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遗珍
——云南省博物馆藏大理国观音造像赏析

2018-11-22 01:32
文物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南诏背光净水

《维摩诘经》记载,在娑婆世界之极上处中有一个妙香城,那里的一切皆以香作楼阁,有许多得道圣贤住持,不为他国所侵害。佛经中的妙香城,被认为是今天苍山洱海间的大理。唐宋之际,在以大理洱海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南诏和大理国两个相续五百余年的地方政权。大理被称为“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区位优势也造就了大理国时期独有的佛教文化与艺术。佛教从中原与印度两个方向大规模传入大理后,受到统治者的推崇。那时苍山洱海间“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明代云南大儒李元阳在《嘉靖大理府志》中写道:“苍洱之间,妙香城也!”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大理国文物,大多数来自于崇圣寺三塔的塔藏文物。早在1961年,崇圣寺三塔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千寻塔进行修复,当专家登临塔顶时,惊喜地发现了685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佛教文物。在这600余件文物中,有造像133尊,其中菩萨像65尊,在这65尊菩萨造像中,观音菩萨像有60尊,占菩萨造像比例的92.3%,这足以说明观音信仰在南诏大理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性。观音信仰在南诏大理国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仅《张胜温画卷》就绘制有20多种观音形象。至今大理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观音传说,如观音开鹤拓、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退敌等。云南省博物馆所藏的大理国观音造像种类主要有阿嵯耶观音、杨枝观音与水月观音。

图一 『梵僧七化』故事

图二 『梵僧七化』故事第六化

图三 南诏王室礼拜阿嵯耶观音图

图四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图五 阿措耶观音

图六 木雕阿嵯耶观音造像

图七 金背光银杨枝观音立像

一、阿嵯耶观音

在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便是阿嵯耶观音。在《南诏图传》中讲述了一个“梵僧七化”的故事(图一)。巍山脚下一个叫细奴逻的农夫和他的儿子逻盛,终日在田中耕作。一天,细奴逻的妻子浔弥脚和儿媳梦讳正准备去田间送饭,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美髯梵僧,头戴赤莲冠,披袈裟。见到梵僧乞食,她们便把饭食供养给了梵僧。随后她们一次次将饭食供养给了这位梵僧。当她们带着再次做好的饭食来到巍山脚下时,看见梵僧盘坐在石头上,前有青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马,空中云气翻涌。云中有二个童子,一个执铁杖站在左,一个执方金镜站在右。梵僧授记说:“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弈叶相承为汝臣属。”二人急忙呼喊细奴逻和逻盛,但等他们赶到时,只见一人持钵坐在五色云中,而盘石上只留了衣痕及牛、象、马的印迹。之后在一次祭祀铜柱的大典上,柱顶雕铸的金鸟忽然变为五色神鸟飞了起来,并落在细奴逻的左肩,众人骇异,以为是天意,最终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禅位于细奴逻。取得政权的细奴逻在巍山建立了蒙舍诏,蒙舍诏最终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这位梵僧便是阿嵯耶观音的原型。

在“梵僧七化”故事第六化中讲述了当地人未识圣人,未可教化,于是梵僧腾空乘云化为阿嵯耶观音像,惊骇的当地人把铜鼓熔化铸造阿嵯耶观音像,置于山上(图二)。这幅图也象征了佛教传入以后,当地原有的信仰体系被打破,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

《南诏图传》中的梵僧阿嵯耶观音充满了神话色彩,阿嵯耶观音形象也为云南独有,这与南诏想要寻求独立的政治地位有着密切关系。中原史料记载蒙舍诏是在唐朝的帮助下才统一六诏的。但南诏晚期,其国力达到顶峰,经常与唐朝在安南(今越南)、广西、四川发生战争,并征服了西邻的骠国(今缅甸北部),军事实力的壮大催生了政治上脱离唐朝的诉求,而此时的唐朝正遭受兵变与农民起义,也无力控制南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拜唐使拜和尚”的南诏统治者,在攻占安南后把东南亚的新式观音菩萨作为崇拜对象引入大理地区,试图建立新的信仰体系,斩断与唐朝的文化联系。在《南诏图传》南诏王室礼拜阿嵯耶观音图中,象征当地原有信仰的铜鼓被打翻在地,南诏王隆舜身着白叠服,赤裸上身和双足,盘发插簪,双耳挂金饰,是东南亚地区的服饰特征(图三)。阿嵯耶观音因此也被称为“建国观世音”。

