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堃许 雁刘 芳
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艺融合研究*
王 堃1许 雁2刘 芳3
(1.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2.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16;3.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艺融合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中提到的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山东省相关文件中有所体现,但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应该转变思想,深刻认识体艺融合的重要性,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展体育艺术竞赛,促进学生体育与艺术的共同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艺融合
体育具有客观而独特的美学价值,这已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体育的审美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艺术教育,促进体艺融合,既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又可进行审美教育。体育与艺术的融合自古有之,而今在更高的维度和更大的范围展开,成为各自发展的助推器。高校体育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应与时俱进,转变高校体育思想,促进体育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艺术。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不同课程的相互融合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将体育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艺术需求,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获得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这既是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山东省政府于2017年印发了《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加强学生艺术审美教育,培育学生文明礼仪和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2]。更提到了,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各学科的横向融通。那么如何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挖掘艺术因素,并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并利用艺术因素,使学生获得体育和艺术方面的的共同提升,提高体育和艺术的深度融合,增加体育课对于大学生的粘度,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当下应该深入探究的问题。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山东省12所普通高校(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济南大学、山东女子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潍坊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进行走访调查,同时查阅国家有关部门和山东省政府颁布的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政策文本,对高校体育课程体艺融合方面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构成等进行了分析,并以关键词( 体艺融合) 检索了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检索到的研究文献作参考,从宏观到微观,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艺融合的现状、不足、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教育指导思想是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对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鲁教体字〔2012〕1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仍未得到彻底改变,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然是高校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努力完善体育活动设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与能力。但对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艺融合并未提及,忽视了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艺术元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体育美学价值的育人功能[3]。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体育与艺术已成为现代人的休闲生活方式。现代体育教学已超出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狭义理解,而被看作追求运动美、享受健康美和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内容和形式也应顺应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深化改革,将高校体育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将艺术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强健学生的身体,完善学生的心灵。
体育教育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人的身心施加积极影响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确定了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之后,通过什么样的体育课程设置来反映和落实教育目的则是最重要的问题。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课程科目、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1.2.1实践课程科目
《意见》中要求我省高等学校应严格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设置体育课程,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但是实际上,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并没有开设那些艺术性较强的体育实践课程(健美操、排舞、体育舞蹈、轮滑、瑜伽等),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此类课程,数量却太少。由表1可知,仅有健美操课程的开设较充足,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设置,而在其他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方面却非常薄弱。
表1 各学校公体艺术类课程开设情况(N=12)
项目健美操排舞啦啦操体育舞蹈瑜伽轮滑 学校数量1132275 百分比92%25%17%17%58%42%
1.2.2理论课程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体育热情,使学生了解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体育理论课中加入大量的精彩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艺术方面的内容,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体育鉴赏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意见》中规定:“每所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不应少于10项。其中,每个项目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既可以独立开设理论课,也可以将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
通过对山东省部分普通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到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公共体育理论课,但是开设的学时数却没有达到《意见》的要求,很多学校每学期只开设2个学时,有些即使达到了这个要求(每学期4学时),也会由于种种原因,临时安排理论课,这样使得理论课的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公体理论课内容只包括: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运动技能、体能训练等,体育鉴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只注重了体育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体育运动的启发、吸引、引导参与的根本功能。
首先,谁来进行解释?按照惯例,似乎最高人民法院责无旁贷,而且1991年民事诉讼法典出台后,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便出台了全面的司法解释,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小额诉讼的解释似乎远非如此简单,因为前已述及,小额诉讼只是一项制度,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民诉法第162条没有对小额诉讼程序作出规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高司法机关如何来对没有的事项作出解释?这实际上需要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具体创设,而这已经超出了司法解释的范畴,最高司法机关没有能力完成此项具有法律创设意蕴的法解释。
1.2.3课时分配和开设顺序
按照要求,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学校(含独立学院)总课时不少于144个学时、专科学校不少于108学时。要为高年级学生(含研究生)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选修课,将体育选修课覆盖学生全部修业年限,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需求,保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所有被调查的学校的学时数都符合指导纲要的要求,但并没有开设体育艺术类型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在必修课程中分配给体育艺术鉴赏相关课时,即使有体育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也都是选修课,显然,学生的在体育艺术方面的素质培养还没有得到真正重视。
从传统上看,我们的公体课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习得、体质的增强。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鉴赏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体育鉴赏力是对体育中的美和内涵以及运动规律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好的体育艺术鉴赏力,学生学到的只是割裂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获得深层次的融会贯通。通过体育课程提高自身的体育鉴赏力,大学生不一定成为运动员,却可以将运动员作为参照和榜样,用高规格的体育美激励自己,投身于喜爱的体育项目,收获健康与快乐,才能不断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前进。
