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正道”理念与运动训练原则根本价值同一性探析

2018-11-25 22:01杨晨飞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涅槃佛教原则

杨晨飞,但 懿,罗 禧

2.泰国易三仓大学,泰国 10700

“八正道”理念源自佛教“四谛”理论,是“四谛”理论中引导修行之人证悟的思想指向,它与“苦谛”、“集谛”、“灭谛”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构成了苦谛与集谛互为因果、灭谛与道谛互为因果的一套完整的“四谛”理论体系,“四谛”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整个小乘佛的思想提纲。”[1]在“四谛”理论中,“苦谛”、“集谛”、“灭谛”均是主观地从思想意识角度需求超脱之法,唯独“道谛”是直接指引修行之人从客观的实践角度去证实“我”的存在的积极之法,它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修行法门(八正道),指引修行之人通向“涅槃解脱”。

运动训练原则根据田麦久、刘大庆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中所述:是指“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对于运动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1]

从上述二者的直观描述来看,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抛去对于研究对象的直接指向来看,二者所探讨的根本价值却呈现一致性,均是以引导人获取一种最佳的自我完善之法为目标。因此,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根本价值进行探讨,力求以价值所产生的对人的直接效益出发,解读二者间所存在的同一性。

1 佛教“八正道”解析

据佛光大辞典所载:“八正道,梵语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取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及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2]它所包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修行方法,其中正语、正业、正命三种修行方法是依托人的行为而展现,是可控、可量化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五种修行方法属人的意识范畴,是无法估量与评价的。因此,从“八正道”所包含的八种修行方法看,以“八正道”修得“涅槃解脱”仍离不开世俗环境,仍需投入世俗环境之中身体力行的去感受、体悟,在实践中审视自我,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在实践中找寻自我,最终证实“八正道”的真正价值所在。

2 运动训练原则

本文“运动训练原则”的定义选自田麦久、刘大庆在其编著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概念定义。其已简明扼要的文字概述了整个人体从事体育活动中所要正确开发自身的准则,是保障体育活动目标达成的指引。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了人的生理及心理内容,同时又兼顾思考了客观环境对于本体的影响,及本体对客观环境感受反馈的在思考。可以说运动训练原则不仅是一种考量从事体育运动情况的标尺,更是一种对体育运动的哲学思考。

运动训练原则所包含四个内容,其为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这四个原则的目标是围

绕着服务人体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是这四个原则又不是盲目的,它有明确的指向性,并深刻的指向人的生理和心理。若将四个内容拆分来看,导向激励、竞技需要、系统持续、适宜符合属于心理范畴,健康保障、区别对待、周期安排、实施恢复属于生理范畴。心理范畴内容较为模糊,源于所使用的描述词语与人的让身体活动较为密切,若抽象思考,则会有另一番领会。

导向激励的导向来自于对客观目标的认知,亦可称为自我认知。同时也来自客观环境的反馈,如教练、队友等的言语、行为刺激,亦可称为外界刺激。自我认知与外界刺激所指向的目标是发出指令的人的心理,因此导向激励属心理范畴;竞技需要是个人对于自我身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来自于对自身及对客观环境认识的积累,可以说是用经验来考量身体情况的。其考量的过程即为心理活动;系统持续是基于周期安排基础上形成,是人体从事可量化的周期训练形成的身体适应,这种身体适应是基于长时间对身体的训化而形成身体记忆。记忆的来源是客观的,但形成的体系是主观指引,并伴随着反复思考而形成的,因此亦属于心理活动;适宜符合同竞技需要一样,是用经验来考量身体情况的,同时伴随着主观感受的反馈,也属于心理活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运动训练原则涵盖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及生理内容,并且是相辅相成而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训练准则。但是若抛开这些原则所提出的面向定位,则会发现这些原则是指引人通过系统的自我训练,而到一个固定的目标,这恰恰与佛教“八正道”所提出的内容不谋而合。

3 佛教“八正道”与运动训练原则根本价值的同一性

佛教“八正道”与运动训练原则虽在内容表述上大相径庭,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则呈现出了根本价值的同一性。佛教“八正道”的根本目的在于证得“涅槃”,运动训练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取得理想的运动目标或成绩。从二者的最终结果倒推看,二者的最终结果是通过特定的途径或方式、方法所取得的,均是需要经历一定的历程所取得,并不是一簇而就。

佛教“八正道”提出以正语、正业、正命、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修行方法从人的生理与心理角度进行制约,通过制约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自身控制体系,进而达到最终的目标。“八正道”理论内容是环环相扣的,是以“涅槃”为目标所建立的指导行为与意识相统一的哲学体系,在概念表达上由于其出自佛教,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宗教学的影响。但从“八正道”整套体系看,其所蕴含的逻辑性毋庸置疑,同时证实了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运动训练原则所包含的四个内容是围绕运动目标达成所展开的,它所基于的是人体的客观存在,但最终走向的是人的心理满足。四个内容的表达同“八正道”理论一样,由于处在体育范畴内,因此对于运动训练原则的理解与认识往往局限在体育范畴内,而并未思考到它所产生的哲学内涵。从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看,四个内容也涉及行为与意识,并且亦是相统一的。在达成运动目标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状态是直接体现的,而意识却难以考察,但若没有意识的支撑与指引,最终的目标达成或是身体极限的突破将不存在,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意识的反复思考与总结,运动训练原则亦将不复存在。由此,可以说运动训练原则是围绕着人的意识需要展开的,是受客观环境的驱动所形成的,这恰恰同佛教“涅槃”概念如出一辙,同是思考人的精神活动,从主观意识审视客观的存在。

佛教“八正道”与运动训练原则两者所围绕的终极目标是一致地,是通过所建立的体系构筑最终的精神目标。在达成目标的途径上两者不论采用何种学术领域的概念解析,亦摆脱不了人体生理与心理内容,均是围绕这二者的相互关系展开地、所以可以说佛教“八正道”与运动训练原则的根本价值是一致地。

4 结论

佛教“八正道”理论体系属于佛教哲学体系下极小的一个哲学概念,但它作为“四谛”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充分证实了客观世界对“四谛”理论体系的直接影响,证实了佛教修行所需达到的“涅槃”境界,是需要通过在客观世界中充分身体力行的实践才得以证实的,并不是主观的幻想与虚构。但由于其浓烈的宗教色彩,佛教所包含的严谨缜密地哲学逻辑被蒙蔽在过于注重形式主义色彩的宗教下,使得大众对于佛教哲学的看待更多停留在形而上学、虚无缥缈的迷信中,让其无法与科学的概念进行比对研究。本文通过抽离出佛教的宗教涵盖,利用它所具备哲学内涵与运动训练原则这一科学定义就同一问题进行比对研究,发现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概念会存在根本价值的一致性,这说明佛教思考的根本问题与运动训练原则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同是利用充分的客观实践达到主观的升华,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高度。

因此,作为大众应该证实佛教存在的合理性,并深刻思考其给人类发展进步带来的精神意识财富,而不是将其划入宗教学范畴,让其丧失对于人类精神财富的指引价值。

[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5):266.

[1] 田麦久,刘大庆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09(2):90.

[2] 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辞典[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12(5):280.

猜你喜欢
涅槃佛教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Unique New Year
佛教艺术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未定义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凤凰涅槃 再续辉煌——高安城乡广播“响起来”的做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