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慧 闫 峰 杜廷霞
(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
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科技人员是指参与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是R&D活动的主体。R&D科技人员的配置强度,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对山东省R&D科技人员与科研经费的配置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
2011-2015年,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数量、年增长幅度、在全国的排名以及各学历层次的R&D科技人员情况如表1所示。
只有加大R&D投入力度,尤其是R&D人员的投入力度,才能够使社会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产出[1]。“十二五”期间,山东省R&D科技人员规模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2012年都保持在17%以上的增长幅度,R&D全时人员以及博士硕士毕业的R&D科技人员占比也在小幅上涨。2011-2015年,具有博士学历的R&D科研人员占比分别为3.62%、3.49%、3.54%、3.78%、3.91%;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R&D科研人员占比分别为14.3%、14.36%、14.15%、15.31%、15.68%。R&D从 业人员的学历是 R&D能力的重要体现,从业人员学历越高,则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就越显著[2]。2011-2015年,山东省本科以上学历的R&D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50.02%、49.11%、46.04%、45.6%、45.18%。而2015年全国各省份本科以上学历R&D人员平均占比50.47%,其中北京市本科以上学历R&D人员占比最高,达到70.35%。山东省本科以上学历R&D人员占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山东省R&D人员的学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情况一般在第三、第四名,在2011年、2012年曾排名全国第三。历年来,山东省与全国第一的R&D科技人员数量的差距往往保持在38%左右。广东省的R&D人员在2009-2013年都保持全国第一的名次,2014年首次被江苏省超越。
2015年,江苏省投入研发活动的R&D人员数量达到69.96万人,比2011年增加53.96%,年均增长10.74%,高于全国R&D科技人员年均增长率2.44个百分点。R&D人员投入水平逐年提高,江苏省R&D 投入水平的提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2010 年以后差距不断加大。
2015年,江苏省R&D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3.09万人,仅低于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二名;具有硕士学历的有7.77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名,略低于北京市和广东省;具有本科学历有20.92万人,在全国排第一位。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合计占江苏省R&D科技人员的52.52%,略高于全国50.47%的平均水平。
表1 山东省2011—2015年R&D科技人员综合情况表
2015年,山东省R&D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1.75万人,位居全国第七名;具有硕士学历的有5.26万人,位居全国第四名;具有本科学历有13.19万人,位于全国第四名。本科、硕士、博士学历三者合计20.25万人,占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45.18%,低于全国50.47%的平均水平。总体看,山东省R&D科技人员队伍素质近年来有较大的提高,但是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和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山东省2011—2015年R&D科技人员的结构如表2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解释,R&D人员包括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试验发展人员,以及这三类研究活动的管理人员和直接服务人员。从表2可以看出,2011—2015年,山东省基础研究R&D科技人员占全部R&D科技人员的比重一直低于4%,应用研究人员占全部R&D科技人员的比重基本都低于6%,试验发展人员占全部R&D科技人员的比重较高,这5年的比例都在57%以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力,基础研究是针对研发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是针对实际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山东省试验发展科研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比重偏低。R&D科技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势必会阻碍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影响山东科技发展的后劲。
山东省R&D科技人员在各行业的分布体现了较大差异。其中,制造业所拥有的R&D科技人员遥遥领先,占比73.23%,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拥有的R&D科技人员的数量。其他分布较为集中的行业有教育(占比9.61%),采矿业(占比5.45%),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4.0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3.26%),建筑业(占比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39%),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占比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0.31%),农林牧渔业(占比0.21%)。这十大行业占据了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99.81%。2011—2015年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工业多样化对各地区 R&D 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程度较高,并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山东省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制造业行业对R&D的需求高于其他行业[3]。山东省2011—2015年R&D科技人员行业分布情况较为相似,以2015年为例: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拥有的R&D科技人员数量为24363人,占比5.45%;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为第二产业,拥有的R&D科技人员数量为362192人,占比80.99%;其余的为第三产业,拥有的R&D科技人员数量为60636人,占比13.56%。而2015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8.76%,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 46.8%,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4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个产业所拥有的R&D科技人员占比与GDP的贡献率是不成比例的,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三产业,山东省拥有的R&D科技人员数总体太少,具体到不同行业更为稀缺,例如房地产业等行业的R&D科技人员数量为0。
表2 山东省2011—2015年R&D科技人员结构
各地市R&D科技人员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2011—2015年,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分布情况基本相似:R&D 经费投入呈梯队分布,与各地市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地理位置、R&D活动单位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济南、青岛两市的科技资源遥遥领先。在R&D经费、人员以及R&D产出等方面,济南市、青岛市领先其他市数几倍,甚至十几倍。山东省R&D投入水平差异的层次,也基本反映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层次[4]。
表3 2015年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
以2015年为例,山东省R&D科技人员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是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淄博等5个地市。这5个地市R&D科技人员的数量为25.41万人,占全省的60.9%,处于科技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势区[5];而山东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菏泽、枣庄、莱芜、日照四市,拥有的R&D科技人员数量为3.16万人,仅占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7.58%,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处于劣势。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R&D科技人员情况如表4所示。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山东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少。
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科研经费的支持。R&D 经费投入强度是指 R&D 经费内部支出额占当年 GDP 的比值,是衡量R&D经费投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来表示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 R&D 经费投入强度都超过2%。山东省2011-2015年R&D经费内部、外部支出情况如表5所示。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2015年,山东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7%,比“十一五”末提高0.5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发展规划预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山东省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了较为快速的持续增长,2011-2015年的R&D经费内部支出的增幅分别为25.65%、20.84%、15.24%、10.91%、9.44%。
