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粤港澳三地谋求多维度合作、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战略,其中增加区域文化认同、建设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则是推动旅游、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共同的民间信仰则是整合区域文化心理、加深情感交流的重要切入口。北帝信仰作为粤港澳三地普遍盛行的民间信仰,历史渊源深厚,与地方宗族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情感都有紧密联系。比较内地与港澳地区北帝信俗的流变,找出文化空间的重叠之处,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建构大湾区文化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民间信仰;北帝信仰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一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在科研、商贸、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规划的构想主体,也是国家为了调动粤港澳的优势资源实施多边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所圈立的空间载体。截至2017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的总GDP持平韩国,成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级城市群。而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粤港澳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立足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加深两岸三地的情感交流、增强文化凝聚力也成为战略中的重要维度,即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
从地域划分,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圈,在生产方式、饮食文化、节庆习俗等方面几乎同出一辙,民间信仰亦是如此。北帝信仰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在佛山为核心的广府地区、长洲为核心的香港地区均有流传,并与当地宗族关系、生活习俗、社会心理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广东和香港的北帝信仰大致相同,比如佛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北帝诞庙会,而香港长洲在农历四月初八还会举办太平清醮巡游,也属于北帝的祭祀仪式。北帝作为御水消灾、保驾护航的水神,在两岸均为当地人百年来的重要精神依托,而相关的习俗文化也早就成为人们建构区域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的宝贵资源,通过从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分析,北帝信仰作为粤港澳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文化,对建构大湾区城市群的文化认同、加强空间凝聚力,进而推动旅游、教育等产业的合作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一、“北帝”之辨及广府信仰圈
北帝信仰是“北神南信”的典型,源于道教。“北帝”这一称呼在道教中有多种指代,最根本的有两种,其一是“北帝大魔王”,亦称“酆都大帝”、“北阴大帝”,是南北朝道教经典中酆都地狱的掌管者。其二是“北极紫薇大帝”,此为道教四御之一,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其下有北极四圣,分别为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其中真武象征四象中的玄武,统括北方。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在五色中属黑,因此又被尊为“水神”“黑帝”。随着商品经济和航运的发展,真武作为水神在宋代屡获统治者册封推崇,民间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极三圣,在明代已经几乎与紫薇大帝同格,被称为“北极玄天上帝”或“北极真武大帝”,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北帝信仰中所指的“北帝”。
随着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代最终完成,大量中原人迁入岭南,北帝信仰开始在南粤流传。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河网密布,内河外海,航运十分发达。北帝作为水神,自然而然地被民众当作祈求风调雨顺、水运畅通的精神依托。佛山位于珠三角腹地,是宋代以来岭南的商业重镇,当地民众出于保护航运和商品的功利思想对北帝信仰推崇备至,有统计称清至民国年间半数以上的北帝庙宇都集中在佛山地区,形成以佛山为核心的广府信仰圈。经过数百年的文化融合,北帝信仰与珠三角地区的宗族文化、祠堂文化结合,由当地民众加以演绎传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俗神信仰,更是广府文化圈的一种地方文化认同和精神维系。《广东史志》中的一篇文章曾经对北帝诞庙会仪式进行解构,分析各个组成部分在当地民俗中的社会意义,例如北帝巡游与佛山乡村宗族之间的联系:当地人心目中的北帝庙既是神庙也是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到初六的北帝巡游期间,会把北帝行宫安放在各宗族祠堂中让宗族成员前来参拜,通过此举强化人们的宗族意识。地方宗族这个概念包含着地缘、血缘两层联系,北帝信仰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宗族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在这两个维度上进行社会整合的工具。刘志伟教授在对广州番禺沙湾镇的北帝信仰的研究论著中提到,在沙湾社区整合的早期,北帝祭祀是不同宗族之间以地缘关系为纽带整合为一个地域社会的重要途径。沙湾民众还编造出自己的一套北帝传说:出身番禺的南宋名臣李昴英调解兄弟纷争有功,受赠北帝神像,置于沙湾村外的青龙庙。一方面强调了沙湾北帝区别于佛山北帝的正统性,另一方面占据东方的风水宝地,与当时东边顺德的大宗族争夺此地控制权。强调正统性是很多广泛流传的民间信仰在地方化过程的常用手段,尽管从庙宇的数目和信仰文化的辐射强度来看仍无法撼动佛山的核心位置,但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有微观差异的北帝信仰文化在广府信仰圈内的共存现状。
