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雕塑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2018-11-21 19:43彭红
美术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雕塑

彭红

【摘要】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雕塑还没有独立出来,多以盛装器、祭祀等实用为目的。之后,雕塑大多与建筑、宗教等结合在一起。1978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雕塑史的肇始,雕塑創作在观念、方法、材料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也是雕塑教学长足发展的开始。雕塑作为造型艺术在高校进行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专业迅速发展起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现今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雕塑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雕塑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雕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必要性。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雕塑;教学与改革

中国雕塑教学的模式来源于西方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别是欧洲和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设置有素描、泥塑、材料、创作等课程。以基础训练为多,遵循写实的原则。但是在当前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传统的雕塑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雕塑创作呈多元化趋势发展,跨界成为雕塑创作的普遍现象。

一、雕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高校在雕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高校侧重于写实的训练,有的高校侧重于材料的探索,有的高校倾向于对多元化的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一)过于强调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仍然是高校雕塑专业的重点课程,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多以学习基础为主,如素描静物、素描石膏头像、素描人物以及泥塑等课程训练,这是对学生的造型能力、材料应用的训练。在这种长期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更有甚者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出现一个班的学生的风格都大同小异。它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雕塑学习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回到社会中时,无法从事雕塑教学或专业创作,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对应体制下的用人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造成了市场对雕塑人才需求的紧缺;另一方面雕塑人才的严重囤积,这种供求的错位严重制约了雕塑专业的发展。①

基础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造型能力,但过于强调基础训练,使得学生极度重视原则和书本知识,失去了创造力,很难把知识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中。

(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很多高校的雕塑专业过于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严格遵循创作规律,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不重视个体的差异。比如在头像素描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明暗、比例、形体、结构的运用,在技法上遵循“三大面”“五大调子”“三庭五眼”的规律和原则等。在泥塑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对于形体的感受力和造型力,常常忽略引导学生对雕塑语言的感受,仍以客观的、理论的比例原则和形体关系作为教学的主要要求和标准。

以客观的理论和原则作为教学指导,学生在这种长期训练中,一方面缺乏联系实际的创新思维,将自己限定在模式化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当前,整个社会都处于多元化、多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基于课堂的教学和训练,更倾向于理论的指导,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开始进入到毕业创作阶段,也是将理论转化到实践的一个阶段,但毕业创作实践与工作和社会中的实践是不同的,前者仍然倾向于对课堂理论和基础教学的实践,是相对封闭式的,与开放式、实用性的雕塑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下多媒体时代背景下,雕塑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又发生了变化,对雕塑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雕塑教学改革一方面要考虑社会因素,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自身的教与学的因素,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要做到有所保留,有所创新,探索雕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二、多媒体时代背景下雕塑教学改革的方向

目前,传统的重基础轻创作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多媒体时代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也为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如何将这种优势应用到雕塑的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的意识以及对多媒介整合的能力,也成为雕塑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方向。

所谓多媒体,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是指多种媒体,包含了文字、影像、动画、摄影等。对雕塑艺术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多媒体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新媒介以及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知识的快速更新,这些因素都促使雕塑的发展突破传统的范畴,无论是雕塑创作还是雕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拓展基础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

前文中已提到,中国当代雕塑教学体系源于西方艺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性。进入到雕塑专业学习的学生仍然要从基本的素描开始进行训练,从石膏到人体写生,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比例关系、明暗对比、色调关系等,以此表现出准确的描绘对象。这种严谨的基础训练是对学生造型和写实能力的训练,这为日后雕塑创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对于那些在进入高校前,没有进行过系统地训练和专业化的学习的学生来说,基础教学和基本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造型要求较高的雕塑专业而言,有牢固的基础和基本功是第一步。

实际上,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除了在造型和写实能力等基本功的训练之外,往往忽略了理论的建设。

将雕塑理论融入到基础教学中,与雕塑相关的中外雕塑史、艺术理论、美术史等都可纳入到基础教学中,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基础教学和基本功训练中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明暗对比、形体结构等要求,让这些抽象的原则有具象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同时,理论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各种艺术现象、流派、风格、语言等形成一种认知,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将来学生在进行雕塑创作时意义重大。

对于雕塑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资源,比如石刻,这些石刻在造型、布局上都是可供研究的宝贵财富。所以,在高校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参观、临摹、研究这些有深厚造诣的石刻亦可成为基础教学的拓展课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深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在摹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课堂,与雕塑的具象形体近距离接触,是一种具有直观感受的教学课程。

