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时对人本身内心的观照却在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渗透到绘画当中,显露出的就是画作本身缺乏一种素朴的真切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出现简单的追求形式或一味地照抄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华丽之风,从而使绘画作品丧失了真实情感的力量和应有的实际感染力。
绘画是真情实感的产物,尤其是中国绘画,是主张反映人类本质和天性的,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中国画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过无数流派和多种风格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它实际上是人类对情感不懈追求的历史缩影。
素朴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和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素朴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简化与提纯,一种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简蕴繁,以素寓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宗白华认为自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即认为“初发芙蓉”的素朴美比之于“错彩镂金”的华丽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我的创作是偏向写实性的人物画,在整体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承和坚持作品的素朴性。我的作品以工笔人物画为主,说到工笔画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工细,这确是工笔画的主要特征,但也因此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了工细而工细。甚于有时游离于绘画本质之外成为一种符号,这对于绘画本身是舍本逐末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对绘画本身的理解问题。
虽然技法材质的运用很重要,但是艺术并不是技术的玩弄和堆砌,它更需要画家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来浇灌。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让绘画只是作为对世界机械的描摹工具,反而更向往用绘画来保持人类自然的、本真的、素朴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画家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来指导他们的艺术创作。
“谈古”是为了“论今”,对中国画“素朴美”的再认识正是基于过度追求形式不注重真切表达的绘画现状展开的。通过对中国画代表画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来看,“素朴美”就是用“素朴”的形态来表现“真”的感情。传统中国画正是舍弃一切多余的修饰和刻画,以求用精练的描绘来显现出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素朴美”。
我认为素朴的核心意义应该是“返璞归真”,而且这也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核心。“真”是由“朴”来表现的,无论作品形式多么的新颖,画面如何的华丽,只要画家真实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作品就是真的、素朴的。而那些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只为形式而形式、以求怪或媚俗为终极目的的绘画作品其生命力注定是不长久的,因为它违背了真和美的原则。素朴美,这种简练、真诚而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绘画艺术丰富的情感源泉,绘画作品中的素朴美,正如一股鲜活的生命源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素朴美”才是艺术之最美。
素朴是生命的动力,放弃素朴,也就丧失了生命的动力。“素朴”既是坚持又是失去,以失去无限膨胀着的享受来坚持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性。素朴的生活态度使我们认识了艺术,也认识了自己。
當代绘画艺术家应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绘画回到本源,回到既素朴又极具个性的材料特殊表现之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地观察事物,寻找其规律,用心地通过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如实地反映大自然的真和美。时代性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当代画家必然要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来选择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些真诚素朴、各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的,必将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而相反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即使一时蒙蔽了众人的眼睛,但是也不会长久存在。
我追求的就是一种素朴性的美。为此我画了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作品,这是我的审美选择也是带给我绘画中素朴美的重要元素。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美,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也不断印证我对自然淳朴的美的追求。其次,在技巧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上,以中国传统的古典工笔画技巧为基础,融入西方古典写实性元素,追求一种写实性的古典美,这对于当下纷繁云杂的各种所谓创新来说也是一种素朴,其来源既是受到恩师何家英先生的影响也是我内心对美的一种认知和理解。
对于绘画的理解我还是很浅显的,这也促使我要不断地研究学习,不断地发现探索生活当中的美,印证自己对美的感悟和理解,并积累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杨可
天津人,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考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家英教授,主攻工笔人物画。入选2016年度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三层次人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艺术研究所讲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报》《中华书画家》《中国书画报》《国画经典》《艺术与投资》《神州墨韵》等报刊。
出版有《杨可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