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扬
【摘要】当前,宫斗剧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窥视”心理,迎合了其欣赏趣味而大热。但是,宫斗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历史观的建构,其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值得警惕。新时代,以宫斗剧为代表的影视剧作品应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引导观众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宫斗剧 消费主义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据不完全统计,2008至2018年间,国内宫斗剧大约有35部,且大部分都成为同时段的热播剧,甚至成为人们“追剧”的对象,引发一次次的热议和争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史剧的持续热播,有三方面的社会文化原因:一是当时日益升温的“国学热”;二是消费主义倾向出现,使得历史成为文化工业的消费品,历史剧成为“怀旧电视剧”;三是历史的隐喻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成为人们宣泄心理郁闷和苦闷的出口。
以上三种原因,仍然适用于对宫斗剧热播的分析。粗略地划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历史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的“历史正剧”,代表作有《雍正王朝》《康熙大帝》《走向共和》等;第二阶段是“戏说历史剧”,以“乾隆系列”最为典型;第三阶段就是“宫斗历史剧”,我们很难明确这一阶段精准的起始年份。2002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推出《金枝欲孽》,该剧迅速热播并发酵。从此,这类以皇室后宫嫔妃们的勾心斗角为主题的历史剧,被形象地称为“宫斗剧”。宫斗剧的代表作有:《宫心计》(2009年)、《大明嫔妃之攻心》(2010年)、《步步惊心》(2011年)、《武媚娘传奇》(2014年)、《甄嬛传》(2015年)、《芈月传》(2015年)、《延禧攻略》(2018年)、《如懿传》(2018年)等。
当前,宫斗剧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宫斗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历史观的建构,有必要予以讨论。
首先,对“窥视”欲望的满足,是影视剧存在的一大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宫斗热”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社会划分为两个阶层:宫廷(上层)和民间,对宫廷生活好奇心理的满足,从来都是民间文学和传说的一大功能。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好奇心,又与普通大众的世俗渴望,即对权贵生活的隐秘欲望密不可分,普通大众对更加富有、尊贵的生活的期待,通过文艺作品能够得以满足。其实,这种心理并非国人独有,古今中外的通俗文艺,尤其是爱情作品,其惯用的叙事模式之一就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作为当代通俗文艺的代表,宫斗剧一直在努力贴近这一传统。一方面,其通过一个中国特色的灰姑娘主题,反映普通大众的世俗渴望;另一方面,其通过揭秘或揭露上流社会隐秘的一面来满足观众的某种窥视欲,并以此来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其次,宫斗剧的叙事策略,符合或者迎合了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中国观众的影视欣赏趣味,是在民间文学和通俗影视剧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观看电视剧的主要动机也无非是休闲解闷、情感发泄。对影视剧来说,要想获得观众的青睐,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所表达的内容与观众的生存境遇相关,情感充沛,人物鲜明;矛盾冲突的双方,即“好人”与“坏人”,以道德原则作为划分标准;叙事方式基本是严格的线性叙事,线索清晰单纯;最终结局是好人好报、坏人遭报应,以对基本道德感的满足构成大团圆结局。
很明显,宫斗剧完全符合以上这些特征,诸如:设置一个矛盾复杂的情境,展示一段曲折多舛的小人物逆袭的命运,尽量布置悬念和离奇情节,以善和恶作为全剧主题。这套叙事系统历经宋代话本、元代杂剧以及明清小说而不断丰富和锤炼,在近现代以昆曲等为代表的戏曲曲艺中已渐趋成熟,成为当代中国人欣赏影视作品时的审美期待。宫斗剧正是在这点上契合了国人的审美心理,讨巧而实际。
再次,宫斗剧大热也是影视文化冲突的结果。相较于电影,电视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是家庭的,也是更通俗化的。恰如英国电视学家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等学者论述“肥皂剧”时所概括的,电视剧排除一切障碍满足观众的一切愿望;人物没有深度而多是类型化的;艺术形式高度透明,毫无接受难度;情节大起大伏,快感完全来自于过程;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样一些特征,是电影无法全部满足而电视剧独有的,也是电视剧在与电影竞争中能够生存的优势。显然,宫斗剧是典型的“肥皂剧”,因而它的热播与其具有的属性相关。
同时,所谓“肥皂剧”,是以女性作为观众主体的,这一点也与宫斗剧相似。据统计,在追宫斗剧的人群中,女性约占70%。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宫斗剧颠倒了传统文化秩序和经典艺术创作中以男性为主、女性被动存在的身份关系,是女性意识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一次释放。在大多数宫斗剧中,男性变为象征性或工具性的存在,故事中的两性关系处于一种有意营造出的失衡状态。更重要的是,许多宫斗剧抓住了女性观众的情感和婚恋幻想,并竭力满足这种幻想。比如,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恋人或爱人既忠贞又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是爱情的愿景,《延禧攻略》就是在此大做文章,使得许多女性观众成为该剧的痴迷者。
最后,宫斗剧华美浮夸的视觉风格,也颇能迎合一些观众的感官审美需要。应该承认,热播的宫斗剧中,大部分都制作精良、服化道考究,场景布置和装饰不惜工本,加之珍馐美食、繁复礼仪、风俗习惯等“奇观”的呈现,确有赏心悦目之感。但是,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很多宫斗剧的这种视觉盛宴是为掩盖历史叙事与文化审视不足而服务的。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宫斗剧是通过呈现华丽的视觉形象来实现观众内心中物欲的一種虚幻满足。
许多人将后宫比喻成职场,后宫的争斗其实是现代社会尤其是职场生态的投射,曲折地反映了处于此生态下的职业群体的生存需要以及生存策略,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得以宣泄。的确,现代的职场与古代的后宫纷争,在情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一旦在宫斗剧中相遇,后宫嫔妃们的争斗也就自然地转变为职场白领生存权斗的屏幕版本,让每日奋斗在格子间的人们欲罢不能,成为其心理苦闷、职场失意的宣泄口。因此,一些人迷恋于剧中没完没了甚至毫无意义的权谋和争斗,以一种看客的心态,在他人(剧中人)的煎熬和争斗中,替代性地纾解自己日常生活中因类似境遇带来的困恼。这种简单的看客心态,不需要在观赏作品时投入情感和思考,甚至能在某些有漏洞的环节中找到一种智商上的优越的虚幻满足,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忙碌了一整天的身心得到休息和宽慰。不过,从文化心理层面上讲,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如下问题:
