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想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然而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生态环境污染、体系机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自IBM于2008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口号之后,世界各国都纷纷参与到了了这一口号的研究与建设中,我国于2011年加入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军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多达300多个。然而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体系与实践经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就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本文从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概括三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希望能够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智慧城市 评价体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虽然有大量的机构与学者在进行着智慧城市的研究,然而不同的学者专家大都拥有不同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从智慧城市内涵是侧重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侧重于上层建筑的人文智慧以及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三种情况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
(一)侧重于“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智能”
巫细波、杨再高(2010)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利用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使人类、企业、政府相互交往的方式得到改变。吴胜武、闫国庆(2010)认为智慧城市让城市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之所以更加明智是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把城市空间设施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交互的效率这种途径实现的。美国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认为智慧城市依托于智慧的计算技术,城市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完备,城市服务变得更加快捷,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舒适灵活。
上述的这些学者专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先进的智能化体系,就可以达到高效、精确、便捷的目的。这类观点的优点是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以及原发动力,找到了智慧城市的出发点,然而智慧城市本身并不是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的延伸,它与数字城市以及信息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这类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智慧城市的其他方面,仅仅只是强调了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特点,太过片面。
(二)侧重于“智慧城市”上层建设的“人文智慧”
美国学者Andrea Caragliu等(2008)提出了以下观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通过参与式治理来实现,这个参与治理过程是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胡小明(2011)在此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应该是信息化的体现,更应该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城市的整体得到发展。杨冰之、郑爱军(2012)在智慧城市发展手册一书中提出了“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形态,这种形态是城市信息化的3.0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类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解决城市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类观点的优点是在体现了智慧城市对人文的关怀,可以被市民和城市决策者所接受和认可,不足之处是这类观点大多数描述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却缺乏实现这些愿景具体的建设途径,不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智能”和“人文智慧”兼顾
IBM(2009)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智慧地感知、分析和应对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需求,打造一个更加舒适智能的生活环境。李重照、刘淑华(2011)他们都认为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与互联网联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智慧城市不仅仅只是相信技术的使用更应该是让决策者通过参与式管理能够更智慧地管理城市。吴余龙、艾浩军(2011)认为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是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融合;但是最终的目标为为了使得城市的各方面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这类观点以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综合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文要素,比较全面的考虑到了智慧城市“智能化”与“人文智慧”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以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居民和城市的全面发展。存在的唯一不足之处是表达的内容太过于抽象冗长。
二、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不同的机构、学者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定义与观点,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主要选取欧盟、IBM、上海浦东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总结。
(一)欧盟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7年,为了帮助落后的城市找到自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帮助发达国家提升自己国家的国际形象,两大权威机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學和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研究中心达成合作,选取了欧盟70余个城市进行综合研究,评价指标从智慧民众、产业、生活、移动、治理、环境6个维度进行,在这6个维度下总共下设的二级指标有31个,三级指标更是多达73个。这一套指标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指标容易进行量化处理操作性比较强,存在的问题是适用范围有限,一些指标的选取不够合理。如“居民对欧盟的理解”这类指标体系带有浓烈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有些指标没有体现城市智慧化的特征,而且部分指标数据的获取难度比较大。
(二)IBM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9年IBM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六大维度:居民、通信、能源、商业、交通、供水以及城市服务。并且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决定要素是这六大体系的安全高效性。IBM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数据的收集,对于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比较完整容易获取但是对于目前很多国家来说,数据的透明度不够高以及统计口径不同难以适用。
(三)上海浦东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浦东新区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目前主要适用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这套评价体系从六大维度进行分析比较,在这六大一级指标体系下设三级指标为37个,总的来说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但是很多主观性指标不容易量化处理,缺乏可信度。
三、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
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些指标体系不易量化,这就造成了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出现了主观评价法与客观评价法两种。主观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专家学者的主观经验进行打分赋值,比较典型的有德尔菲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客观评价法,是指通过收集到的实际数据进行内部运算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包括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离差及均方差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等。
段虹、张明柱采用了主观评价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根据专家评分对智慧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轻重进行衡量。除此之外,《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也是采用这种专家评分的主观评价法。龚恺、周骥为了探求智慧城市指标体系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
郭素娴采用客观分析法里的因子分析法来对智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闫海采用熵权法,利用样本中收集到的各种的客观信息进行分析后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占比情况。总的来说,主观赋值法在操作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比较难,但是可信度与科学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