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丽菲 梁迪 熊曼玲 姜丽娟
摘要:姜丽娟教授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妇科张良英继承人及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创“和畅”思想,并将“和畅”思想广泛运用于妇科临床实践中,该指导思想在绝经综合征的防治中具有指导意义。姜丽娟教授绝认为绝经综合征主要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引起,故在治疗中以平调阴阳,和调气血为大法,治以疏肝理气,健脾补肾。以及姜丽娟教授防治绝经综合征的诊疗思路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关键词:绝经综合征;“和畅”思想;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1.1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9-0032-02
1 绝经综合征
1.1 定义 绝经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 MPS)[1]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绝经期包含了绝经前的绝经过渡期、绝经前和绝经后1年的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约至60岁的一段时间[2]。绝经期俗称“更年期”。中医认为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症等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中医古代并无此病名,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不寐”、“郁证”、“百合病”、“年老经断复来”等病证。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绝经期女性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21%,按卵巢早衰(POF)人群中平均发病率1.0%计算,发生病理性早绝经的女性约有150余万人[3]。更年期患者症状轻的可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但约有10%-15%因症状严重而求医。此外,该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性会增加,该病不仅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工作、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所以在临床要引起重视。
1.2 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可以看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虚,冲任二脉精血渐衰,月经开始紊乱渐至绝经,生殖能力也逐渐降低终至消失。在此时患者肾精亏虚,禀赋已不足,若久病失养,或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失度,亦或外邪侵扰等因素,致脏腑失司,冲任受损加剧,则肾之阴阳失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失和常常导致疾病发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阴精渐衰。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乎房劳多产,或素体阴虚,或失血伤精,或情志不遂等所致。但究其病因以肾虚为主,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肝、脾,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且因妇女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藏血日渐耗损,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故在临床上又以肝肾阴虚证为多见。
1.3 治疗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缓解近期症状,并早期发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老年性疾病。一般治疗有调节生活方式、调节饮食、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药物治疗主要是用非激素治疗(顺势疗法、植物药治疗等)、激素替代治疗(雌、孕、雄激素)、其他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钙剂、维生素D)等。中医治疗本病重在补肾健脾,疏肝理气,调养冲任,充养天癸,平调肾中阴阳。在中药治疗的前提下配合针刺、艾灸、刮痧、推拿、电针等方法以促进康复。
2 和畅思想
2.1 “和畅”思想的学术渊源 “和”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和”也称“中和”,指的是事物的各个方面协调展发的状态,也是中国基本的传统文化。在《内经》时代,开始提出了“气血和,五脏和,阴阳和、四时和”,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和的思想充分的渗入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守中和常有天命,人体各部皆“和”才能健康,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致中和则病体康复。至现代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首创中和医派,首次提出“中和思想”,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大法,以和气血为重点,主张“气血中和而消百病”,使其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和状态[4]。并在“中和”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的方法,调气血、护脾胃、平升降、衡出入来治疗临床诸疾。“畅”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5]。
