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招莲
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全民健身推广价值研究*
曹招莲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通过研究瑶族长鼓舞,并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通过对瑶族长鼓舞的全民健身价值进行探讨, 旨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普及开展、力求能将瑶族长鼓舞推向全面健身运动的大舞台,以促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动广东民族地区的健身文化建设及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瑶族;长鼓舞;全民健身;推广价值
长鼓,在瑶族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把瑶族的长鼓文化称为瑶族文化,可见长鼓在瑶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瑶族长鼓舞,瑶语称作“挨汪都”或称作“打横鼓”、“调花鼓” ,2008年,广东连南的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的瑶族人口目前约30万左右、因其村寨建在山腰上房屋挨家挨户排排相连,村寨称为“排”,当地瑶胞便自称为“排瑶” ,广东省内的排瑶同胞目前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聚居地[1]。广东瑶族长鼓舞是广东省瑶族同胞最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体育特色的体育文化方式,它的舞蹈语言丰富,舞蹈动作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的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不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是千百年来瑶族同胞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更是排瑶的文化标志品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广东政府对瑶族文化发展的及其重视,瑶族文化发展亮点纷呈,长鼓舞先后登上国内外舞台交流表演,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2]。瑶族长鼓舞为学者研究广东排瑶的族源历史、生产文化体育艺术形式、习俗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通过对瑶族长鼓舞的全民健身价值功能进行探讨, 旨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普及开展、将瑶族长鼓舞推向全面健身运动的大舞台,以促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民族地区的健身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瑶族长鼓舞也开始慢慢走出瑶寨, 由于长鼓舞气氛好,适合户外,运动量适中,健身娱乐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长鼓舞由过去的民间性的祭祀活动开始朝着群众性的方向发展,成为广受群众喜爱群众性舞蹈。长鼓舞已不仅仅是是瑶族同胞传统的娱乐健身方式,也是更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同胞健身娱乐方式,尤其是在长鼓舞中加入了一些体育动作,经常锻炼,对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及各个器官的机能有着明显的提高改善作用,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效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受广大广场舞健身爱好者的喜欢。
长鼓舞是一项健身性及佳的有氧舞蹈运动,在舞动锻炼的过程中,双手在不断击鼓的同时身体的各个部位还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前倾、后仰或转体动作,同时上身不时背鼓拍击或上下扭动来身体,通过对身体各部位不同形式,不同幅度的运动, 不断使身体的肌肉和韧带得到拉伸变得更加的富有有弹性,长期锻炼可以使肌肉结实、富有弹性,使人体的主要运动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了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多余脂肪,长期的锻炼可以消除人体多余脂肪,从而达到塑造改善身体形态的效果。
长鼓舞的气氛热烈喜庆欢快, 随着长鼓舞独特的击鼓节奏,敲击并舞动着手中的长鼓, 在欢快奔放的鼓声中容易让人全身心投入其中 ,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暂时抛掉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尽情的陶醉在舞蹈中,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但调节情绪愉悦身心,而且充实丰富余暇生活。长鼓舞在练习过程中身体时而跳转、下蹲、扭动身躯的动作可以使关节、骨骼得到充分运动,从而起到增强骨骼力量、增加关节灵活性的作用;同时手部持续的击鼓或绕腕动作也大大增加了手腕关节的灵活性,长期坚持长鼓舞锻炼, 身体的柔韧、力量和灵活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和锻炼[3]。
长鼓舞舞蹈时除了手部的击鼓动作,还附带头部、脚步等全身性运动,人体通过这种持续运动保持和协调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活动的平衡和稳定来保持全身经络的畅通[4]。此外长鼓舞的锻炼过程中,不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得到改善提高,而且身体的部位随着运动变化而进行改变,这些改变到达大脑皮层的运动感觉中枢,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作用,对体内外情况做出判断,产生相应的感觉,长期的运动训练能反复强化这些感觉反应,从而促进人体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改善提高。
一直以来,研究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鼓舞是瑶族同胞千百年来生活沉淀和智慧结晶,是排瑶文化的身份标志和文化标签。瑶族长鼓舞对研究排瑶的族源历史发展、习俗信仰习惯、文化劳动方式、艺术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社会研究价值。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推广,广场舞的兴起,由于长鼓舞具有气氛好、娱乐性强、内容形式丰富、适合户外、运动量适中、不受场地器具限制,易学便于传播推广,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的特点深受群众的喜爱,这些特点都是其它体育项目不能够相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族长鼓舞已经逐渐走出瑶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成为广场健身人群喜欢的健身舞。随着广场舞的兴起,广场舞舞队的增多,广场舞的风格题材也日趋多元化,长鼓舞也被纳入到受欢迎的广场舞题材系列,融入到日常广场舞的健身锻炼表演中。