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高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听障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对人才教育培养要求更高,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方法,则进一步拓宽了对听障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了企业导师和校内老师共同开展职业指导,课堂内与课堂外企业项目实训相结合、协同育人,提高听障生就业创业能力,达到职业指导目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听障生职业指导过程中,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强化全员指导育人,以工作室为平台,抓好听障生专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形成了针对听障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校自2010年招收听障生以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学生素质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学生先后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创办学生品牌工作室等作品(蛋雕作品)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央部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果展等活动中喜获诸多佳绩,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听障生职业指导育人模式。
就业创业是听障生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要选择,也是职业指导工作重要目标。福建省重视听障学生就业工作,各地市大多也出台了相关就业政策,但是不同地区有关听障生的就业工作却参差不齐,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个别地区对听障生就业帮扶缺少或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用人单位歧视、拒绝听障学生,而个别聋校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家庭参与度不够,听障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心理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就业创业工作难现象突出。通过对近几年听障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调查工作分析发现,目前听障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淡薄。而影响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目标定位不准、职业规划能力弱、与外界沟通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如何通过职业指导提升学校听障生就业创业能力,显得要尤为迫切。
英国残障社会学专家汤姆·莎士比亚这样诠释“残疾”的社会学含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陷”,但“残疾”则是这些肌体、心理或社交功能缺陷中被社会歧视、排斥、压制的状况。当前,包括听障生在内的残疾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重点。作为就业弱势群体,提升听障生就业水平,不仅需要社会重视、政策支持、技能培养,更需要听障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和交流等能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升听障生就业水平上,从制度、技术、素质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听障生就业创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的学校教育结合,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听障生培养上引入了学徒制管理模式,长期与协同电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思迈特电子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企业进校,开展深度资源整合,校、企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企业导师与专业教研室教师运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职业指导。三是打造品牌,学校通过打造品牌工作室“馨声工作室”和“雕梦工作室”,为听障生量身定做了各类就业创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活动,让听障生在平台上与正常生一起组队按企业标准协同完成项目,一起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特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听障生就业创业水平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提高听障生专业技能,更需要帮助听障生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对职业形成较好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提高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提升就业成功率和社会适应水平,有助于听障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正常人对听障人士的态度以及相互间的沟通障碍是听障生就业中最为困惑的问题,它影响着聋健两个群体间的沟通和信任,也影响着听障生的就业自信心和就业质量。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听障生工作室,在强化听障生技能同时,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强化对听障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成立专门的听障生思政队伍,思政队伍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整体化、个性化、针对性的全程职业指导,并与教研室在课堂内外开展专业化协同推进指导工作,不断夯实听障生专业基础,提高听障生综合素质,指导听障生打造个性化作品,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依托两个品牌工作室,通过平时的残健互动活动,比如作品鉴赏、手语培训、文艺联谊、学生党支部成员与特教宿舍结对子服务等活动来促进听障生与正常生的交流,使听障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团体活动中,为听障生搭建了与正常生同台交流的机会,丰富了听障生们的业余生活,彰显了残健共勉的励志精神。全方位的职业指导,通过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养成、心理健康等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培养,促进了他们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基于学徒制管理模式和残健融合发展两个原则,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从组建专业导师团队、专业素质养成和综合素质拓展三个维度开展全员参与职业指导,提升听障生就业创业能力,解决听障生就业创业难问题。
在强化听障生专业技能水平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职业指导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辅导员(兼手语翻译)、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讲师组成,每学年面向听障生开展数十场由校内老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导师为主讲的培训活动。辅导员对正常生、企业工程师等周期性的手语培训和就业形势分析,使得听障生可以自如地跟正常生及企业工程师、社会人士进行沟通。专业导师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与企业工作任务点对点的紧密对接;专业教学与实训实习均在校内进行,保障听障生教学实习、实训顺利展开。在专业培训形式方面,针对计算机专业特色开展运维、设计、网页、软件等专业培训。学生导师里面已就业或正在创业的校友,定期以座谈会、网络视频等形式,与在校听障大学生分享个人学术、求职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的经验与感悟,帮助听障生鼓足了就业创业勇气。
在专业素质提升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听障生工作室根据听障生身心特点,在课程设置和企业实训上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课程设置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大方向,采用项目开发及培训环方式进行培养,培养企业需求人才。针对听障生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层次上,根据听障生计算机专业特色,将听障生分为计算机运维组、页面设计组、电子产品营销组,并在每组加入有扎实专业基础的正常生进行逐一培训,不同组别分别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与产品设计。为了促进听障生的社会化、精细化,辅导员和专业主任协同具体指导,比如馨声工作室根据工作特色将每组成员细分为设计组、运维组、公益组、文印组、策划组、销售组、财务组,通过各个组别的锻炼,再加上辅导员对正常生、企业工程师等周期性的手语培训,使得听障生可以自如地跟正常生及企业工程师、社会人士进行沟通并得到能力提升。通过专业的企业化实训活动,听障生足不出校即可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感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工作时间,融入企业人文环境,提高就业率及就业持久性。
为促进听障生全面发展,学校采用融合教育发展办法,让听障生与同龄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促使其适应主流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学校听障生工作室在听障生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安排、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策划、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开展上积极实践,让听障大学生和正常生同学习、共成长,促进听障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在专业实践上,学校120多名听障生在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文创系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习,他们和其他正常生共享相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听障生工作室每日安排一名听障生与一名正常生组队,以企业8小时工作制在工作室在岗在位,打造听障生跟正常人群的交流平台,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生活动上,学校和学院的团学活动充分吸纳听障生参与其中,听障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与其中。每个学期,辅导员根据残健融合工作职业指导计划,依托系团总支两委及全体听障生,开展职业指导的系列成果展演,以及通过学院工作汇报等形式,全面展示听障生就业创业工作成果,展现听障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听障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听障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既要提升专业技能,更需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和融合教育的实施,帮助学校听障生就业创业工作打造成一个多元化、动态化教育过程,在帮助听障生成为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参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更好地就业创业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