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蒋 红,周依群,容根南,顾建芳,杨 波,益伟青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40;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宝山分院,上海 201900;4.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 200120;5.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上海 200093;6.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 200235)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部或全脑性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1-2]。脑卒中在中国属于第一大死亡原因,且死亡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2011—2013年我国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且呈年轻化趋势[4]。早期识别卒中、及时送医并行超早期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的保障,但目前大多数患者因没有及时识别并送达医院而导致超早期溶栓治疗率较低。本研究通过调查住院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识别与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在医院内开展脑卒中识别与急救宣传教育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早期识别的能力,增强及时送医的急救意识,缩短院前延误时间,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年11—12月在上海市6家医院的住院患者或家属1 90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及瓣膜性心脏病、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脑卒中家族史等8项脑卒中高危因素≥1项者;③意识清楚;④无语言、听力及认知障碍,能理解所调查内容。排除标准:存在语言、听力及认知障碍者;不能理解所调查内容者。
1.2 调查工具 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调查问卷是在咨询脑卒中防治相关科室医护专家及参考中国脑卒中相关指南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的,由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通过小组会议审核、现场修订,并对修订后的问卷进行评价,形成最终问卷。问卷由2部分组成,①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脑卒中史、脑卒中接触史和脑卒中知识获取途径;②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包括脑卒中预警症状(多选)、突发疑似脑卒中后的急救应对(多选)、脑卒中典型症状的处理(多选)、脑卒中FAST快速识别法(多选)、脑卒中院前急救时间(单选)、脑卒中中心知晓(单选)、溶栓知晓(单选)、溶栓时间窗(单选),共8个条目。得分范围0~8分,多选题中完全正确为知晓,得1分,不全正确为部分知晓、完全错误为不知晓,均得0分;单选题正确为知晓,得1分,错误为不知晓,得0分。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1。
1.3 调查方法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联合余5家医院护理部组成此次调查的领导小组。每个医院有5名调查员组成调查小组,所有调查员经过统一的培训,以保证调查的同质性。调查员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查目的、答卷方法。借助“康复助手”微信公众号,将调查问卷导入该公众号,生成该问卷的二维码。使用微信的患者及家属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康复助手进行问卷填写,无法使用微信的患者及家属采取纸质问卷进行调查。本次共调查患者及家属2 000名,回收有效问卷1 904份,有效率为95.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康复助手后台将问卷调查结果导出到Excel,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早期识别与急救相关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或t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情况 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率为23.7%;部分知晓为74.5%,不知晓为1.8%。脑卒中各预警症状的知晓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情况
2.2 患者及家属对突发脑卒中后应对与急救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见表2。
表2 患者及家属对突发脑卒中后应对与急救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2.3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 见表3。
表3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
2.4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4。
表4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分±s)
表4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分±s)
注:脑力劳动者包括公务员、企业管理者、教师、医务人员、会计、工程师、律师、记者等,体力劳动者包括从事工厂、运输、建筑或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及农民等
项目 n 得分 F/t值 P值年龄(岁)16.676<0.001≤45 1346 3.36±1.78 46~60 387 2.90±1.72>60 171 2.76±1.55性别-5.442<0.001男582 2.91±1.52女1322 3.35±1.84教育程度 58.791 <0.001高中以下 370 2.47±1.50高中/中专/大专 870 3.18±1.76本科及以上 664 3.67±1.76职业10.414<0.001脑力劳动 1399 3.45±1.76体力劳动 328 2.46±1.56退休人员 177 2.77±1.61脑卒中接触史 13.352 <0.001有726 3.88±1.78无1178 2.80±1.62脑卒中史 -1.293 0.196有106 3.00±1.66无1798 3.23±1.77
2.5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脑卒中接触史5个因素设为自变量,按α=0.05,β=0.10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见表5。