得益于宗族势力的推广,北帝信仰在广府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社区凝聚力的文化认同符号。传说当年赫赫有名的“三元里抗英”的鄉民,便是聚集在北帝的七星旗下,这一旗帜在珠三角的醒狮队伍和龙舟活动中也很常见,是信仰北帝的乡村在举行大型活动时趋福避祸的标志。现在广府地区的民众信仰北帝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种情感宣泄和寄托。有研究者曾经在北帝诞庙会上采访一些祖籍佛山、现在移居在外的人,受访者表示虽然北帝庙宇遍及大江南北,但家乡的北帝庙才是他们的“根”之所在。每年的北帝诞庙会既是佛山最大的群体性活动,也吸引着其他地区或旅居在外的广府民众前往参与,实际上巡游的是整个广府信仰圈的文化空间,彰显的是“粤人对岭南区域文化的认同心理和族群归属心理”。不同等级的文化空间呈现层层叠加的状态,岭南区域共同的大环境是北帝信仰得以流行的地理前提,无论是广州还是佛山的北帝信仰,其祭祀的寺庙、仪式、语言都是类似的,当地民众通过相似的程式对祭祀进行表演,表达相似的情感、祈愿和敬畏。这种信仰心理的共通部分正是架设广州与佛山之间、广府与港澳之间情感交流、加强大文化圈下的文化认同的着力点。
二、港澳地区北帝信仰的流传与现状
港澳地区同属岭南文化圈,许多民间信仰与广府同根同源。在澳门的氹仔岛、香港的湾仔区均有北帝古庙,而最有名的应数香港长洲的北帝信仰。长洲岛位于香港的离岛区,距离九龙城区等商业繁荣地段较远,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该地最早为惠州、潮州和广州渔民的移居地,传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爆发瘟疫,当地渔民远赴惠阳的北帝庙请来神像,方将瘟疫祛除,而长洲的玉虚宫由原籍惠州、潮州人集资所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与宋代就开始流传、与当地宗族关系紧密融合的广东相比,港澳地区的北帝信俗在清代中期才出于祈福目的引进,长洲居民多为潮州、惠州移民,世代捕鱼为业,家族之间鲜有大规模冲突和争权夺利之说,两地在文化生态上呈现明显差异。
此外,与广府地区每逢农历三月三举行北帝诞庙会不同,长洲的北帝信俗活动是归到农历四月的太平清醮中的,这项活动正是为了纪念当年北帝神像祛除瘟疫而举行的祈福仪式,迎神、巡游、送神等步骤都与内地相仿。其中太平清醮最负盛名的“抢包山”活动与佛山北帝诞烧大爆时的“抢爆首”有相似之处,抢包山是争夺包山顶端的包子,而爆首则是爆竹中飞出的铁环,获得者都会在来年得到更多的福祉。相似的信俗和祭祀活动成为两地文化交融的关键,“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所谓认同,实质上是人为了寻求自我定位而从环境中获得的反馈,而相似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背景将塑造相似的自我定位,佛山北帝诞庙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香港的信众前往参观,而长洲的太平清醮早已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支柱,慕名而来的大陆访学团和游客均络绎不绝。
自回归以来,港澳地区和大陆居民经常会因为一些时政问题爆发冲突。从早年的“蝗虫论”到前几年的香港学生“港独”运动,港澳与内地民众在民族身份认同方面依旧存在鸿沟。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往往与教育挂钩,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港英政府为了使香港人尤其是精英阶层认同并接受西方文明,从语言、饮食、礼仪、节庆、衣着等各方面进行了漫长的文化渗透,澳门则更多地受葡萄牙文化影响。而内地由于政治原因,在此期间与香港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如今熟悉的风俗文化和陌生的政治力量混杂在一起,难免会让年轻一代的港澳居民的身份认同发生错位。
目前太平清醮作为香港政府着力建设的旅游品牌,在本土和海外均有不俗的知名度,与内地的北帝诞庙会似有接轨可能。然而,正如国内涌现的各类商业性质的民俗文化节一般,港政府的旅游政策正导致太平清醮往这个方向靠拢。原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巡游,近年来被称为“巡游嘉年华”,含有现代元素的音乐、多国语言混杂,本来带有宗教意味的抢包山逐渐变成一种体育赛事,其“传统”内核正在逐渐弱化。失去文化氛围的民俗活动只是一具空壳,其推广和教育必无法达到营造相似文化环境加深文化认同、以相似文化心理加强情感交流的目的。无论是广府地区还是港澳地区,在把民间信仰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都不宜改变原有民俗文化特征,否则一时的开发只是竭泽而渔,最终必将无法建构起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共同体、谋求更长远的效益。
三、跨地域文化认同的反哺作用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讲,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首先推动的将是旅游产业。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有观点认为,趋同而有“适度文化差异”的环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最大。旅游虽然出发点是“求异”,但旅游者却会在求异的过程中追寻自己熟悉的东西和“认同的文化”。因为历史和人口原因,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北帝信仰生态必然不会趋于相同,而当下内地游客前往港澳大多是看中其发达的商贸产业和娱乐产业。但随着电子商务和内地文娱产业的崛起,港澳地区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此时若能在文化认同层面予以新的刺激,将赋予游客往返两地以新的意义,巩固旅游者的忠诚度。