从表5可以看出,2011-2015年基础研究R&D经费占比分别为2.23%、2.2%、2.25%、1.87%、2.08%;应用研究R&D经费占比分别为6.42%、6.31%、5.84%、6.09%、5.42%;试验发展R&D经费占比分别为:91.36%、91.49%、91.91%、92.04%、92.49%。试验发展支出占比具有压倒性优势,5年的经费内部支出都在91%以上。2015年全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分别为5.05%、10.79%、84.16%。“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比例偏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东省在R&D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是主导,并且小幅上涨,2011—2015年,企业资金所占R&D经费的比例分别为89.57%、88.9%、89.8%、90.44%、90.19%。企业是R&D活动的主体,说明山东省企业的研发活动,发展态势良好。
2011-2015年,山东省在R&D经费外部支出中,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分别占据了73.09%、73.52%、76.71%、72.67%、63.27%,这说明山东省的研发主体是研发机构和高校。在2014年、2015年,企业支出开始有大幅提升。
表4 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R&D科技人员情况
在国际上,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企业R&D的投入占比最大,大大超过了对政府和高等院校的投入。由此可见,遵循市场经济和研究规律,循序渐进地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将R&D投入向企业倾斜[6],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R&D经费情况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青岛市R&D内部经费支出最高,为2637076万元;莱芜市R&D内部经费支出最低,为168022万元。青岛市的R&D内部经费支出是莱芜市的15.695倍。也就是说,青岛市投入了更大规模的科技经费来支持科研活动的发展。一个地区科技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密切相关。在政府经费支持方面,济南市的政府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最高,为20.93%,而菏泽市为1.79%;前者是后者的11.69倍。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强弱也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R&D科技人员的分布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而在地市拥有研究开发活动单位数量方面,青岛市拥有1121家,而日照市仅有86家。在地市拥有高等院校的数量方面,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拥有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济南市拥有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所以,济南市和青岛市拥有的高等学校科技人才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市。由此可见,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研发能力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的R&D科技人员影响较大。此外,R&D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水平,也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情况、经济基础等人才发展环境息息相关。
表5 山东省2011-2015年R&D经费内部支出、外部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表6 2015年山东省各地市R&D经费情况 单位:万元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的R&D人员投入加速增长,科技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但相对于发达省市,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配置、绩效、产出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山东省R&D科技人员配置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省R&D人员投入总量不断增加,R&D科技人员队伍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和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博士毕业的R&D科技人员占比不足4%,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8%。高素质科技人员数量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严重影响了R&D活动的产出,使山东省R&D投入产出效率偏低。
(2)山东省R&D科技人员在制造业的行业密集度过高,工业企业集聚程度过高,制造业所拥有的R&D科技人员占比达到73.23%。这一配置上的短板和山东省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山东省工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型产业和产品占比高、高技术产业和产品占比低、产品附加值低[7]。山东省在产业结构方面最大的短板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山东省R&D的研发主体是研发机构和高校,企业R&D的投入比例较小。在山东省R&D经费外部支出中,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占据70%左右的份额,说明山东省的研发主体是研发机构和高校,对企业的R&D支出投入较小。
(4)山东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R&D科技人员投入比例偏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势必影响了山东科技发展的后劲。2011—2015年,山东省基础研究R&D科技人员占全部R&D科技人员的比重一直低于4%,应用研究人员占全部R&D科技人员的比重基本都低于6%。2011—2015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经费占比不足10%。投入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山东省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5)在R&D科技人员配置方面,山东省17个地市在人员、经费的投入数量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超过60%的山东省R&D科技人员集中在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淄博等地。这些地市研发经费投入较多,R&D活动绩效显著。相对而言,山东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菏泽、枣庄、莱芜、日照等地,拥有的科技人员总数不足山东省R&D科技人员的8%,科技人才生态环境处于劣势。
本文分析了山东省 “十二五”期间R&D科技人员的配置发展、行业差异、结构分布、经费投入、地区差异等情况,并指出了突出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构建科学的科技人才激励体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山东省领军人才比较少,要继续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化R&D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发挥泰山学者等领军人才工程的作用,大力培养高学历人才,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科研团队;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扩展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渠道;同时制定人才激励机制,调动R&D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科学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够调动现有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
(2)提升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山东省制造业密集度过高,资源型产业和产品占比较高,高技术产业和产品占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变山东省工业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状况,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打造高端产业带,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山东省的第三产业,重视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3)提高对企业的R&D投入,增强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发挥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离不开管理部门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对企业研发活动予以扶持,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交流或流动,加大对企业的R&D经费投入,在政策、人力、物力上支持企业的R&D研发。促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建设。
(4)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人员的投入力度。基础研究是科技研发的基础源动力,应用研究是新技术的驱动,可以说,研发实力依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支撑。山东省要着重优化R&D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的分配比例,加大R&D活动经费和人员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强度,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联合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保持科技发展的强劲后劲。
(5)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山东省R&D科技人员投入分布不均衡,17地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直接的关系。山东省要统筹规划,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创新战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应当加强区域间合作,按照“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原则,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8]。要加大鲁西南等地区R&D科技人员培养力度,重点培养高层次R&D科技人员,加强人才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更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平台。提供优惠政策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R&D科技人员的短期流动,协调地区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