一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王权意识。对于宫斗剧中的女性乃至所有人来说,一切争斗和算计的最高目标,就是赢得皇帝的宠幸或者爬到一个可能被宠幸的位置,所有的宫斗剧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古装历史剧,都把皇帝的喜恶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评判标准,“天下”等于皇权,神圣归于皇帝。个别宫斗剧虽然也有对皇权之冷酷、皇帝之无情的揭露,但就整体而言,皇帝一直都是后宫众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式存在,其代表的皇权也无一不被顶礼膜拜。比如,在《武媚娘传奇》《芈月传》中,皇帝几乎集雄才大略、纯情机智、潇洒风流于一身,这样的皇帝形象塑造,本身就是对皇权的神化和膜拜。
二是丧失独立性的奴化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但也有糟粕。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剧,理应倡优汰劣,但宫斗剧在这一至关重要的文化立场上却存在偏差。许多历史电视剧特别是宫斗剧,着力表现和渲染的恰是传统文化中应该摒弃的东西,比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奴性人格,几乎已经成为一些宫斗剧的“标配”,以“奴才”自称、以“妾”自居,动辄下跪以及卑躬屈膝,嫔妃们在“隐忍”与“无私奉献”中,满足男性以及皇權的意愿,却唯独没有自己。如此的人格和人性,每日出现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并受到热捧,需要我们警惕。可以说,宫斗剧中的一些表现,与现代文明所要求的独立人格和人性,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和极大的讽刺。
三是人性的堕落以及人际关系的扭曲。当前多数宫斗剧都围绕“争宠”“争位”“争权”“争利”展开,适用于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在宫斗中复活并放大。《甄嬛传》讲权与爱之争,《芈月传》演女性对男性权力之争,《延禧攻略》专注于嫔妃间的争斗,且不说这些“争”已经在价值目标上出现偏差,只是在“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权谋算计、表现出来的人性阴暗、勾心斗角,就使得后宫成为了尔虞我诈、凶残阴险的“人人都是迫害者,人人都是受害者”的角斗场,《武媚娘传奇》中甚至借许多人物之口宣扬“只有成败,没有对错”,使得是非正邪、善恶美丑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付之东流。这些充斥电视荧屏的宫斗剧变成人性恶和人际关系扭曲的展示场,其后果不言自明。
电视剧是文艺作品,是精神食粮,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是最普通的常识,也是文艺创作包括电视剧创作的基本前提。毋庸讳言,时下的一些宫斗剧,恰恰是在价值观方面最值得商榷。如果一部传播广泛的电视剧,连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都没有摆正,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令人忧虑的。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点需格外指出,那就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文化走上前台以来,高雅(严肃)文化受到冲击,一些正确的文艺观念和创作方法被不恰当地边缘化,甚至遭到挖苦和嘲弄。特别是近些年,片面强调商业效益,以收视率作为衡量一部电视剧好坏成败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电视剧只顾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比如抗日神剧、癫狂喜闹剧、苍白肥皂剧等乱象的出现,而宫斗剧也正是此种乱象较为典型的表现。
作为最通俗的文艺作品,宫斗剧不仅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还需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面貌。目前国内的宫斗剧过分强调“悲剧”式的价值走向,基本都是“黑化”的人设和阴暗的价值观,似乎在宣扬一种“只有变得心狠,比坏人更坏,才能赢到最后”的主题,这不仅不符合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诉求,与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目标,与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养,都是格格不入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历史的诚实态度,以及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是一切历史题材敝艺作品的基本要求甚至是创作底线。而目前的一些宫斗剧,对历史的不严肃甚至轻蔑态度,让人忧心忡忡。近些年来,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以及传承处于一种不令人满意的状态,一些错误的历史观念,大有沉渣泛起之势。比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一条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被英雄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等所扭曲和丑化。一些历史剧,眼里只有帝王将相,没有普通民众;只有感官享乐,没有诚实劳动。及至宫斗剧,把历史窄化歪曲到只剩下嫔妃的争风吃醋,值得认真反思。
影视剧应引导观众形成积极的文化心理和健康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笔者把它理解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观念、趣味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说,宫斗剧是对一些社会痼疾和不健康文化的折射。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存在问题的宫斗剧成为许多人热衷欣赏的电视节目,这本身就是值得警惕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诊断出许多社会病症,这里只谈宫斗剧对观众“畸趣”的满足。所谓畸趣,泛指一味地迎合大众、不顾艺术的品位和品味,它以伪装的面目出现,满足的是病态的发泄,尤其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理严肃题材。对畸趣的需要,是这样一种需要:即需要凝视美丽谎言的镜子,对某人自己的映象留下心满意足的泪水。明显的,许多历史剧包括宫斗剧,正是对观众“畸趣”的满足。
艺术贵在创新。宫斗剧走过了近二十年历程,日显套路化,非审美化创作成为其固定的模式,大量粗制滥造、生硬模仿的作品不断量产,这对行业的长久发展是巨大的伤害。因此,从创作规律角度而言,宫斗剧也是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