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军,方 纯,辜庆志
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的普及,促使高校大学生更便捷且迅速的获取信息,促使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近年来,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促使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探寻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深层原因,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培育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调查问卷方式,在安徽某高校进行随机调查,在2017年6月总共发放500份电子调查问卷,实际收到问卷491份,有效问卷468份。样本构成男女比例分别为45.3%和54.7%;文艺类和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学生比例为47.8%和52.2%;大一至大四学生所占比例为30.5%、46.6%、13.5%、9.4%。
图1 大学生关注网络舆情的内容比例
2%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是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两个方面。例如“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校园贷事件”“高校教师论文抄袭事件”等引发大学生高度关注,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怎样规避校园贷引发的危机事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不公平对待时的倾向性言论。13%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时事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专业的学术会议、报告、讲座、考研、考级等时事新闻。21%的大学生关注一些社会社会不公正现象(如教育的不公与腐败)、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如奥运圣火传递受阻事件、钓鱼岛问题、南海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或抨击有损国家尊严、领土完整的事件。64%大学生更加关注娱乐时尚新闻,他们以QQ、微信、IMessage等网络聊天工具为主,发表关于娱乐明星、游戏比赛、线上购物等的意见与评论。
图2 高校大学生发表评论的主要途径
随着“自媒体”、“微时代”的来临,QQ、微信等聊天社交工具以及微博/博客等社交平台都是高校大学生发表评论的重要途径。调查的学生中94.31%的选择使用QQ、微信等聊天社交工具作为网上发表评论的途径,60.66%的学生选择微博或者博客作为评论的途径,19.43%的学生选择贴吧作为评论的阵地,紧随其后的是主流门户网站跟帖,各大社坛社区,校园BBS,政论类网站跟帖。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QQ、微信等自媒体作为事件评论的媒介,自媒体本身也是引爆舆论的重要中介,而目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手段还不够丰富,对于自媒体方面的运用还不够充分,这就容易造成舆论应对主体与对象之间沟通不畅,最终导致负面舆论的出现,影响整个事件的舆论导向。
图3 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认同度
8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风气比较好,15%的大学生认为不良信息传播仍然存在;73%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监督能力有限,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监督; 1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监督能力很弱,往往不能够有效处理相关不良信息,仅有13%的认为校园监督能力很好。部分高校在回复热点突发性事件相关信息时,不能很好的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和共鸣,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生。这就要求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责任,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将“堵”变为“疏”,促进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工作积极开展。
根据数据分析,大学生对于高校舆情传播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中,65.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群体特质易引发高校舆情隐患; 75.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在舆情传播中监管不力给舆情带来隐患;71.1%的学生认为舆情信息监管不力导致高校舆情传播出现问题。
大学生活对大学生而言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大学生群体特质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隐患。他们对热衷新鲜事物,不仅关注自身学习生活,而且对社会前沿话题呈现好奇心强和敏感的心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的感性大于理性、个性冲动、自律意识缺乏、从众心理的特点,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调查结果显示,69.7%的大学生明确支持学校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和控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导控制度不完善,这是造成高校舆情隐患的重要原因。
1.管理制度缺失,导控观念落后。目前,很多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却缺乏较为健全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因而,相关人员在引导过程中无章可循,随意性大,责任、目标不够明确,甚至出现混乱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引导效率。
2.监管方式单一,导控效率低下。调查中,高校舆情引导观念的单一落后,工作方式单一,倾向于“稳定压到一切”得思想观念选择“围追堵截”的方式。这集中表现在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方法单一,工作开展被动。
3.缺少一支专门的队伍,导控力偏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受到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和道德规范等的约束限制,但在新兴媒体上,发表言论尚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使得一些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借助新兴媒体平台传播消极的、错误的信息误导别人,引发信任危机。尤其是微博、QQ 等,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反应快,舆论多元而分散,容易形成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协作。网络舆情对于学校整体来说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关系着战略思想与意图的顺利实现,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关系着每个人的各种利益。因此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要得到合理的组织与协调,部门之间的联动,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作用,以确保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联合作战。
兰月新,曾润喜两位学者在相关文献上指出,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协调机制,需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舆论领袖又称“意见领袖”,通常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活动力。他们既有负面影响,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高校同样可以关注和培养这样的“舆论领袖”,通过他们影响舆论导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
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信访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信访,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了不满情绪宣泄的途径。当相互对立的利益或相互敌对的情绪受到压制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他渠道发泄。释放被压抑的敌对情绪,可以起到维护关系的作用。
建立和巩固舆情表达的网络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论坛、博客等其他网络工具为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方便、更有效、更快捷的渠道。要构建由学生和学生骨干组成的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渠道,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为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的发布和通报机制。对于舆论信息的发布要考虑到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参考性,只有如此才可以保障信息的有效性以及信息传递与通报过程中的信息对称性以及无偏性。因此,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扩大正面舆论。一方面,网络的海量、实时、数字性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中归纳在一起,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对传播效果的控制,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已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了人们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是自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网络舆情引导这一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应积极探索和努力,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的法律保障。网络舆情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为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及网络舆情管理的需要,我国信息网络立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立法时间上要坚持适度性。即当某种涉法的网络事实发生或网络关系出现而需要法律规范去调整时,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区内要依据网络环境和现实要求,应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二是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协调性。即针对网络侵权、犯罪的立法要相对完整、系统、全面,自成体系;同时针对网络的立法要注意与原有的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相补充。三是在制定网络法律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问题出现。健全网络技术保障机制。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各个网站和互联网运营商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建立舆情信息的收集机制。是指针对舆情信息汇集要求,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制定搜集标准,运用科学收集方法等为主的工作方式。健全舆情信息的分析和研判机制。是针对舆情信息分析要求,以组织分析人员,采取科学分析方法,以信息鉴别、筛选、加工、归纳和处理等环节为主的工作方式。完善舆情信息的提交和反馈机制。是针对舆情信息提交要求,以组织相关人员,明确提交原则,规定提交内容,规范提交程序和方法,畅通提交渠道等为主的工作方式。
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高校网络上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虽然原因复杂,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但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制定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针对高校影响力重大的各种类型事件,制定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建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网络。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这也是危机预警的必要环节。建立沟通机制,加强校际合作。遇到学生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部门及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及时沟通,相互配合,积极回应,迅速澄清事实,稳定学生网民情绪。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于高等院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对网络舆情引导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通过建设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以及事后总结机制,正确的应对可能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元,认识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监测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反应速度。我们要从学校的领导到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确立正确对待高校网络舆情的价值观,注意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合理的引导高校的学生及时的疏导网络舆情,形成良好的网路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