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旌阳区委、区政府把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接续发起脱贫攻坚“四季战役”,打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滴灌、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六套组合拳”,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推动脱贫攻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2014年-2017年,该区累计完成13850人减贫任务。截至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旌阳坚定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政治站位不动摇。2018年,旌阳区强化组织领导,锁定目标,保持定力,劲头不松、力度不减,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瞄准一个目标(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突出四大重点(“回头看、回头帮”、产业扶贫、作风转变、内生动力激发),健全八大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确保贫困人口“一超六有”全部达标,实现扶贫产业新突破、内生动力新激发、基础设施新提高、环境卫生新变化。
补短板,破难题,瞄准穷根,精准滴灌。旌阳深化“回头看”“回头帮”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对全区已脱贫户进行全覆盖摸底调查,并将范围扩大到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同时,全区各乡镇、21个行业扶贫牵头部门集中发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
该区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年建设,梳理整改问题4大类45个问题,立案查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违纪案件11件11人。
旌阳着力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制定了《2018年精准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扶贫专项资金精准对接,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突破增收瓶颈;“一村一品”发展提质增效,东潮村生态大米、白河村美蛙、马鞍山村绿壳鸡蛋、广平村有机鲜奶等一系列优质农产品,充分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夯实增收基础;紧抓“互联网+农业”发展契机,创新“一户一码”扶贫模式,无缝对接贫困户和消费者,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
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五改三建”,提升贫困户人居环境。2017年-2018年,全区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余万元,实施的改厨、改厕、改水、改路、改圈、建家、建园、建厕项目,惠及3000余户贫困户,其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旌阳出台贫困户正向激励机制, 以唤醒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贫困群众自觉落实主体责任,不等不靠,实干苦干,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旌阳另一个脱贫攻坚战场——对口帮扶越西县。两年来,做越西人、说越西话、干越西事已成为该区援彝干部的自觉行动。旌阳区在越西县实施彝家新寨、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等46个项目,重点在教育医疗保障、产业就业帮扶、智力支撑和社会帮扶等方面开展帮扶协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大局贡献旌阳力量。
现场
精准扶贫健康体检“一个都不落下”
10月7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17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木金老人,因行动不便,不能到镇卫生院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该镇卫生院医人员入户对唐木金老人进行常规体检后,背着老人到救护车上进行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检查。
如何给外出务工、学习返乡和行动不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便利,确保“一个都不落下”?旌阳区卫计系统医护人员放弃“十一”黄金周休假,走村串户,把医院体检设备搬到贫困户的房前屋后,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精准扶贫免费健康体检,帮助他们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确保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据统计,大假期间,免费体检惠及300余人。(蒋晓然 文/图)
人物
李代强:用爱为贫困孩子托起一片蓝天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这是李代强老师的愿望。
2015年,当他和学校干部一起走进贫困生家庭开展慰问活动时,他深感自身的能力无法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发动亲戚和身边的朋友踊跃献爱心,帮助贫困生。
2015年3月, 由李代强发起的“温暖阳光爱心基金”成立了,爱心人士有他的亲戚、同学、朋友,也有朋友的朋友,经过审核确认,他们决定利用“温暖阳光爱心基金”长期资助黄许博爱小学特困学生15名,解决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和在校的所有学习费用以及服装费用。重要的节假日,李老师和校内的账户管理员会根据资助人的意愿给孩子们发放节日慰问费或赠送节日礼物,让这些贫困孩子也能欢乐过节。
2016年春期,李代强老师调动到孟家学校,“温暖阳光爱心基金”资助的学生人数随之进一步扩大至包括孟家学校5人在内共20人。目前,这一爱心行动仍在继续,已发放爱心资助金近7万元。
同时,李代强两次走进越西县开展教育对口扶贫,为越西县新入职教师进行德育培训专题讲座,他走进学校给老师讲解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学校干部一起交流学校管理经验。为解该县决尔赛乡中心校教学设备缺乏的问题,他带头并组织师生为该校购买教学设备捐款1.3万余元。(本刊记者 何文)
李明军:脱贫不忘众乡亲
“清杂鱼、除青苔、种青草,为明年4月份投放小龙虾苗做准备,来提高小龙虾的产量和品质。”10月30日,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泰康村8组村民李明军在下湿田里忙碌着。
提及過往,李明军表情沮丧。父亲患癌症长期住院治疗,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自己患上肝炎,妻子与他离婚。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李明军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改变生活困窘和家里现状,李明军在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积极发展稻虾养殖,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李明军将自家的1亩下湿田改建为鱼塘,从事淡水龙虾养殖。他边学习边养殖,当年就获利3000余元。
2016年,李明军参加了村上“农民夜校”举办的稻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同时,在帮扶单位和村委会的组织下,又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经过几年摸爬滚打,李明军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水产养殖技术。
2016年,李明军将2亩承包田改建为虾塘,开始发展稻虾养殖,并当年见效,纯收入5000余元。尝到甜头的李明军于2017年利用贫困户小额贷款3万元,承包了本组村民闲置的下湿田5.5亩。今年,李明军又使用产业扶贫基金扩大生产,使稻虾养殖面积发展到11.5亩。
在多次参加旌阳区水务局、农业局、科技局组织的小龙虾养殖学习考察后,李明军很快对自己的虾稻田进行改进,采用“虾稻共作”,使小龙虾亩产提高到300斤左右。
“促进稻虾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这是李明军脱贫致富后的想法。2017年初,李明军以每亩650元的高价租用本组下湿田,签订了20年的租赁合同,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自己养殖基地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李明军的带动下,泰康村迅速掀起养虾热潮。 2017年,泰康村成立了2个稻虾养殖合作社,李明军本人也成立了稻虾养殖家庭农场。合作社每年坚持开展2期以上的技术培训,李明军主动担任培训老师。近年来,李明军示范培训10多场次,受训人员超过100人,成为稻田养虾引路人。目前, 在李明军的带领下,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泰康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让不少村民因此脱贫致了富。(叶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