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军,创建于清末,特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中,滇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推动历史进步、国家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共派出第3军、第60军、第58军、新3军、第93军参加抗战,总计40余万人,近20万三迆儿郎战死沙场[1](图一)。滇军部队转战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西、云南等省,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及第九战区的所有战役,以及娘子关战役、中条山保卫战、滇南防御战等,历经重大战役20余次,师团营级战斗数百次,日夜守备战不计其数[2],滇军部队是各个战区的主力部队,自始至终没有一支队伍叛国投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4月8日后,日军调集30余万大军分六路对徐州实施战略大包围,徐州会战转入第二阶段,滇军第60军即在此时开往前线,投入战斗,他们在台儿庄附近的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凤凰桥、西黄石山、蒲汪、辛庄、后堡等地与敌展开激战,4月28日至5月18日,在禹王山阻敌20余天,从而延缓了日军占领徐州的步伐,掩护了中国几十万大军的从容撤退,成为徐州会战第二阶段的主力部队,被誉为“冲锋在最前头,坚守在最关头,撤退在最后头”的铁军。
图一 1937年10月6日,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昆明五华山开武亭为滇军第60军将校军官送行。
1939-1944年,第一集团军(辖滇军60军、58军、新3军)在湖南、湖北、江西前线抗击日军近八年,参加了第九战区的几乎所有战役,主要有武汉会战崇阳战斗、南昌会战奉高战役、反攻南昌战役、赣北秋季进攻战役、赣北锦江南北岸战役、湖北九岭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收复常德战役以及长衡大会战等,滇军将士奋勇杀敌,是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成为湘鄂赣抗日战场上的“精锐之师”。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1938年秋至1941年4月,日军已先后对中条山发起13次大规模进攻,1941年5月,日军调集20万人、飞机400余架对中条山发起第14次大规模立体进攻,中方共17万余人抗敌迎战。由于日军攻破垣曲防线,中条山阵地被一分为二,使得我方各部队失去联络,各自为战,加之我方装备落后,补给不足,战略失误、指挥不当等原因,此役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中方阵亡4万多人,被俘3.5万多人,损失惨重,日军伤亡仅为中国的十二分之一。在防守中条山的三年中,滇军第3军除第7师李世龙一部突围成功外,几乎全部壮烈殉国。
图二 滇军第3军军长唐淮源将军
图三 滇军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将军
1940年9月,日寇侵占越南海防、河内等地,切断了滇越和桂越国际交通线,陈兵滇越国境,威胁云南东南部,日本近卫内阁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方针:“南取昆明,中攻重庆,北犯西安”。滇军60军(182、184师)从江西抗日前线回防滇南抗日,而后组成第一路军(辖60军182师、60军184师、滇军省内驻防第3旅),第二路军(辖滇军省内驻防第2旅、第4旅、第5旅),以滇军为主力的部队在滇南抗击日寇近五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军始终未能在滇南越雷池一步,彻底粉碎了日军企图经滇南入侵中国的妄想。
图四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据史料记载,滇军中80%-90%的团以上军官都由受过良好军事教育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构成,营连排军官几乎全是讲武堂师生。
抗战时期的滇军各军军长几乎全部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第4期毕业生龙云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4期毕业生卢汉、第14期毕业生安恩溥先后任60军军长,第4期毕业生孙渡、第13期毕业生鲁道源先后任58军军长,老3军5任军长朱培德、王均、曾万钟、唐淮源、周体仁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或韶关分校的早期毕业生,新3军军长张冲亦是讲武堂教官。
在抗日战场上,军长唐淮源(图二),师长寸性奇(图三),旅长陈钟书,团长莫肇衡、董文英、尉迟凤岗、黄仙谷、潘尔伯等无数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孙子兵法》首篇《始记篇》载:“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可见,将帅攸关一支部队的死生存亡。滇军部队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各个战区的主力部队,拥有优秀的将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这批优秀将帅几乎都是由云南陆军讲武堂所培养。
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在全国倡建陆军学堂,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应运而生(图四)。它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并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所著名军校。从创办之始至1945年停办,它经历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教导团和军官团、“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几个时期,培养学员9000余名,其中320多人成为著名将帅和政治家。
滇军将帅大部分出自这所军校,它之所以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军人,有着深刻的原因。
图五 军事教材《烧夷弹》战术原则
图六 马上操演
图七《 云南陆军讲武堂外出规则》
图八 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李根源
优秀的教师是一所学校长足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云南陆军讲武堂从创建伊始便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们大多数是受过正规教育的留日士官生。例如,初创时,在讲武堂担任军事教学的23名教官中,就有21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余2名毕业于日本陆军测量学校;担任普通学科教学的教员,也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在中后期,讲武堂教师主要由留日士官生以及讲武堂、讲武学校先期毕业生及国内其他高等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这些教师大部分具有革命思想,很多都是同盟会员,云南陆军讲武堂成为“革命熔炉”,无疑与这些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具有重要关系。
云南陆军讲武堂教材基本采用了日本士官学校的,其中基本军事学科和应用军事学科是必修课(图五)。在此基础内容上,各个兵种(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在学科和术科上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另外,学员还要学习国文、算数、几何、三角、日文等。虽然其后课程做过调整,但基本学科一直没有大的变动。
讲武堂十分重视操练并形成传统,操练的主要内容是队列操练、战术动作、野外勤务等,此外还辅以体操、器械。在课时安排上以操练为主,注重培养学员实际作战的能力,因此,学员熟练掌握了战略战术、攻防追堵的基本理论以及射击、劈刺、冲锋、爆破等作战技能。滇军在历次革命运动中表现了极强的作战能力,是与其军官大多出自讲武堂、拥有较高的军事素质分不开的(图六)。
云南陆军讲武堂制定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对学堂的学制、编制、岗位责任、办事条例、学术科目、考试规则以及官佐薪金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其后又陆续增加了寝室规则、讲堂规则、饭堂规则、卫生规则和外出规则(图七)。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体现了以教学、军训为核心,优先教学、优待教官的精神。
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日常管理及发展提供了有章可循的基础。
讲武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砥砺,学堂创办之初,李根源(图八)就制定了“坚忍刻苦”四字校训,他强调立身之本,为学之要,关键在这四字。一开始,学堂内就一直存在两条思想教育路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公开的,利用日常教学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教育,暗线是同盟会通过秘密发展组织,传递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
为了进行思想教育,讲武堂开设了“伦理课”和“精神讲话”,教官们在课上向学员讲述岳飞、史可法、李自成、杨一清、薛尔望等人的事迹,李根源在此地出版了他的《滇南五名臣集》,勉励学员学习先辈们精忠报国、赤胆忠心的民族气节。
图九 《曾胡治兵语录》
同时,蔡锷将军编撰的讲武堂教材《曾胡治兵语录》(图九), 后来成了黄埔军校的重要教材,蒋介石非常看重这本语录,亲自作序,人手一册。
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民族英雄。
(本文图片来源: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1]《云南省志·人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记载:8年抗战中云南征兵494,599人,战场牺牲约13万人,统计有姓名者12,962人,该书附有滇军牺牲万余人的名单。
[2]余建勋:《滇军第一集团军抗战纪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0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史话》,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
[4]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滇军出滇抗战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6]谢本书:《民国劲旅滇军风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7]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阵亡将士名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8]马继孔:《云南陆军讲武堂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9]《讲武风云——一年陆军讲武堂百年历史传奇故事》,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