2.2 “和畅”思想的提出 导师姜丽娟教授跟名医,勤读书,悟经典,重临床。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和“中和思想”的啟发下创新的提出了“和畅”思想。“和畅”思想是人体健康态、疾病观、防病观、治病观的体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乃为人体的健康状态;“阴阳离决,精气乃竭”乃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病必求其本”乃为疾病的治疗原则,“本”指阴阳。即人体患病是由于阴阳的失调,治疗的目的在于使阴阳协调。《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外环境和谐,才能保证形神健康,尽终天年。总结人的健康态、稳态应该是“阴阳和”、“气血和”、“脏腑和”、“经络和”、“意志和”的状态,若以上失和,则人体失常,故而发为疾病。
2.3 “和畅”思想治疗绝经综合征 导师认为绝经综合征患者通常处于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从而呈现出肾阴不足,肝阳上浮,心神不安的病理状态,偏离“中和”。打破了中和的动态平衡。在治疗绝经综合征时,导师将“和畅”思想运用其中,以调整阴阳,和调气血为指导,治疗上采用补肾健脾,疏肝理气。临床辨证选用更年Ⅰ号加减。更年Ⅰ号由太子参、熟地黄、当归、女贞子、山茱萸、白芍、麦冬、首乌藤、炙鳖甲、制首乌、甘草等组成。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白芍、麦冬、制鳖甲清热滋阴;白术、当归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熟地、女贞子、山茱萸、制首乌、桑椹补肾填精,以补先天;泽泻利水泄热,理气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该方的组成与运用体现了导师的“和畅”思想中的“阴阳和”“气血和”“脏腑和”“志意和”的观念。此外,导师认为绝经前后妇女由于生活压力、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剧,加之不了解病情,常常恐惧交加,在治疗时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精神安慰,与患者不断沟通交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配合药物治疗后常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总而言之,在治疗该病时要注重调整阴阳气血,以补肾健脾,疏肝理气为主。
3 医案举隅
金某,女,52岁。2018年3月18日初诊。主诉:烘热汗出、烦躁易怒1年。患者平时性情温和,1年前绝经后即开始出现烘热出汗,口干口苦,手足心热,时感头晕,心烦易怒常与家人争吵,夜间不易入睡,或多梦易醒,神疲体倦,纳少、大便时干时溏、小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弦。曾多处服用中药,上症无明显改善。1-0-2-1(顺产1孩,20年前无痛人流1次)。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治以滋肾舒肝,调理气血。方用更年I号加减:太子参30 g,熟地黄15 g,山茱萸10 g,女贞子15 g,制鳖甲15 g,制首乌15 g,当归15 g,白芍15 g,麦冬15 g,夜交藤15 g,浮小麦30 g,芡实15 g,天麻15 g,茯神15 g,炙远志15 g,炒白术15 g,丹皮15 g,荷叶10 g,甘草6 g。(免煎颗粒)10剂。开水冲服,每剂1天,每天3次。导师在看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二诊(2018年4月1日):患者诉近日感眼花干涩,服药后诸症大减,但仍感头昏乏力,盗汗,阵发烘热,烦躁,夜寐差。舌红较前变淡,苔薄,脉细。守上方加合欢皮15 g,柴胡15 g怀山药15 g,菊花15 g。6剂。服用方法同前。
三诊(2018年4月10日):患者诉服药后诸症均明显减轻,要求继续调理。服药后症状减轻,守上方再开12剂,嘱其每月服6剂,巩固疗效,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按:该患者年过七七,历经数十年经、孕、产、乳,耗伤气血及肾阴,绝经之后,肾阴愈亏,阴虚水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出现头晕,阴津不足,肝火亢盛扰心,故烦躁易怒。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内热迫津外泄,出现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阴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内动,心神不藏,故眠差不易入睡。舌红、苔薄,脉细弦,均为肝肾阴虚的征象。更年1号方滋肾养肝,补益氣血。加入浮小麦、芡实收涩止汗;加天麻平肝潜阳;茯神、炙远志宁心安神;加炒白术健脾益气;加丹皮、荷叶情心宁肝;服药后仍有烦躁加入柴胡、合欢皮增强疏肝解郁之功;加人怀山药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改善乏力症状;加入菊花清肝明目;随症加减,全方合用,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健脾益气,安神定志。药后肝肾之阴得补,上亢之阳潜藏,阴阳平衡,诸症自消。
4 体会
导师姜丽娟师承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良英教授,从事妇科临床工作多年。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和“中和思想”的启发下开拓性的提出了“和畅”思想,对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辨证方法。在对绝经综合征的病机认识和治疗中,抓住了肝肾阴虚的主要病机,以平调阴阳,和调气血为大法,在临床中辨证运用更年1号加减,屡屡获效。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364.
[2]吴克明,张庆文.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74.
[3]阮翔燕.更年期相关症状及疾病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4]谭林林,陈威.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思想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70-72.
[5]张琦.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12.
(收稿日期: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