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
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决策、财务、法律等多种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影响企业存亡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剧。如何通过合理的内控防范策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成为建筑企业生产发展应继续研究的课题。
企业经营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在分析建筑行财务风险成因方面,需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
首先,内部因素包括风险意识、管理水平、资源数量三方面。建筑企业的决策者和主要领导者在决策中是否具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并将该意识以日常经营管理的方式传递给员工,是影响财务风险的首要因素。同时,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受到企业决策者管理水平的影响。建筑企业一般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在决策执行、信息传递、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财务风险还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包括混凝土、沙石等原材料、固定资产以及现金等。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预测难度较大,签订合同后价格上涨将增加建设成本。固定资产投入过多或现金储备不足等情况,容易造成资金紧张,进而影响项目或企业的政策运行。
外部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经济、自然和人文等环境。例如,我国政治长期稳定的局面为基础建设创造了良好局面。近年来,法律法规引导建筑企业进入可循环的节能环境经济中,战略发展方向的变化也存在可能的风险。国家乃至国际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影响,2018年的中国企业仍然面临借款困难的局面。建筑施工期间,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项目进展。2017年起,国内部分城市基于环境保护要求,对建筑企业的施工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增加了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人员、设备和资金的使用率。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中最为显著的一类,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财务风险多以资金周转不利、融资不当所引发的高负债率、资本结构失衡为表现,给企业可持续运营带来不利影响。一般在工业和制造业,财务风险包含筹资、投资、利润分配三大风险类别。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前者差异较大,体现在资金投入大、项目过程复杂、资金回收期较长等方面。因此,从其客观性和多样性角度考虑,应当按照投标、合同、资金运营三个类别划分。
第一,投标活动是建筑企业经营的开端,可能产生准备工作不足、投标过程中各类因素影响后期经营生产等问题,从而影响到项目运行和企业受益。第二,施工合同是建筑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当合同履行出现问题时往往转化为经济纠纷,所产生的法律风险最终以财务风险的形式体现。第三,资金是建筑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源,资金规划不合理、对资金监控不力或外部因素影响下,都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对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
我国建筑企业投标风险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招标文件不严谨、不重视外部环境等问题。首先,我国现行的招标投标制度尚未完善,部分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为中标而采取围标、恶意压价、明争暗定等方式。其次,施工方与建筑方的地位不平等,经常出现建筑方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拟定不平等的招标文件,或提供信息不完整,导致建筑企业在投标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信息对工程量清单和价格波动等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多数建筑企业缺少对材料价格变动等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当材料价格涨幅较大时,需要自行承担损失或出现烂尾项目。
建筑企业产生合同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内控系统不完善。首先,建筑企业面临合同订立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部分发标方在合同中设立对乙方较苛刻条款。在合同订立前,相关人员由于主观原因未能严格审查,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例如,合同约定的付款周期高于正常水平,超过企业财务的承受能力。其次,财务风险内控应当对合同的谈判、执行、跟踪和变动进行全过程控制。部分建筑企业尚未建立起内控体系,决策或审批程序未能按照制度规定执行,重大项目缺少联合签批环节,也缺少专业审查。合同条款变更时,交流不畅形成信息孤岛,从而引发风险。
资金运营是财务风险内控的重点,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始终伴随资金活动,企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良好的资金运行模式。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审批支付缺乏规范性、筹资困难、工程款回收不及时三方面问题。首先,建筑企业的项目较为分散,管理层对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投放方式等掌握不及时,难以实现资金集中调度。其次,筹资渠道狭窄,建筑企业融资方式以银行短期借贷为主,较短的资金使用周期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低价项目、工程垫资等情况的存在则进一步压低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使投资回报率降低。最后,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较多、回收期较长,部分企业被拖欠的账款达到竣工决算款的70%,回收周期长达2~3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投标风险的内控策略应当从完善价格制定策略、加强文件审查、关注环境变化等角度出发。首先,投标前认真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可以借助专家意见采取灵活的报价方法,缩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源浪费。结合本地区市场价格,确定人工、设备、原材料等相关成本的定额综合报价。同时,对价格变动的因素采取多元回归分析,利用数学模型预测走势,以达到加快资金流动、提升资金时间价值的目标。其次,利用信息系统整合投标人员和信息专家的意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文件检查效率。加强对工程量范围、经济条款的审核,结合历史项目数据规划成本费用。针对招标文件内容不确定的情况,提前预测需求并筹备、调配资源,预防资源紧张产生的财务风险。最后,以政策导向为主,结合市场供需,做好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分析,避免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的无力支付。建筑企业在承接材料价格变动风险较大的项目时,应当保证适当的材料储备。另外,应当严格遵守政策法规,避免环境因素或人文因素产生的影响。
合同风险的内控应当从强化条款审查、加强过程管理方面来实现。首先,合同的签订应当以对合作方资质、信用、资信、履约能力、合法性的调查为基础。对义务过多和条件过于苛刻的条款,应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对协商不成的合作,应当结合合同条款额外制定资金周转计划,防止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或回款不利导致经营失败。建立起企业财务部门和实施团队共同参与的评审机制。其次,将管理从合同签订延伸到全流程,建立清晰的权责分配制度、跟踪监管机制。在制度中明确合同管理的内部责任主体,督促相关人员认真履行职能,杜绝由人为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安排财务部门与项目部以月度会议的形式,就合同条款的进度、质量、收款金额和成本核算进行项目分析,以便跟踪款项支付情况、环境变化情况对履行合同条款的影响。必要时可以增加业主赔付条件,以降低对方违约带来的财务风险。
资金运营内控防范需要从完善资金运营管理入手,合理筹配资金,建立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首先,建筑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完善预算编制,从而形成科学的全面预算并严格执行。同时,增强与合作方的沟通交流,以确保预算能稳定执行。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确保资金调度效率,并适当简化内部资金调动审批手续,提高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执行效率。企业应当建立内控系统,控制资金的审查、批准过程,实行动态化资金管理。其次,建筑企业应当扩大融资渠道,以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方式开发新渠道,尽量延长借款期限。虽然长期借款导致成本增加,但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尤其在2018年出现了大量“过桥”失败的案例后,短期的融资成本已经高于长期借款的利率。项目投资前应当明确其可行性及收益,以充分的分析增强决策准确性。最后,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建筑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系统,收集合作方的资信信息并开展分析,形成信用评估报告。对不同类别的合作方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在与评级较低的单位开展合作时提高首付款比例,以降低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引发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也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企业风险的内控防范策略,应当考虑建筑行业的特点,将预算编制、资金使用、账款回收等管理工作引入整个工作流程,以确保企业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