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疗法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

2018-11-21 11:34朱琳怡张子凤傅育红马翠芹
上海护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断指危象耳穴

朱琳怡,张子凤,傅育红,马翠芹,莫 兰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断指再植是指失去血液供应的离断指体通过手术重建其血液循环,使指体获得再生[1]。疼痛会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从而影响再植指的存活率,故对术后的急性疼痛应引起重视[2]。因此,优良的镇痛方法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断指再植存活率的关键[3]。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药物进行镇痛,药物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泵注。有调查显示,使用药物镇痛后仍有80%的患者反应镇痛不足[4]。所以,如何选择一种镇痛效果好、安全且不良反应小的镇痛方法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难题。揿针疗法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使用揿针在耳部相关穴位进行埋针、按压,可以刺激耳部穴位,达到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效果,将揿针埋藏于皮内能够增强针刺镇痛的疗效,并有助于防止疼痛加剧[5]。本研究探讨揿针疗法联合镇痛药物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6年1—10月在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行断指再植术后患者25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离断指体诊断标准,且行断指再植术者;②年龄18~60岁;③患者依从性好,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理解能力障碍、智力缺陷、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②怀孕或哺乳期患者;③外耳或针刺穴位周围皮肤有炎症或病变者;④对镇痛药物过敏或不愿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的患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心、肝、肺、肾功能障碍者;⑥有胃溃疡、胃炎、胃肠功能不良者。将2016年1—5月的12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6—10月的1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 99例,女 30例;年龄 18~60岁,平均(40.32±11.40)岁;单个手指离断84例,多个手指离断45例;离断手指缺血时间<6 h的88例,6~12 h的33例,>12 h的8例。观察组男100例,女29例;年龄18~60岁,平均(40.50±10.31)岁;单个手指离断85例,多个手指离断44例;离断手指缺血时间<6 h的91例,6~12 h的31例,>12 h的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断指损伤性质、缺血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局部保暖、断指皮肤观察、健康教育及镇痛护理等。所有患者术后使用PCA镇痛48 h,并采取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遵医嘱予以每日早、晚餐后1 h口服塞来昔布胶囊30 mg,每日午餐后1 h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 mg,持续用药3 d后停药;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师并处理;采用VAS疼痛评分定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当天每2小时评估1次,第2天每日评估3次,连续评估3 d;遵医嘱根据评分情况予以增加用药,如VAS评分>6分时予以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口服,用药后及时复评,如复评VAS评分>7分则予以曲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指导患者采用移情易性法、视觉分散法、触觉分散法、听觉分散法等减轻疼痛。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揿针疗法。术后当天由经过医院统一培训的护士实施揿针操作:①参照《耳穴名称及定位GBT 13734—2008》的定位标准选取皮质下、神门、交感、阿是穴4个穴位;②用75%的乙醇消毒耳部皮肤,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用镊子夹取无菌揿针(苏械注准20162270591,大小为0.22 mm×1.5 mm)的环形针柄部,连同胶布一同取下并刺入穴位;③针刺固定后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按压时用力适中、由轻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个穴位按压2~3 min,按压期间询问患者感受,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④指导患者每隔6小时再自行按压1次,疼痛严重时也可按压;⑤揿针于3 d后取下,换对侧耳廓进行,6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在疼痛标尺上有1条10 cm的横线,从0~10依次划分为10等分,分别表示无痛~剧痛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3分以下属于轻度疼痛,能忍受;4~6分属于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加剧并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属于重度疼痛,患者疼痛强烈,能忍受,但影响睡眠、食欲。每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1、4、6、12、24、36、48、72 h予以疼痛评分,患者根据自我感觉选择疼痛对应的分值。

