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静婷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自“治理(governance)”一词由西方发达国家学者提出并引入我国后,便唤起我国学术界学者的强烈共鸣,而体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特殊性使之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瓶颈,并造成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进程掣肘。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体育治理中的众多问题虽已着手探析,但针对我国农村体育治理这一重难点问题的研究还开展尚浅。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扎根于农村、开花于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于当前结果于农村,实现对农村体育的反哺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厘清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体育治理之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两者的发展路径进行选择,意在为农村体育治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要素。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理论系统的前提和出发点,离开概念就不能形成理论系统。理解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体育治理的概念,是厘清两者辩证关系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张选慧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而蒋东升则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达到发展身体、娱乐休闲、丰富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为目的,在我国 56 个民族中产生、传承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称[3]。”张建雄把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4]。”综上,各学者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界定各有己见,但总体包含:1)56个民族共同享有,不仅仅是少数民族。2)一种体育活动形式。3)具有浓烈的民族性、传承性。
在归纳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基础上,还应对农村体育治理做出理论诠释。而欲了解农村体育治理之概念,必先对中国体育治理之概念予以把握。杨桦认为“中国体育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元主导,多元合作协同,共同管理体育事务,为实现国家体育目标和满足人民体育需求,推动体育发展的过程”[5]。在此基础上,胡庆山等人认为“农村体育治理乃是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对农村体育开展合作管理并达到善治的一种过程,其目标是使广大农民公平共享充分而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6]。囿于对农村体育治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暂以此概念为界进行研究。
2.1 民族传统体育对农村体育治理的作用
2.1.1 民族传统体育为农村体育治理提供了项目载体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各个农村地区体育活动开展所面临的现状亦不尽相同。然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体育活动开展设施不足,农村居民专业体育知识、意识淡薄,体育组织不完善,制度规范缺乏保障等通病则无需赘言。诚然,此类弊病也必将成为农村体育治理道路上的沉疴与顽疾,严重桎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体育内容,为农村体育治理提供了项目载体。其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需场地、设施较少,在缺钱少物的农村地区开展有其战略性优势,例如壮族的抢花炮活动,仅需一个“花炮”与一块空地便可让农村的男女老少均参与进去,既实现了体育的锻炼价值又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观赏、娱乐需求。其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代相传,在体育知识、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开展有其先天性优势。农村居民对于绵延许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为熟知,而对于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则感到陌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一方面能够放大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促使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
2.1.2 民族传统体育为农村体育治理带来了精神支撑
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7]是中国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判断,并推动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无须讳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类项目,无论是其活动方式还是其活动内容,均渗透着鲜明的中华文明之气息。如杨式太极拳,锻炼者更多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促使人进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民族传统体育推崇“静、养”之文化与西方体育“追求力量、塑造形体”之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思想内涵对于农村体育治理具有积极作用,不失为推动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发挥农村居民治理农村体育之主体作用的强力精神支撑。
2.1.3 民族传统体育为农村体育治理注入了文化活力
民族传统体育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产生到继承到发展均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生根于、结果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所显现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既体现在“讲中庸、养性、修身”的静态文化价值之中,又显露在“强身健体、活跃民间”的动态文化价值之内。民族传统体育在注重强筋健骨、防病祛病等外在物质价值的同时实现了与“天人合一、以外达内”等内在精神价值的高度融合,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表现内容、审美观念、精神情感对农村体育治理工作取得成功的价值意义是其他项目所不能比拟的。继而,为农村体育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
2.2 农村体育治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
2.2.1 农村体育治理为民族传统体育明确了重大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而农村体育治理不失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8]”。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模式。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民族艺术形式,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了农村居民各式各样的精神及物质追求,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中,恰以农村体育治理这一“东风”为引导,巧借“五位一体”建设之力,使其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与推广更加的快速与便利。
2.2.2 农村体育治理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有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公共服务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而对经济发展所起到反作用亦大大减弱。经济建设是根本,是农村体育治理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农村体育治理工作欲要取得成功,经济发展是其应然理路。但是,重视经济发展不代表盲目追求经济的片面化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带动社会建设,从而充分彰显社会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强力反作用当为上乘策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亟需资金投入,农村体育治理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经济环境。诚然,民族传统体育理应享用资金的同时亦要开发自身经济价值,方可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2.2.3 农村体育治理为民族传统体育创建了稳定社会环境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作为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内容无不渗透于56个民族的方方面面,使其艺术形态丰富、文化气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活力。然而,在当今奥林匹克西方体育的无尽充斥下,如何延续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已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难题。适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为农村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延续指明了方向。稳定的资金注入,完善的制度保障,多元的文化价值,和谐的社区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均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不可多得的社会环境。这样优良的社会背景,必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机遇,对农村体育治理工作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突显决定性作用。
3.1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作用
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是当今农村体育治理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体育治理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制定并颁发新政策,给予农村体育治理与民族传统体育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发挥社会组织的宣传、凝聚作用,实现社会组织“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方针,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将广大劳动人民如“麻绳”一般紧紧凝聚在一起。最后,发挥农民服务于自身的主体作用,深刻了解农村居民缺什么,需要什么,从而向其供应其需要的体育治理与民族项目,减少甚至避免供应与需求偏差,真正实现惠民服务。
3.2 突出文化价值,适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价值
传承上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国家和人民不可缺失的绚丽瑰宝,但其对资金的大量需求,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欲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必先加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即在维护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开发其经济价值。诚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亦有众多行业处于领先位置,例如旅游业,通过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现民族风俗习惯以招揽游客,谋取利润,但其运行中出现严重偏差,市场的逐利性使之文化价值消失殆尽,为谋取暴利,无所不用其极。应然的理路是,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价值开发应建立在文化价值保护的基础之上,仅有保护、保存好民族传统体育之文化价值,方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拥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3.3 继承民族体育,进一步创新民族体育活动形式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这一标配业已建设在大部分行政村。与此同时,篮
球场变“晒谷场”,健身器材成为“晾衣器材”的弊病亦发人自省。大力开展农村体育,实现全民健身仅仅依赖“送物下乡”、“送钱下乡”是远远不够的,长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支援亦差强人意,更重要的应该是发掘农村地区所固有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彰显民族传统体育不受场地、器材制约,便于开展的优势。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对于激发自身活力,辅助完成农村体育治理工作便显得十分重要。
3.4 依托学校,造就高水平体育治理人才
目前,我国县镇级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有 50 余万所,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 85% 左右。每个地区级城市基本都有一所高校[9]。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推进农村体育治理工作的突出价值,有效的利用农村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治理人才的“基地”优势,提高农村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意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农村学校,以课间、体育课、甚至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技能传授,培养农村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先天性优势,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治理工作快速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华56个民族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对新时代中国迈入体育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合理开发的越来越重视,它将在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的实践中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新的历史贡献[10]。而农村广布,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聚集在农村地区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今后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农村体育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而且有助于满足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需求,推进农村体育治理取得圆满成功。因此,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坚持民族传统体育与农村体育治理有机结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l.2013-11-14.
[2] 张选惠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
[3] 蒋东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2008, 15(4):103-106.
[4] 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26-128.
[5] 杨桦.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8):1-6.
[6] 胡庆山,吕珂,曹际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体育治理的价值导向、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5-12.
[7] 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6-157.
[8] 百度百科.五位一体[EB/OL]. https://baike.so.com/doc/5352148-5587606.html.
[9] 袁延领.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新农村体育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15-19.
[10] 古维秋,涂传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0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