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反馈和调节的地位,对教学质量的起着关键作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可行性和协调性等原则。体育考核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两个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有利于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4]。
表2 各高校公体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调查(N=12)
内容专项技战术基本素质课堂表现出勤率理论知识体育鉴赏 学校数量10812410 百分比83%67%100%33%83%
由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的公体课程教学评价结构注重技战术、身体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考核,理论方面的评价占比较低。体育鉴赏虽然出现的频次较高,但全部都是选修课,而且大部分是理论选修课,说明必修课中还没有对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考核。
由于我们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评价没有体育艺术鉴赏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实际的公体课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有教师有意识的去总结提炼各体育项目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利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如健美操等)以外,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往往只注重了运动技能的习得,采用传统的示范加练习的教学方法,缺乏对专项体育音乐、韵律运动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不能有效的启迪学生自由活泼的想象力,错失了在体育运动中展示美进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机会。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也应该高度重视体育与艺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的本身蕴涵着艺术,艺术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美化和指导作用。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并体现艺术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体现艺术美的意识,探索在体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学生体育与艺术的共同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坚韧的精神和运动的快乐。如果学生不能因课程内容而发展体育兴趣,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那么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就无从实现。因此,应该从大一开始就将体育鉴赏和体育艺术欣赏的课程放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程体育艺术方面内容的学时数,在普修阶段就通过各专项专业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欣赏不同体育项目蕴含的美,在更深的层次认识体育,由内而外的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积极挖掘现有体育课程的艺术价值,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去体现、展示各个项目的艺术性和美感,丰富体育课程的艺术内涵,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还要扩展课程形式。体育课程的内容具有参与性、直观性等特点,完全可以与现在流行的慕课相结合,用慕课的形式拓展体育课程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像健美操、健身操、体育舞蹈、武术这样的课程,不但能够摆脱传统体育课堂的时空限制增加受众数量,而且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提高课程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示范的艺术加工。体育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展示艺术,它的的直观性、参与性使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舞台表演艺术,这是由师生“教与学”关系所决定的。高校体育课程中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和复杂结构动作的要领,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而示范则更加清晰直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以及教学示范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通过筛选生动鲜明、激情有力的动作来展示体育的美感,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情感,赋予体育教学艺术性的生命和活力,进而在现有基础上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使体育教学中的体艺融合落到实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教育因素,每一项课程都闪烁着力量美、线条美、韵律美和艺术美交相辉映的光芒。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电脑、投影、音响、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信息化教育手段,通过观看精彩的比赛和高水平的表演,使学生直观感受体育的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欣赏体育艺术的能力。
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更要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认识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发现运动之美,提高体育素养。所以,应该提高教学评价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从思想上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操作中,以篮球课程为例,可以让学生对某项技术动作、某场比赛、某条篮球规则写命题论文或观后感,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考察学生对该项目的认知程度。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技术动作难美性、观赏性方面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体艺融合,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而体育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不仅涉及到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与体育教师所掌握的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有关。因此,我们在推行体育和艺术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教师队伍中教师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等)内容的培养,还要十分注重体育教师艺术素质的提高,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示范,潜移默化感染,风度气质带动,使艺术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落实。让学生在欣赏教师语言艺术、教学示范艺术的同时,充分体验体育中蕴涵的艺术美,酣畅淋漓地享受体育艺术带来的视觉震撼和艺术美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效仿冲动,逐步达到体育和艺术的融合、统一[5]。
学校的篮球、健美操、足球等各种体育项目的竞赛,不但可以活跃校园气氛,更能检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掌握、热爱程度。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的形式,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艺术项目竞赛和表演,将体育与艺术融合到一起,吸引更多普通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参与和欣赏中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热情和艺术热情,通过竞赛带动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奠基。
[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育部,2014.
[2] 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政府,2017.
[3]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2012.
[4] 王维奇.对高校体育课考核标准的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8(3)24.
[5] 袁绍辉.高校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9)25.
[6] 吴忠义.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
[7] 任勇强.论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J].芒种,2013.
[8] 孙海涛.试谈体育美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J].沈阳大学学报,2007( 6).
[9] 单涛.融艺术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 3).
[10] 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M].北京: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4.
[11] 刘少华.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与当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20-2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Arts in the Public PE Courses of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Kun, etal.
(Jinan University, Jinan 250022, Shandong, China)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山东省高校体育课程的艺术融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CA2017005。
王堃(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