针对一直以来全民健身项目中极少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纲要》实施下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结合当前瑶族长鼓舞易学便于传播推广的优点,可以尝试把瑶族长鼓舞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通过借助日常化的全民健身来推动瑶族长股舞的传承普及,把瑶族长鼓舞推向全民健身运动。此举不仅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还可以起到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良好转变,达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目的[4]。因此, 积极挖掘长鼓舞的日常健身价值,将长鼓舞纳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普及与推广,对长鼓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都要与时俱进,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发展,可以原生态的自然民间保护传承和政府力量主导下的保护传承相结合;对于长鼓舞的传承保护,可以在充分整理挖掘的基础上,使长鼓舞能够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并逐步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民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的隔阔得到消除, 排瑶不再是与世隔绝的独立群体,随着瑶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他们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瑶族长鼓舞随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出瑶寨被周围的汉族同胞所接受,并且积极地参与进来。因此,把瑶族长鼓舞推向全民健身运动是瑶族长鼓舞项目传承发展的的良好举措,这样不仅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互通交融。
2.2.1利用长鼓舞参与人数众多、运动负荷小、技术要求低、娱乐健身性强、不受场地器具限制,可以在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锻炼易于普及推广的的特点,可采用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方式,将长鼓舞吸收纳入大众健身项目的行列,将长鼓舞作为一项全民健身活动来推广。在挖掘整理长鼓舞文化的同时,可对长鼓舞的动作器械特点进行合理的改良, 如降低动作难度幅度、加强娱乐健身性、缩短鼓具长度、降低鼓的重量等, 适当的改良力求使长鼓舞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大众健身项目, 真正进入全民健身大舞台,更好地为大众健身服务。
2.2.2大众健身组织者除了通过现代自媒体传媒传播长鼓舞及瑶族文化外,还可以建立长鼓舞协会,通过定期举办长鼓舞培训班的形式来培养长鼓舞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规范长鼓舞的竞赛组织及裁判规则,并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长鼓舞竞赛表演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认识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长鼓舞健身活动中来。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民俗文化节的形式,把长鼓舞纳入到活动中进行表演推广, 如清远市为更好地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和普及长鼓舞,已启动“长鼓舞工程”项目,清远市文化馆把长鼓舞创编成便于推广普及的“瑶山欢歌”长鼓健身舞,并在全市的广场舞团队中推广普及,努力让长鼓舞成为具有清远特色的广场舞;并在清远马拉松、环中国自行车赛等众多大型体育赛的开闭幕式上把长鼓舞搬上表演舞台,以促进长鼓舞文化传播推广普及。
2.2.3为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尝试将长鼓舞纳入学校体育教学, 如目前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除了把板鞋竞速、高脚竞速、陀螺、射弩、珍珠球、蹴球等系列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编成教程进行教学外,还把长鼓舞编导成表演性健身舞纳入学校大课间,与终身体育接轨。校园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发扬传承的重要基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着重要作用。长鼓舞由于具有简单易学健身娱乐性强的特点, 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而且能在传承长鼓舞的同时推进全面健身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开展,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培育、传承和发展。
广东瑶族长鼓舞作为广东的民族特色传统体育运动, 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简单、灵活、易推广普及的特点, 是排瑶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淀形成的特色项目,它不仅仅是群众性的舞蹈,也是瑶族同胞传统的娱乐健身方式;它不但民俗特点突出,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健身价值。当前社会各界通过不断努力,尝试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民众生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可能,因此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进行推广普及对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5]。
[1]王桂忠.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26-128.
[2]黄津.瑶族文化舞向世界[N].南方日报,2012-10-14.
[3]钱应华.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93-94.
[4]曹阳.瑶族长鼓舞与全民健身运动[J].科技信息,2007(22):217-218.
[5]杨逸.51个岭南非遗项目亮相连南[N].南方日报,2016-6-7.
On the Promotional Value of Nationwide Fitness of Yao’s Long-drum Dance in Guangdong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O Zhaolia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7年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2017013;韶关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Y2016SK14。
曹招莲(1976—),广东韶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