除此之外,在基础教学和基本功训练中,拓展速写、默写等的训练也非常重要,这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形体、比例等造型关系的把握能力。甚至,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功的训练之后,适当地引入跨学科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拓展基础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是将学生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多个维度接受雕塑专业的相关知识,摆脱模式化的观念,培养其开放的创新思维,这也是多媒体时代背景下,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步。

(二)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多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很多雕塑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前,为了通过考试,都进行了突击式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大多是让学生掌握点、线、面等的关系,属于最基础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不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几乎每个人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则。当学生进入到高校雕塑专业学习时,个性化特点会逐渐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这种个性化的发展,使得雕塑教学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雕塑教学就是要打破片面化、模式化、单一化的方式,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同时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具象的、写实的表达手法可以,夸张的、变形的、抽象的造型方式也没有问题;传统的雕塑材料可以使用,新型的材料也允许探索;传统的雕与塑的表现形式可以,多媒介、跨学科的表现形式也鼓励尝试……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是允许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在雕塑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需求,引导他们在专业上的多元化发展,而不必采取统一的模式和风格。

多元化创新是多媒体时代的一个特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和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能,这一方面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学生在雕塑专业上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和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与创作往往是各行其是的,是脱节的。基本功的训练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牢固的基础对于把握准确的造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雕塑这样一门三维立体的空间艺术而言,有基本的造型能力是最起码的要求。于是,很多高校的雕塑專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更偏重于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教学实践的应用。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落伍,社会更需要全面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学习、实践的机会。

在课堂上,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展示、实体观摩、案例剖析等途径,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除了基本的素描、泥塑、人体写生等课程,也适当加入带有探索性的材料课程,材料是观念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呈现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不同的艺术观念。在人类社会的旧石器时代,石雕、骨雕等出现,之后又出现了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金银器等,进一步丰富了雕塑的材料语言和造型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玻璃、塑料、纤维、树脂等新型材料又被应用到雕塑创作中,除此之外,布、丝绸、泡沫等软雕塑材料也开始流行起来。由此可见,雕塑材料是具有多样性的,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青铜、大理石、石膏等。在雕塑教学中,引入材料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掌握不同材料的属性,在深入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判断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来进行雕塑创作,让观念的表达更加自如,雕塑的形式更加多样。

加强教学实践,除了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真正的社会实践,重视教学与实用的结合。在多元化的时代,雕塑教学实践的应用早已不是单一的造型技术、造型材料所能满足的了,跨界的理念在实践中应用中不断加强。例如,雕塑与产品设计的融合,雕塑为产品设计增加了艺术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反过来产品设计也触发了雕塑创作中的新理念。另外,公共雕塑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实践项目,能够检验学生的造型能力,考察学生对于雕塑与空间关系的把握,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思考。

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活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检验,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能够实实在在地参与,切身感受课堂所学进行实际转化的过程,这比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有趣、生动得多,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性。

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入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将社会的需求也纳入教学改革的考虑范围内,改变封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结语

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不仅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增强了自身的包容力,能有效地接纳装置艺术、建筑艺术、观念艺术的成果,在形态上能融汇影像艺术、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并尝试将时间与过程纳入当代雕塑意义呈现的维度中。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的创作变得十分自由了。他们既可以针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进行创作,也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创作脉络向前推进;既可以主动地回应国际国内的艺术潮流,也可以仅仅去考虑既定的艺术史逻辑。此刻,艺术家彻底解放了,而当代雕塑从80年代以来的线性的叙事方式似乎已失效了。表面看,在这个时代,平庸的作品与伟大的作品似乎很难予以界定。没有了标准,没有了上下文,历史也被消解了深度,艺术史似乎已经不在场……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没有标准,反而是标准已经内化;没有历史,相反是新的历史的开始。或许,新时期当代雕塑的前行正需要寻找的是一根“清晰的地平线”。②批评家何桂彦在一篇文章里如此描述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状态。显然,在当前多媒体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下,雕塑创作与虚拟技术的结合,与多媒体技术的互动,与装置、行为等的跨学科、跨专业已经成为常态。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多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媒介从传统的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雕塑作为一种在实体空间呈现的艺术门类,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从具象到抽象,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化,在语言上也日趋丰富。那么,雕塑教学也应从一成不变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进行相应的改革。

注释:

①许正龙.雕塑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②何桂彦.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态边界与叙事逻辑[J].艺术·生活,2012(1).

猜你喜欢
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出版纪录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雕塑动态
雕塑动态
室外雕塑的尺度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