表5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3.1 患者及家属脑卒中预警症状的知识欠缺 本调查中脑卒中预警症状的知晓率仅为23.7%;大部分居民对脑卒中预警症状只部分知晓,占74.5%;能识别2项及以上预警症状的占68.2%。知晓最多的是“突然颜面部、肢体的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在身体某一侧发生”(73.4%)和“突发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遗忘或记忆障碍”(71.4%),表明患者及家属对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警信号的认识相当贫乏,与王静云等[5-7]的研究结果相近,比李全谋等[8]的调查知晓率高,这可能与近年来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有关。FAST(Face,Arm,Speech,Time)是欧美公众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卒中识别工具,能有效识别80%以上的卒中症状[9],它不仅强调了卒中的预警症状,还提出了卒中后正确的行为反应。有研究显示,FAST适用于国内的公众卒中教育[10]。但本调查中患者及家属对FAST快速识别脑卒中的知晓率仅为12.0%,部分知晓率也仅为13.3%,说明中国对FAST的宣传教育仍欠缺,这可能与语言差异相关。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医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醉重症治疗科刘仁玉医师在Lancet Neurology杂志共同提出了“卒中1-2-0”的脑卒中快速识别方法[7],巧妙地把卒中识别和中国特有的医疗急救号码“120”联系起来,简单、形象、容易记,真正地把数字变成行动,此方法可广泛用于中国的卒中教育。
3.2 患者及家属对突发脑卒中的应对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脑卒中的救治关键在于及时送医。本调查显示,突发可疑脑卒中后84.5%的居民知晓“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与孙新刚等[11]的调查结果相近,比2014年欧阳江英等[12]的调查知晓率高,表明中国居民急救意识在增强,这可能与中国急救系统逐渐改善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从发病到溶栓需精确到分钟,因此,记下患者发病的准确时间尤为重要。本调查中仅53.3%的患者及家属认为应“记下患者发病时间”,其脑卒中的急救时间观念欠缺。一项对30多家医院的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院前的平均延误时间为15 h[13],远远超出 4.5 h的溶栓时间窗[14],发病 3 h内到达急诊室的患者只占20%,仅2.4%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15]。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报告指出,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3 h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上升至28.6%[17]。本调查中认为突发脑卒中后应3 h内送医的患者及家属有72.8%,说明患者及家属的急救意识较强,但对比实际情况,其送医的行动仍很慢。因此,应加强脑卒中时间观念的教育,提高脑卒中后及时送医率。溶栓和溶栓时间窗的知晓率分别为56.1%和11.3%,较陈小明等[16]的调查(4.9%,1.9%)高,但总体溶栓知晓率较低。卒中中心能提高溶栓率,减少死亡、残疾、并发症,降低住院时间及医疗成本[17]。本次调查中41.4%和45.2%的患者及家属认可“立即送往最近的脑卒中中心”和知晓“卒中中心”,这可能与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时间较短、宣传不足有关。
3.3 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相关知识的教育途径应多样化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及家属其脑卒中知识掌握越好;女性和接触过脑卒中者其脑卒中识别与急救知识水平更高。文化程度高和脑力劳动者接触的知识面较广,其理解和接受力更好,善于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脑卒中相关知识。接触过脑卒中的患者及家属其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较高,说明开展脑卒中教育可以提高脑卒中识别与急救知识水平。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更关注文化水平较低的男性患者及家属,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以较易理解的形式开展脑卒中教育。本调查中,患者及家属获取脑卒中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53.6%)和网络(54.7%)。近年来各大电视台与网络相继推出健康专题节目,邀请医学专家讲解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疾病知识水平,但并不能保证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得到很好的宣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患者及家属开始关注手机推送的健康内容(27.7%),这也可能是年轻患者及家属脑卒中知晓度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医院或健康教育宣传单位可通过微信、QQ、APP等平台向患者及家属推送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的相关文章或视频,使健康内容随时随地都可查看。有调查显示,患者更希望通过医师指导和专家讲座等形式获取专业权威的脑卒中知识[18]。医护人员是接触患者及家属最多的人群,应重视和加强患者及家属的脑卒中识别与急救知识的院内宣教,使脑卒中健康教育更具专业性、科学性。
本研究调查中患者及家属的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相关知识欠缺,对突发脑卒中后的快速送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对溶栓和卒中中心的了解有待提高,应加大脑卒中健康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对男性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教育途径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应注重内容专业性及其接受度,依据患者及家属的特征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健康教育。只有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的知识水平提高,才能大大减少卒中的院前延误,赢得抢救时机,降低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
致谢:衷心地感谢山东省立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建设兵团医院的各位主任和老师们对本次调查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康复助手后台管理者宋婷对数据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