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军,王俊,郝少盼,黄忠,邵国平
(1.河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2.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包括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甘肃等6省(市)15个地市46个县,区域面积达到9.54万km2。水源区内具有比较充足的光、热和水资源,多种植物品种,以及较多类型的地质现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符合转型时期水源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然而,工程的结束和原居住地居民的迁出,导致了许多有待解决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例如水源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当地产业结构的崩塌,又因为地区传统,大部分居民收入只靠农耕而过低,所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环境特色,在工业发展很难开展的情况下,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然后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特色商品优势,寻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系统,为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及区域百姓脱贫致富提供助力。在此,本论文将从耦合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等三个方面探讨耦合系统形成的动力。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产业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两大产业耦合的必然条件。首先,旅游产业的向上关联主要体现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向下关联主要体现在促进酒店、旅行社、游览以及娱乐行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升级,旅游的人群对生态农业想要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如更加着重于乡村生活环境的体验,去追求乡村气息的原始味道,接触乡村环境的安静和舒适感,而不仅仅只限于那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这种更加丰富的体验使得农村与旅游在空间上建立联系,以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为纽带建立了空间联系。
中线工程水源区多数地区属于我国贫困地区,甚至部分地区还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由于水源区涉及的省份较多,所以涉及的跨省交界面积大、存在大量的少数民族,其中贫困人口占据不少的比例,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点。从产业结构来看,水源区还是以农耕为主,加之水源区多数部分自然环境较差,生态易受影响,交通道路及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加之高标准的环保阈值,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的对外流动,使得农业生产收益不断境地,造成当地农业劳动者减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区内的农地多数荒芜,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外界干扰小,水源区的多数地区依然保留了比较原生态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旅游资源相对较丰富和原生态,但是旅游开发程度较低。因此,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是水源区需要大力发展的两大产业,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业态系统,增加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收益,提高政府精准扶贫的效果,改善水源区内的生态环境,为调水工程的持续运行提供优良的水质保证。
在水源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居民的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是从事农业生产,再者由于工业生产难以保证达到环保的初心及要求,使得水源区的工业发展停滞不前。再加上水源区本身富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如当地的风土人情、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加工产品和文化底蕴等,这些浓厚的区域特色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充裕的资金支持是产业耦合发展的前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进行参与,这种多元化的主体参与方式一方面能够在资金上为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提供帮助,深化耦合程度,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的前期,模糊不清的供求关系导致参与主体单一,大部分参与者为当地自觉组织的农业生产者,随着近几年小康生活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休闲条件,基础设施越来越到位,农村的生态旅游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除农民以外的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参与,使得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以充足的资金支撑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体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经济现象,而且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迎合了人们追求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说是人们对旅游消费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结合,促进了二者的耦合发展,使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互动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经济价值,更是刺激了对方经济价值的实现。生态农业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地环境,生态旅游业使得生态农业具备了更强的服务功能。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能够可持续地健康发展需要借助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政府能够在政策上以及体制上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二者耦合的健康发展不能脱离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体制上的指导。两大产业接受政府的指导进行耦合并不代表政府全盘负责耦合的方方面面,而是在政府、市场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政府对耦合发展进行不可或缺的干预和指导,从而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耦合区域的综合实力。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在耦合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社会财富总量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了经济支持,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这两大产业耦合发展稳步向前;其次,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带动我国国内消费者在旅游上的消费需求来拉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居民不断增加旅游消费,使得旅游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由此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最后,经济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社会财富总量较高,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经济转型压力过大、国民就业困难等等,然而依据调查数据显示,旅游业产生的GDP每上涨百分之一,就可以增加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有足够大的潜能去弥补就业困难这一难题,巨大的社会财富总量能够在资金上支撑两大产业耦合发展,同时,二者的耦合发展又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使得就业这一难题得到解决,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两大产业的耦合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首先,挖掘各地文化产品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特色为两大产业的耦合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充实了两大产业耦合的广度和深度。其次,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能够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动旅游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从而使得该文化发扬光大。最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温饱以外的社交、审美等追求,人们通过外出旅游来提升自我存在感、自尊感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一项挑战,更是一份机遇,旅游产业和企业能够借助人们的这种正向欲望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正是这些休闲时间的延长和人们对社交、审美等追求刺激着人们出门旅游的强烈欲望,这也恰恰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这也是两大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1)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推动了两大产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升级改造,进而使得两大产业的得到快速融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改革升级后的生态农业缓缓地渗透到到现存的生态旅游业中,从而对生态旅游业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二是提高技术含量的生态旅游业逐步渗透到生态农业中去,从而使其呈现出更多的旅游模式,借助两大产业的融合渗透功能,为其耦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不仅拓宽了耦合发展的宽度,更延伸了耦合发展的深度,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元化、形式各异的项目和模式,提升了参与者的体验效果。因此,童工更多具有特色的多元的旅游模式,能够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3)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两大产业耦合发展只有稳步向前才能实现产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耦合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实现二者耦合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不断进步促进两大产业系统间要素的相互渗透和交换,从而呈现出更多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二是在产业耦合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入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元素,从而推动科学技术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的实现,使产业耦合的效率得到不断提升,由此来推动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生产力而言,先进科学技术将会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阳西峡县正是这样一个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于生态旅游并且获得很好效果的典型案例,该县的恐龙遗迹园是一个大型的恐龙主题公园,正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现代科技和原始文明紧密结合的鲜活例子,由此塑造的恐龙,活灵活现,给来此参观的游客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