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磊
(河南大学 民生学院, 河南 开封475004)
“创新”一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该书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管理领域,他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创新是一个理性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它可以赋予已有的经济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以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总结来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近些年来,随着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创新也出现在了诸多领域,例如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等。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能在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为社会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对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不仅在才能、思想和理念等方面拥有创新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另外,他指出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在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非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在拥有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有善于创新的智力;第三,在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创新的观念以及创新的态度;第四,创新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即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第五,具有认清国际形式的前瞻性眼光且时刻保持竞争意识;第六,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指出,创新人才是指那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用创新性思维去开展、创造出新的工作局面,可以解决实际工作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最终可以获取创新成果。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新人才是这样一种优秀人才,他的体力、智力得到完整、健全与非压抑性的发展。日本研究者思田彰认为,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造能力,并且可以创出新的设想和新的东西。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不仅要擅长自己的领域,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1]。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 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另外,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也提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理论界,第一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的是刘明浚等人,他们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一书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除此之外,他们在该书中还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的要素,分别是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2]。董泽芳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发现,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规范”“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培养系统”的观点,也有“教育过程总和”“教学活动程序”“教育运行方式”的说法,还有“目标实现方式”“整体教学方式”等认识[3]。
在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当中,我国高校也进行了探索(见表1)。
表1 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除了以上特色外,这些高校也存在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践课程形式多样,力度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各种仿真实验室、模拟实务软件、校内实训及实训等实践课程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是设计了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各个高校的形式不同,但是在实践教学中都有校内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校外实习等内容。三是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例如,与企业专家合作课题研究、企业专家进学校开展实践讲堂、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等,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实现“双赢”。四是举办科技活动。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帮助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近几年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以及人才培养的时候,都开始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该类高校在学制设置上,主要采用“3+1”模式、“2+2”模式、“2.5+1.5”模式,也就是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学习专业,或者是先学习学科大类,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但是这依然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因为学生学习较多的仍然是专业基础知识,而相邻的专业领域、心理学、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显然不够。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应该是在专业更“专”的基础上,同时积累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我们当前的课程体系在设置的时候,缺乏现实情境相关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平时接受知识的渠道都是虚拟的,仅仅是课本、网络或者是屏幕,并且他们学习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学习方法没有策略性和操作性,不能很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体系应用到具体的领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不利的。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的创新环境建设还不到位,创新教育理念还不够明朗,这也就使我们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指导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方面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他们基本上都是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课本的好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了遵规守纪、不敢张扬个性、不敢创新的定向思维模式,而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由于受到社会竞争和就业形式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了考取各类证书上,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因素。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也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却过于传统,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收集了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十所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分析汇总了他们的培养目标,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十所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都倾向于“培养”,另外都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中,有一半院校在培养目标中加入了职业道德培养,但是把计算机能力列入培养目标的高校并不多,只有30%,而将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就更少了,占20%,而注重培养综合能力的院校,仅占10%。除此之外,并没有出现类似管理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企业目前需要的是“知识+能力”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方面是有欠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表2 高校培养目标
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美国的大企业中,从事会计报表以及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相关工作的财务人员只有29%,而剩下的71%的财务人员从事的工作都跟监督和控制相关,例如资本运作、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ACCA和中国会计视野网站联合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国内财税相关规章制度、编制财务报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以及账务处理能力是被调查者认为财务人员最应该掌握技能的前5个,而热点的技能,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战略管理、Sarbanes-oxley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票中得分最低。由此可见,目前我们大多数财务人员的重心依旧局限在传统的会计记账部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地区的400名首席财务官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在中国,除了某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以外,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作用还是传统的算账、记账。高级财务人员尚且如此,其他人员就更不用说了。以上这些情况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目前的财会人才培养方式,如果我们依然固步自封,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日行渐远。
为了了解培养效果与人才需求是否匹配,笔者选取了网上排名靠前的4个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应届生招聘网)以及人才市场中心发布的财会类人才招聘信息,分析当前用人单位对财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结果显示:我国一般财会人才招聘中的学历要求是以专科为主,占78.9%,其次是本科,整体来看学历要求不高;在所学专业方面,84.2%的单位要求是财经类相关专业,对专业无要求的很少;在工作经验方面,要求1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达到了一半以上,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比例为31.6%,要求5年工作经验的最少;在资格证书方面,63.2%的单位要求有相关证书,36.8%的单位无此要求(这可能与2017年财政部宣布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有一定的关系);至于技能方面,73.7%的单位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但是在语言方面,要求掌握英语或者是日语等语种的特别少,只有4.7%。而通过对高层次财会人才招聘信息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所要求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占71.2%,其次是大专,占 23%,但是要求必须是硕士的并不多;在专业相关度方面,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是财会、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仅仅有14.6%的用人单位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在语言能力方面,有64%的用人单位要求招聘人员要熟练掌握英语、日语等外语语种;在工作年限方面,大部分都要求要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有56.2%的单位要求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大部分都要求有职业证书,无要求的仅占 16.8%,要求具备CPA等职业资格的达到3.1%(见图1和图2所示)。
通过对一般人才与高层次人才招聘要求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层次人才对学历要求较高,基本都要求本科以上,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对语言方面及计算机能力方面要求也较高。相关数据也显示:我国的财会人才总体是供应大于需求,但高层次人才却有很大的缺口,这就说明目前我们培养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反映出财会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不平衡的现象。
图1 单位一般财务人员招聘要求
图2 单位高层次财务人员招聘要求
为了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及内容要面向国际和社会,以“学科交融”“文理渗透”为原则,课堂采用讨论式、问题式以及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4]。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MOOC、财务学习软件等网络教育手段为财务专业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途径。利用网络教育,同学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授课者包括国内外的学术界大师,并且同学们上课的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学习者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对于我们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近些年来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最新的准则和制度势在必行。在缺乏课堂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下,网络教育就成为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二是在整个课堂体系设计中加入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可以通过举行会计专业案例分析大赛、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科研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科研积极性,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以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详见图3。另外,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导师,走近企业实习,建设创新平台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跟企业导师学创业、跟投资人真创业、跟同学聊创业[5]。
图3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建设创新人才成长所需要的人文环境,首先需要营造尊重学生、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要营造一个能接受且鼓励学生对学术提出质疑、进行批判的人文环境,拥有这种人文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不断地进行碰撞,才能促使老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学术沟通,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把严谨治学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要戒骄戒躁,本着对大学、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不甘示弱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其次,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在高校实际办学中,应该引入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制定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发展机制,引导老师在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发展教学等环节中运用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基础,这样也可以促使科研与人才培养进行良性循环(如图4所示)。
图4 创新教育理念结构图
财政部制定的《财会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把推动财会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财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和政府联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以及合作课题等形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基于此,我们可以建立一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我国深谙教育教学的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和把握行业先进技术的企业界的专家联合组成。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就社会服务建设、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协调管理、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等核心问题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给予专业化的指导[6]。
目前,越来越多的财务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比如说会计核算、生成报表、数据分析等。也就是说,会计的反映职能基本上都可以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而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的则是复杂的管理监督工作。另外,随着“ERP系统”“金税”“审易”“网上银行”等软件的出现,为了使公司生产、销售、物流、电子商务等部门的工作与财务工作联系更加紧密,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财会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加入信息技术教育。另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给出的财会行业竞争能力排名在前五的分别是:沟通能力、对客户以及市场的关注、策略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技术能力、信息理解能力。这也就说明新时期对财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水平、对宏观形势的理解、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培养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综合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