1.3.2 血管危象发生率 责任护士术后每2小时通过评估以下内容判定有无血管危象的发生。①皮肤颜色:观察前30 min移开烤灯,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断指皮肤色泽,并与健指对比,正常断指皮肤应与健指色泽一致或稍红;②皮肤温度:使用数字皮温计测量断指皮肤温度,测量时做到“三定”,即定部位、定次序、定压力;③组织张力:观察者用手指触摸患者断指指腹,感觉其张力情况,并与健指对比;④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用玻璃探棒轻压断指处皮肤,迅速移去后皮肤颜色在1~2 s内恢复为正常,记录皮肤颜色恢复时间[7]。血管危象的判定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动脉危象的表现为指体苍白、指腹张力低、皮肤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现象变慢、指端侧切口不出血;静脉危象的表现为指体变紫、指腹张力增加、皮肤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现象由迅速至消失、指端侧切口有紫色血液流出。评估时如发生血管危象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3.3 恶心呕吐、眩晕及睡眠情况 术后建立观察表,每天3次观察、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眩晕等情况并记录,如有发生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每日晨床边交班时询问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连续记录7 d睡眠的时间,并计算1周平均每天睡眠时间。

1.3.4 断指存活率 术后7 d由医师根据患者断指恢复情况判定是否存活。

1.3.5 补救药物应用情况 患者加用补救药物后在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并由专人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血管危象发生率、断指存活率、1周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及补救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揿针疗法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疼痛有协同增效作用 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疼痛较明显,通常以术后24 h最为剧烈,一般持续3~4 d。从表1可以看出,术后1 h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为术后1 h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两组患者术后12~24 h时VAS值最高,后随着时间缓慢降低,观察组患者VAS得分除第1小时外其余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耳穴揿针疗法是以耳穴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微针疗法,是将微针埋入耳穴,刺激穴位而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8]。揿针疗法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使其神经兴奋后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激活神经系统调节,并刺激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影响血液循环,最终达到止痛的效果[9]。本研究选取耳部皮质下、神门、交感、阿是穴,这四个穴位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皮质下穴位能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神门穴具有镇痛、安神的作用;交感穴有疏经理气、活血止痛的功能;阿是穴能调节气血,起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诸穴合用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域,达到镇痛、止痉的作用[10]。增加止痛药物的使用必然会增加患者胃肠功能的耐受、用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经济成本。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加用止痛补救药物的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止痛药使用的同时亦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揿针疗法有助于减轻断指再植术后不良反应、降低血管危象发生、提高断指存活率 从表2中看出,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断指存活率及1周平均每天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镇痛药物常伴随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11],耳穴揿针疗法会加速患者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断指皆因外伤致筋骨离断,使经脉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同时瘀血积累阻滞经络,致经络不通[12]。揿针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管痉挛,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与唐龙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疼痛刺激会造成患者入睡困难,二者互相影响,疼痛影响睡眠质量,加重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亦会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14-15]。本研究使用耳穴揿针通过穴位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延长睡眠时间,而充足的睡眠又有利于血管修复和再植指存活。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分±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分±s)

组别 n 1 h 4 h 6 h 12 h 24 h 36 h 48 h 72 h观察组 129 1.47±0.61 2.60±0.58 3.53±0.74 4.48±0.904.35±0.96 3.53±0.64 3.09±0.77 2.45±0.63对照组 129 1.50±0.71 2.72±0.67 3.78±0.87 5.16±0.98 5.06±0.97 4.04±0.78 3.95±0.98 3.07±1.10 t值 0.276 4.104 4.802 7.873 8.569 8.334 8.163 6.372 P值 0.783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3 揿针疗法在临床实施的注意事项 揿针疗法的实施对象应避开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同时皮肤红肿、皮肤化脓性感染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使用的针具、镊子及患者耳穴处均要进行常规消毒;使用过程中需告知患者耳穴揿针实施期间保持耳廓处清洁、干燥,如出现胶布潮湿、揿针脱落等应及时告知护士予以更换;夏季多汗时,需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液浸湿皮肤致发红现象,如有发红应立即予以取针;埋针时疼痛严重者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患者自行按压时需严格要求手卫生,以免发生感染。

4 小结

研究通过揿针疗法减轻了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疼痛,减少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的存活率,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今后,护理人员可以针对揿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疼痛的评价方法、揿针疗法的规范操作等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断指危象耳穴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疼痛控制在吸烟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护理中的应用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多节段断指再植术后护理
微型静脉皮瓣在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