但是在其他年份《体育科研》教材出版分散,在没有教育政策导向的情况下,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笔者对已经出版的58本《体育科研》类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章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发现很多教材大同小异,相互借鉴成分较多,具有新颖的内容偏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体育科研》教材的出版的速度大幅度加快,出版周期逐渐缩短。另外,出版教材的专家学者大多孤军奋战,缺少团队研究。这些必将造成教材低水平重复出版,且教材质量不高,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大大减少。这一方面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为读者选择合适的《体育科研》教材加大了难度,也不利于开展体育科学方法的教学和指导。
教材编写质量的优劣需要经过时间和教学的检验,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的教材至少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12-13]。从《体育科研》教材印刷的频次和印数就可以较为直观反映教材的质量和分量。尤其是张力为教授独著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质量较高,反响良好,多次出版甚至供不应求。其著作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共计520篇,英文368篇,中文152篇,是目前为止《体育科研》教材中反响不错的一部专著和权威教材。黄汉升教授主编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目前已经发行三版,内容贴合学生需要,紧扣时代发展。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经典教材,但是其他教材印刷频次和印数相对较少,著作水平也参差不齐。
通过论述我国《体育科研》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概况和分析其教材建设的探索阶段以及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如下启示:第一,教材建设应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要求,紧跟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步伐。应该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精神和当前教学需要编写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突出科学性、适用性、规范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等原则,教材章节安排注重系统反映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轨迹和最新进展。第二,教材编写应统一部署和加强监督,确保教材质量和使用效率。未来应该加强教材的统一规划和部署,注重教材编写的权威和质量,召集相关领域专家,避免各自为战。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体育科研方法类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管理和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和淘汰奖励制度,确保受群群体的利益以及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06-13.
[2]王从春.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发展举措——基于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现状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4):79-82.
[3]全海英,闫洪宽.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透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2):5-9.
[4] 田祖国,孙麒麟.中国“985”高校体育研究生科研能力计量分析与过程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6):739-744.
[5]黄汉升,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116-127.
[6]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 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9):3-17.
[7]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建设的现状与体系重构[J].体育学刊,2007,14(9)78-82.
[8] 邰崇禧,朱国生,汪康乐,等.体育科研方法与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138-140.
[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04-08.
[1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S].2007-01-16.
[1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2] 朱亚成,王子朴.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5):9-17.
[13] 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85-92.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CHENG Han1,ZHU Yc-cheng2
(1.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Xian,710021,China)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YJA890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CTY007。
程菡(1990—),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乒乓球。
朱亚成(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