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崇实女子中学212000)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同属当时南方画系。“清代年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1清代时各地年画蓬勃发展、千姿百态的时代,各地年画风格相对稳定成形。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作品,除了装饰之用外,很多精品年画成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审美特点提供很多的素材。本文试图从年画鼎盛时期清朝的绵竹年画和姑苏版年画的典型作品分析,来探讨两地年画艺术的异同。
绵竹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因特产绵竹而闻名。绵竹年画因地得名。据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绵竹木板年画发生于宋代,熟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这得益于明代四川各地兴修会馆,需要大批的画师和塑工,雕塑神像,彩绘梁壁和承尘等。更多的人加入画师的行列,因所绘多系人物和风景,也练就了画师们所绘制的年画在人物造型上更加生动传神,画面布局合理巧妙。
处于长江下游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清代顾禄在他的《桐桥倚棹录》中写道:“山塘画铺,异于城内之桃花坞、北寺前等处,大幅小帧俱以笔描,非若桃花坞前专用版印也。惟工笔、粗笔各有师承,山塘画铺以沙氏为最著,谓之沙相。所绘则有天官、三星、人物故事,以及山水、花草、翎毛,而画美人则尤工耳。”2姑苏版年画呈现出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民俗的稳固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以及苏州桃花坞处在交通和经济文化发展规模上来说是当时的重镇,占有地理和经济文化上的便利和优势。同时参与制作者众多的民间画工不断探索完善了年画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在表现题材上也已经非常丰富。
两地年画虽起源时间不同,但都是在清代达到了各自的鼎盛时期。但因为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的不同,两地年画在题材、内容、色彩、风格等方面在遵从当时主流的基础上呈现出自己各自的特色。
姑苏版年画是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绘制精细,用色讲究,善用粉红,粉绿等色,画面风格以美丽、雅致而著称。典型作品有祈福迎祥的《和气致祥》、驱凶避邪的《门神》,时事风俗的《上海火车》、《姑苏报恩寺进香图》等。
相比较姑苏版年画以吉庆祥内容为主,绵竹年画除了表现吉祥内容之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其幽默讽刺年画。主要作品有的《老鼠嫁女》、《三猴烫猪》、《五子告母》、《狗咬财神》、《春官偷酒壶》3等作品。或通过描绘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通过拟人的方式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表达对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说传统的吉庆祥和类的年画是通过正面的、积极的引导的方式来育人的话,那么幽默讽刺年画则是通过揭露、调侃、讽刺的方式直接育人。这些都表明了绵竹年画艺人独具一种活泼开朗风趣幽默的心态和观察力。
在民间年画中“张仙射狗”的能指都是保护子孙健康幸福,所以成为各地年画表现的母体、但是在不同地区的年画中的表现风格却不同。
《张仙射狗》清 绵竹年画
《张仙射狗》 清 姑苏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有黑货和红货两大类,黑货有墨稿、朱砂稿两种风格,沉着古朴。红货是在刻印墨线基础上全部手工彩绘描线刻绘兼重有加工粗犷被称为填水脚。概括洗练别具趣味。在绵竹年画中的《张仙射狗》属于红货风格。画面受汉像砖画风影响,造型图案化强,人物造型遵从“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粗犷中带有强烈的写意意味,简单大方、突出主体。绵竹木板年画鲜有背景,人物占满画面的中央位置。讲究高度的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合理的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称统一的法则,人物都采取舞台亮相式的安排,从门画到斗方中的仕女,以及川剧折子戏,大多不设或少设背景,画面中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分割,而是有机的联系着画面的各个部分,这种“取一舍万千,明一而现万千”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让我们从中体会构成的内在力量,从而超越视觉范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尽”。颜色鲜明以大红大绿深蓝黑白为主。整体来看,人物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刚柔结合,充满节奏感,主次分明,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具有古朴粗狂的艺术特色。
桃花坞年画中的张仙射狗,脱胎于小说绣像,构图对称丰满、讲求完美,背景写实,刻画细致,线条繁杂且细腻,更重于装饰,纹样的应用多且细,其中衣服上的线褶也充当装饰的角色,对人物的面部描绘虽用了线条作为构成要素。受西洋画影响,出现透视画法。颜色淡雅以粉绿、土红、紫色以及黑白。
到了清末时期,受政局和科技的影响,中国年画经历了一场改革。绵竹年画和姑苏版年画也不例外。但在创新上,绵竹年画却面临着相对的局限性。《骑车仕女》图是清代年画画家姚春荣创作的年画作品。画面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头戴瓜皮帽,悠然的骑着自行车,画面上的自行车没有轮心和链盘,也没有支架,钢丝的组合像一个个花瓣,车把上画了一个龙的头。
《骑车仕女》 清 绵竹年画
《上海火车站》 清 姑苏版年画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绵竹年画艺人的创造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但是,由于绵竹地处四川盆地内部,与外界交流少,像自行车这种新科技东西无法及时接触,只能凭空想象,局限了艺人们的创作。素材较少,创新难度增加,所以,绵竹年画再创新方面局限性强。相对应,从另一幅姑苏版创新年画《上海火车站》中,年画艺人准确的描绘了众国铺设火车路轨的情景,左画一西式巧层楼房,门上嵌一圆形时钟,楼房右方一列火车求咽庆废开进站内,车厢不多,车身较短。车窗内六七人凭亩眺望。站外有拉黄包车者,乘坐四轮马车者,还有擎旱伞,戴礼帽,穿西服长沼的洋人;梳盘头、穿宽领大袖泡沼的中国妇女,以及长抱商人.洁朗兵勇等等,或立或行,注返其同。新鲜事物和科技在此图一表无疑。在创作素材上比绵竹年画更胜一筹。
绵竹年画和苏州年画由于地理、人文的差异,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两地百姓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具现实主义意义。
《三猴烫猪》清 绵竹年画
注释:
1.《年画》 王树村.王海霞著.130页.
2.转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3.附图 《中国绵竹年画》 83页-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