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 驰 杨 宁
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常见的有年级辅导员机制和班主任机制,前者由年级辅导员来管理本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事务,后者由班主任来管理。实践证明,不管是年级辅导员机制还是班主任机制都存在一定弊端。“‘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双导师班级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模式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及专业老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导师制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而产生的,是一种由每位导师指导数名学生,对学生的学业、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程性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这里的导师制考虑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的职能也在不断精细化。高校教师根据个人专长分为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其他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其教育工作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专业课教师侧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则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时间、精力有限也导致传统一对几的导师制管理模式无法付诸实施。
我国高校学生众多,大多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目前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常见的有年级辅导员机制和班主任机制。不管是年级辅导员机制还是班主任机制都存在一定弊端,辅导员管理常常拘泥于事务性工作,缺乏专业指导;班主任管理则侧重于学业监督,却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多,专业基础薄弱,学业压力大,必须加强日常学业指导;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其民族意识强烈,集体融入性较差,思想政治意识不坚定。在此种背景下,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双导师班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通过“专业导师+思政导师联合管理班级模式”的建构,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推进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理念。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及专业老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其成长成才。
一是人员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双导师班级管理模式”涉及两个导师群体,一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的思政队伍,还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党政和共青团干部在内的其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比如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寝室管理、奖助贷发放、文体活动组织、学籍管理等。二是以专业课老师为主的专业导师队伍,还可包括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校外实习导师,其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辅导、专业课指导、课业答疑、实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帮扶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工作内容,分思想政治导师工作内容、专业导师工作内容和评价机制。其中思想政治导师工作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因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个认同”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关注时事政治,经常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专业、年级特点,经常性的开展谈心谈话;定期组织晚点名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及时纠正;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动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日常生活管理——关心学生生活,深入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端正生活态度,学会与人交往,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包括寝室安全管理、请销假审批、奖助学金的评定、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拨、评优表彰、档案管理、毕业派遣等。开展每月查寝制度,每月谈心谈话制度,每学期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家长联系制度等。困难学生帮扶——针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心理亚健康或其他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对象档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例如针对家庭贫困学生,扶贫先扶智,鼓励其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同时,利用好学校奖助学金平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针对心理亚健康学生,将心比心,鼓励其找到个人价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专业导师工作内容有:日常学业指导——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包括日常学习考勤管理;制定班级学习计划、学习兴趣小组等,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针对成绩下降的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帮扶;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功课,制定目标,提高学习效率;随堂听课,定期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每学期与学习成绩不良、有挂科现象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共同制定帮扶计划。就业指导——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对专业发展方向的解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实习、毕业期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实习期间定期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毕业期间积极搜索单位招聘信息,及时发布给班级学生;了解国家、省、州就业政策,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各种资源途径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三是评价机制。完善“双导制”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导师、思政导师选拨、培训、考核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在导师选拔方面,可以实施双向选择,导师有权利选择学生,学生也有权利选择导师,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该激励机制实现导师选择的良性互动。在导师考核方面,坚持班级过程管理与工作业绩考核并重,量化指标,明确管理全过程中各主体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同时,通过导师互评、学生评价、部门评价等几个纬度综合测评,全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既要让导师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也能互相学习,查漏补缺,实现“双导制”班级管理模式的良性循环。
一是导师的选拔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对导师的选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专业老师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术业有专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得真本领。另一方面,导师还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根据其思想行为特点、专业基础等情况,因材施教。
二是导师的职能定位问题。思想政治辅导员与专业老师要各司其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强调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专业老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其建构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发展需要。双方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制度保障问题。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组织架构需要制度来保障实施,因此,要建立专门的“双导制”班级管理模式实施方案、管理细则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人才选拔、组织培训、实施过程、经费保障等方面落地落实,切实发挥“双导制”班级管理模式在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