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星
(河南省淅川县中医院中医妇科,河南 淅川 474450)
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为月经异常与痛经,属中医“痛经”、“月经过多”等范畴,治疗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1]。既往有研究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腺症获得较好效果,不仅较好缓解症状,且不良反应较低[2]。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子宫肌腺症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92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年龄33~46岁,平均(39.48±4.32)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25±1.44)年。观察组年龄32~45岁,平均(39.31±4.19)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3.29±1.5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妇产科学》[3]西医诊断标准及《实用中医妇科学》[4]中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症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数目较多或体积较大的子宫肌瘤,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盆腔炎或盆腔恶性肿瘤者。
两组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荷兰欧加农公司,批准文号H20120041),于月经开始第1天口服1片,后每日相同时间口服1片,连续用药3周后停药1周,并于下次月经开始时按前一治疗周期用药方案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231)1粒,口服,1日2次。
观察组加用中药及穴位贴敷治疗。药用桂枝30g,小茴香30g,桃仁20g,牡丹皮10g,白术10g,芍药10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香附10g,莪术10g。气血两虚加党参10g,肢体畏寒、疼痛甚加小茴香10g、干姜5g、炮附子5g,肝气郁结加川芎10g、柴胡10g,腹痛坠重加延胡索15g,当归10g。于月经开始前10天开始服用,1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0天为一疗程。穴位贴敷用白芥子、延胡索各3g,枳壳12g,红花10g,川芎10g。加米醋调成膏状,取神阙、关元、八髎穴,用代温灸膏贴敷穴位,贴敷时间2~4h,1周1~2次。
两组均治疗2个月。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对痛经、腹痛、胸胁胀满等症状进行评分,每项均按1~5分权重积分。
子宫体积、痛经情况。痛经情况用模拟评分法评估,共计10分,分值与疼痛呈负相关。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月经量恢复正常,子宫大小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月经量明显减少,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但仍需使用止痛药治疗,月经量与子宫体积大小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6 16.63±1.22 10.12±1.03 27.654 0.000对照组 46 16.50±1.14 5.27±0.18 65.994 0.000 t 0.528 31.459 P 0.599 0.000
两组子宫体积、痛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子宫体积、痛经比较 (±s)
表3 两组子宫体积、痛经比较 (±s)
组别 例 子宫体积(cm2) 痛经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6 157.62±2.73 150.04±1.67 8.04±1.26 5.12±0.28对照组 46 158.41±2.59 148.02±1.34 8.07±1.33 2.60±0.24 t 1.424 6.399 0.111 46.346 P 0.158 0.000 0.912 0.000
离经之血聚于胞脉,瘀血内停,致气运不畅,不通则痛,故而经行腹痛;瘀血留滞,久则结癥,故宫体增大;旧血不消,新血不生,故经血色黯有块;水湿运行受阻,内湿停聚,郁久化热[6-7]。寒凝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症的常见证型,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是治疗的主要原则。桂枝茯苓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其具有消瘕除瘀、活血之效[8]。
桂枝茯苓汤中桂枝温通血脉、助阳化气、行瘀滞,小茴香散寒止痛、温肝暖肾,桃仁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赤芍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芍药镇痉、镇痛、通经,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香附理气宽中、调经止痛,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通脉、调经止痛之功。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可达穴效、药效双重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腺肌症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