其次,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必将带动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2018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沟通责任制会议在深圳召开,三地就“打造文化高地”这一战略目标达成共识。具体而言,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着眼于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文化,整合和发展区域内的影视、出版、新媒体、创意产业等。当前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是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意生产的主力军,要让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顺利整合,增强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尤为关键。两岸三地共同的民俗信仰不仅可以作为引进课堂的教育材料,其本身就是现成的文化创意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战略的两大命题:协同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后者更要求文化内容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随着香港政府的政策推进,长洲岛正逐渐把自身建设为一个文化展示的园区,除了太平清醮举行的时节,平时在规划建设中也尽力保留长洲街道的民俗风貌和渔港特色。佛山的北帝诞庙会的“文商旅”一体模式也逐渐成熟化,每年的巡游除了完成既定仪式步骤,沿途的文化广场、商业中心还将成为美食、流行音乐和娱乐化民俗节目的展示舞台。近年来港澳与深圳、珠海联合开展的美食文化节、音乐文化街数目明显增加,在整体文化认同感得到提升的语境下,两岸在举办各自的北帝信俗活动的时间之间开展联合民俗文化节或文化展览,将可能在本来的节日之外出现参观人数的二次峰值。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更具文化认同感的环境也是投资进驻的考虑要素。以广州2018年开張的“K11”购物中心为例,K11隶属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它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商场经营模式,而要做“博物馆零售”,营造一个融合文化创意、人文情怀、艺术策展的文化空间,其中就有专门展示民俗文化和销售民俗纪念物品一体的商铺。从内地各城市开张的K11经营状况来看,此类主打文化创意展销一体的商场拥有颇为乐观的前景,而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交通便利、年轻人口大量密集、消费力强劲之外,还是一个拥有极为相似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心理的文化共同体,这不失为在彼此的市场上开展文化策展和文化商品销售的一个鼓励因素。
结语
在长年的文化沉淀过程中,广府地区的北帝信仰与当地宗族文化高度融合,已不仅仅是一种俗神信仰,更是广府文化圈的地方文化认同符号和精神情感维系。以佛山为核心,广府地区的北帝信俗在表演程式、历史记忆、文化情感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成为广府文化向心力的强大之源。港澳地区的北帝信仰则因为相对短暂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风貌,但在祭祀仪式和精神寄托上仍然有着相通之处。随着两地政府发展政策的推动,北帝诞庙会和太平清醮都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目前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年轻一代在身份认同上仍存在鸿沟。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相似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而共同的民间信仰则为此提供了条件。从北帝信俗这一切入口出发,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展览强调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加深青年人尤其是港澳青年被西方文明淡化的国家意识,是建构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关键一步。在港澳在购物和文娱方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兩地文化产业合作止于形式化和商业化的局面下,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将对此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旅游者得到了新的出行意义,另一方面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既是助推力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带有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价值加成。这对推动两岸文化合作的内容精品化、鼓励新型文化策展类企业带动商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粤港澳文化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GAT00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晶.从北帝信仰看岭南地区区域文化心理.神州民俗,2014(15);
[2]李泳欣.北帝诞庙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广东史志,2015(3);
[3]刘志伟.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5年;刘志伟.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香港大公网.港人拜北帝,缘起惠阳.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供稿,2017年4月12日。
[5]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张小彦.“一国两制”下香港青年文化认同引导途径研究.新西部,2018(17);
[7]王爽.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声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3);
[8]唐丽丽,朱定秀,齐先文.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关系研究:以徽州文化旅游区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5(11);
[9]钟恺琳.新世界郑志刚:大湾区为未来五年最优先发展战略.房地产导刊,2018(7)。
作者简介:张昊楠,男,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