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图四)通高26厘米,于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崇圣寺为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已有千余年历史。“阿嵯耶”同阿阇梨,梵文意为“规范师”。这尊阿嵯耶观音身像为金质,身后所饰舟形镂空背光为银质。

阿措耶观音(图五)通体鎏金,身形纤细修长;梳高发髻,髻上绕丝束,戴化佛冠,冠上所饰为阿弥陀佛坐像;面带微笑,面颊圆润而丰腴,眉如弯月,前额正中有白毫,秀目微睁,双目前视;上身袒露,胸佩璎珞、臂腕环钏、镯,腰饰花结,下着长裙紧贴双腿,裙子上有“U”字形花纹,衣纹清晰舒展;双手结妙音天印,赤足。这尊阿嵯耶观音做工精细,与收藏于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的带有“皇帝瞟信段政兴(1147-1172)”纪年的阿嵯耶观音尺寸、材质、艺术风格完全一致,应为同时期产品,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大理国后期官造样式。

云南省博物馆所藏的唯一一件木雕阿嵯耶观音造像(图六),双手已经残断,表面有彩绘痕迹,在造像背后有朱书“易长真身”、“仏弟子杨□□”。这件阿嵯耶观音尺寸虽小,但雕刻却十分细致,整个造型,特别是莲花座与《南诏图传》所绘形象一致。

二、杨枝观音

杨枝观音为观音菩萨三十三身化现的其中之一,有的学者推断杨枝观音可能起源于西域。据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讲,西域习俗,每日以杨枝细条剔齿,熟嚼枝头以净牙,称为齿木。当地礼节,向贵客赠齿木及净水,以祝人健康,也有恳请之意。故而迎佛菩萨,也用杨枝、净水,由此逐渐演化为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器。此外,古代印度也认为杨枝可以消灾除病,如不空三藏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中,讲到千手观音的四十二臂中的一手执杨枝时说,身患种种疾病者,应当手执杨枝诵念真言。杨枝被认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杨枝喻佛法的兴旺发展。金背光银杨枝观音立像(图七)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南诏大理国常见杨枝观音,根据持物不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左手自然下垂,手持长颈净水瓶;一类左手抬于胸前,手中托净水钵。此尊杨枝观音头戴宝冠,面目祥和,身呈曲线,着长裙,披巾挂帛,飘带飞舞,左手托净水钵,右手持杨柳枝,金色的头光与银色造像形成强烈对比,造型优美。

银杨枝观音坐像(图八)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造像整体为银质。观音结半跏趺坐,右手持短尾杨枝,左手托净水钵于左膝上。虽然有些腐蚀和残破,但依稀可见精美的衣饰璎珞。南诏大理国常见杨枝观音多为站姿,一般右手持杨枝搭于肩上,左手持净水瓶,而此尊观音因其纯银质地,更显得珍贵罕见。

三、水月观音

相传水月观音之名来自唐代画家周昉所创“水月之体”,北宋以后开始流行于中原地区。早期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后期演变为女性形象。银背光石雕水月观音坐像(图九)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菩萨神像与底座为大理石雕刻,身后背光为纯银质地。观音倚坐于岩石之上,衣带飘逸,体态安详舒适,做低头沉思状。身后作舟形镂空背光,眼、唇间有描绘痕迹,更显曼妙。有意思的是,菩萨嘴角还留有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庄严佛土、利乐有情”,上千年的传承,佛教留给云南的不仅是庄严精美的造像,更是上善若水的浸润,在无数次的庄严礼拜和虔诚祈祷中,佛教如同一条涓涓细流,滋养心田。徜徉洱海边,似乎还有从妙香城飘来的阵阵熏香余韵。制造这些精美佛像的能工巧匠伴随着清脆的铜器锤揲声渐行渐远,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尊尊精美的佛像。这些珍贵的佛教文物,犹如繁茂菩提树上的片片菩提叶,辗转千年而轻轻飘落于眼前,令人欢喜。

图八 银杨枝观音坐像

图九 银背光石雕水月观音坐像

猜你喜欢
南诏背光净水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净水样板的力量
化学净水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用于LCD的高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设计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外国女子发明“可以喝”的书能为6亿人处理净水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新旧唐书关于南诏记载浅析
三波段白光LED的高色域背光封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