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钱穆之争

2018-11-24 11:08李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3期

李琪

摘 要 张君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体对西方伦理成果加以吸收、融合。他的伦理思想则更多地反映了正处在形成过程中的现代新儒家学派关于现实问题的愿望与呼声,其伦理思想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既认同传统又正视现代,既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思又包括实际的诸多方面,张氏的探讨与阐发彰显了其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礼敬与深研,并对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推动作用。

关键词 当代新儒学 宪政思想 中国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825.19 文献标识码:A

从当代新儒学的视角看,儒家哲学有三个时代:(1)孔孟创建儒家哲学的精神基础;(2)宋明儒家回应佛、道挑战而开出的新儒学; (3)当代新儒家的职志———发展全新的哲学,以回应来自西方冲击的空前挑战。

张君劢、钱穆二人均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二者基本上是围绕中国传统政治的性质以及儒家义理转生现代政制的前景展开的。张君劢认为,构建中国良好政治制度之路是自移植西方民主而来。钱穆则更倾向于通过儒家文明内部的转生创发来构建中国政制。二者的观点是大体相反的。他们之间的分歧,贯穿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儒学的发展,今日展开为港台儒学与大陆新兴政治儒学之争。

1张君劢与钱穆之争溯源

钱穆对中国政治的研究旨在为其辩护,张君劢先生一生最后的著作《钱著<中国传统政治>商榷》,用六百多页的篇幅系统反驳了钱穆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看法。这场新儒学内部的文字论争反映了新儒家阵营内的政治价值趋向与学术理路的重大差异。张君劢对钱穆的批评,就学术史而论是如何对待西方学术理论与规范,就思想史而论是以现代宪政理念批评制度层面的“儒教民主”,现代新儒家的分化与内在困境也由此显示。二者分歧可以溯源至抗日战争时期。早在甲午中日战后,中国惨败日本的现实,痛击国人爱国之心。其后由戊戌变法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不断尝试改革内政,建立现代宪制。中国一次又一次进入立宪时刻。

圈内人政治家张君劢的《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和圈外人史学家钱穆的《政学私言》几乎同时出版,二者的政治主张却大不相同。虽然张、钱同为新儒家的代表,但由于早年立论的不同,二者晚年关于中国传统政制的论争就可以想见了。

2民主宪政与保守宪政之辩

中国文明寻求新生转进之际的根本困扰可以用四个问题概括:第一,在中西古今的思想和政治传统、资源的纠葛中,现代中国应该如何抉择?尤其是在政治领域。第二,儒家参与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对现代中国构建优良的社会治理秩序,是不是没有意义?第三,如果无意义,那么儒家是不是也没有塑造、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能力?第四,儒家向来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果儒家在政治上已经失败了两千多年,还会有资格参与、主导现代中国大的变化吗?打开中国文明之困局,是张君劢、钱穆两位学者学理的基本方向。

综合来看,张君劢致力于民主宪政主义思想构造与政治实践。他认为,要想打破现代中国的困局,中国必须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政治。这种接受,不仅体现在基本的价值上,也在如三权分立这样具体的制度上。他判定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君主政体,从而与钱穆的观点大体相反。

就钱穆的观点来看,他反复声明不反对民主政治,但也不迷信民主政治。他认为,现代中国不应该把西方的政治思想,作为唯一正确的政治思想,而应坚持中国自身的政治思考在内。他重在研究如何把中国政治的精神、原则、以及优良的制度应用于现代中国的宪制设计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的初步框架,和一种有着历史连续性的宪制方案。张君劢与钱穆的分歧,实际上是现代港台新儒学与大陆新儒学之争议。

3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之争

新儒学与港台新儒学的不同,这包括两点:其一,学术路向的不同。其二,政治态度的不同。可以说,目前陆、台儒学之间的争论,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先谈第一点,即陆、台儒学在学术路向上的不同。我们的学术积累还非常单薄。可以说,港台新儒学宣称自己“接着宋人讲”,而我们主张“回到康有为”,其实是“接着清人讲”。显然,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学术路向。我们再来看现代新儒学的学术特点,“接着宋人讲”,这样跨越几百年的接续圣人之道,正是宋学的特点。“接着清人讲”。并且,现代学科研究对传统经学几乎没有多少了解,更谈不上承上启下,却依然开创了自己的新局面。

核心的争论点在于儒学是否有资格、有能力影响、塑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钱穆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是批判康有为思想的。他认为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有其价值。张君劢的观点认为自移植西方而来,他认为民主政治应该是宪制结构的全部,实际上这种观点与中国的政治传统一刀两断,是一种心性之学。而钱穆则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新生转进”,他不拒绝民主,只是宪政设计不限于民主,可以说是一种“中体西用”的观点。虽然二者的观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君劢在抗战时期参与立宪,是现代新儒家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张君劢义理结构的不全,他的观点是哲学化的儒学。民主政治失去反思性的力量牵引,是台湾晚近以来政治困境的原因之一。

張君劢极力发掘儒学蕴含的民主与科学因子,并以现代西方哲学精神创新性诠释儒学的理性之自主、万物之有、致知穷理及形上形下相通等基本范畴,力图融会中西文化于一体。探索“知德合一”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张君劢复兴儒学的目标,旨在使儒学复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种文化内驱力。张君劢的这些思想对于现今更好地利用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大华.张君励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翁和铠.张君劢晚年儒家思想复兴论再探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