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10月24日~26日,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香山论坛是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主办的“国际安全合作与亚太地区安全”论坛,从2006年起每隔两年在北京举办一次。论坛从2014年第五届起升级至一轨半,具有了半官方色彩,成为中国举办的首个最多国别参加的安全防务对话。香山论坛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与会人员扩展为亚太地区和域外相关国家的国防部或军队领导人、国际组织代表、前军政要员及知名学者。2017年香山论坛因中国军改停办了一届。
本届论坛是在国际形势经历复杂深刻变化、中国军队持续推进国防与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同时也是改组后的军事科学院首次承办该论坛,论坛亦从原来的“香山论坛”更名为“北京香山论坛”。所有这些都表明,论坛经过一年停办重新出发,属性和定位更加清晰,同时也努力在前七届的基础上展现新风貌。
本届香山论坛积极宣介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和倡议,围绕国际安全问题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扩大我军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论坛,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开幕晚宴并发表演讲;国防部长魏凤和上将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习主席在贺信中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增进战略互信、加强安全合作的真诚意愿,强调“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习主席肯定香山论坛“是开展国际安全和防务对话的重要平台,自创办以来,秉持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的精神,为促进亚太地区安全对话与互信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大家“集智共商、凝聚共识,促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就为高质量办好论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栗战书委员长阐述了地区国家需要厘清的几个原则问题:零和博弈还是坚持合作共赢,单边主义还是坚持多边主义,结盟还是结伴,彼此孤立还是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栗战书阐明了中国在中美关系、朝核、南海、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魏凤和上将介绍了中方为维护海上安全、推进务实合作而进行的实践,并就推进新时代国际海上安全合作提出愿景和倡议。
本次论坛,参与国家范围进一步扩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共有67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其中国防部长17人、总参谋长5人、副部级军事高官26名,规模是自论坛创办以来最大的。朝鲜人民武装力量省副相金亨龙代表朝方首次参会并发表了演讲,受到关注。美国则来了一位国防大学下属研究机构的军方少将级学者。在突出大国和亚太国家参与的同时,为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论坛邀请了土耳其、塞尔维亚等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会,还邀请了非洲、拉美地区友好国家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参会并访华。
本届论坛发挥“平台+”作用,举行了“中国军队改革”专题情况介绍会,主动回应外界关切,展现开放姿态。继续举办“中外青年军官学者研讨会”,并由青年军官学者进行了电视辩论。邀请各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参观了中国军贸产品展览。举办了智库领导午餐会。在论坛期间,各国官方代表团还举行了多场双边会谈。
本次论坛,媒体对论坛的报道力度更大。媒体的报道较往年更为深入、立体,同时延续时间较长。在论坛开始之前,一些媒体便开始为论坛预热,采取系列报道方式对论坛有关议题进行了探讨。论坛期间,媒体报道覆盖了论坛几乎所有活动,而不再是仅关注大会。同时,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种传播手段都进行了报道,不乏较为深入的解读。
本次论坛以“打造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为主题,共设四个大会分议题,分别是“国际安全治理的新理念新途径”“恐怖主义威胁与应对”“海上安全合作现实与愿景”和“联合国维和的挑战与合作”。平行安排四个分组会议,议题分别为“东北亚安全新格局”“中东安全问题出路”“亚太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评估”“人工智能与战争形态演变”。围绕南海问题、朝核问题、中美关系、亚太安全机制、国际安全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等话题,还举行了五场闭门会。
2018年10月25日,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本次论坛的话题都是触及当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有些是地区热点,有些涉及全球治理,推动共商化解分歧之道。不论是在大会还是小组会上,代表们都较为充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有些还提出了较有新意的理念或建议。例如,对中美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代表们多有涉及,而且大多比较理性客观,认为中美“新冷战”的说法不准确,中美之间依然存在经济的相互依存,而且双方之间有很多可以沟通的渠道,在朝核等问题上也开展了合作。尽管战略竞争加剧,但并非必然走向冲突和对抗,双方仍有空间塑造中美关系。
在探讨亚太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质疑亚太地区是否真的存在安全机制。他说,美国领导的同盟防务体系缺乏包容性,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种区域型安全机制。本地区现存的多边安全对话基本上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难说是一种安全机制。他提出,为谋求争端的解决之道,东亚国家或许应当跳出主权藩篱,着眼合作与发展。只有中国、印度、日本、东盟真正携起手来,亚太安全机制构建才有希望。郑永年的观点引起争议,但不正是通过观点的碰撞才能引发人们的更多思考吗?
关于南海问题,一些外方代表仍公开或私下认为南海局势的紧张是中国岛礁建设和所谓“军事化”部署导致的。对此,中方官员和学者明确指出,一些域外国家频繁将大型战舰和战机开进南海地区,展示力量,耀武扬威,对本地区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不仅是典型的军事化行为,而且是地区军事化的急先锋。中国在南海岛礁进行和平建设并部署防御设施,完全是履行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自保权和自卫权。
在探讨东北亚安全时,韩方学者普遍较为乐观和积极,但中、美、俄等国学者在对半岛局势缓和表示欢迎的同时,对前景也持相对谨慎态度。究其原因,韩国学者认为,当前半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持久和平的契机,韩国不想失去。还有在反恐问题上,代表们认为,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和平面临的重大威胁,但国际社会在9.11事件后构建的反恐统一战线当前有被地区和各国议程所取代的风险。各国还是应搁置分歧,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本次论坛召开正值地区和国际环境比较复杂敏感的时期,特别是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官员学者在沟通交流中,却没有太多的火药味,即使是对中美关系、南海问题、半岛问题等较为敏感问题的探讨,也基本上是平和、理性、开放的,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同时,不论中方学者还是外方学者,都愿意虚心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
与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由西方主导不同,香山论坛始终坚持不论大国小国,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次论坛,在大会上发言的多是一些中小国家。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多发声,对全球治理、地区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也是中方创办香山论坛的初衷之一。发展中国家、中小国家唱主角已成为香山论坛的鲜明特点,论坛的吸引力也随之不断扩大。相信在优化邀请对象、进一步提高设置和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北京香山论坛将越办越好。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外军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