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新变化
——全国12所高校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8-11-21 10:39刘保中
书摘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任微信大学生

☉刘保中

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价值观念蕴含着独特的内容,他们对自身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的价值判断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趋势。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嬗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求知欲强,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和分析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在生活观念和社会态度上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对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大学生及毕业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以下简称“大学生调查”)。该项调查范围覆盖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12所高校,每年约收集10000个有效调查样本。如无特别指明,本报告使用的数据均来自2016年在校大学生调查。本报告试图从就业观、消费观、网络参与和社会态度四个维度,呈现当代在校大学生在生活观念和社会态度上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就业观

(一)大学生求职普遍求稳,体制内工作和一线城市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体现出“理性”和“务实”特点,就业信心充足,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2016年在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类型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选择国有事业单位的占28.3%,选择国有企业的为23.9%。由此可见,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仍是大学生的首选。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想去党政机关工作的人还不足1/10,并未出现前些年对考公务员趋之若鹜的情形,“公务员热”正在降温。此外,有18.5%的人想去外资企业工作,还有13.5%的人选择了去私营企业。与2013年相比,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是毕业后选择去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增长,从2013年的7.8%上升到2016年的13.5%。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仍然是大学生的首选地域,所占比例最高,为34.5%;其次是二线发达城市,有30.1%的大学生选择了该选项,上述两项选择比例占到了近2/3。此外,还有15.8%的大学生选择了二线中等城市。

虽然一线大城市竞争压力较大、生活成本较高,但这些原因并未造成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逃离北上广”。不过调查数据也表明,选择去二线发达城市工作的比例与选择一线大城市的比例相差不多。如果算上二线中等城市,选择去二线城市工作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一线城市。这说明大学生在求职时不只钟情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急速增加,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对于毕业后找到满意工作的信心程度依然比较高,2016年调查中有近1/4的人充满信心,选择“有一点信心”和“充满信心”的比例加起来接近六成,而回答“有一点没信心”和“几乎没信心”的人加起来占比还不到一成。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总体上对于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持比较乐观的态度(31.5%的人选择了一般)。

(二)大学生创业理想难敌现实,创业意愿不高,创业最大动机来自成功榜样的激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被视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校园里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创业竞赛等不断涌现。但是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依然不高,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虽然有超过七成(72.3%)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去创业,但是表示肯定会创业的只占6.7%,更有约两成(2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肯定不会去创业。

在选择创业的最主要动机上,排名第一的是“成功榜样的激励”(34.0%),其次是“获得更多的财富”(26.0%),来自亲友的影响超过了1/4,只有极少数的人(2.0%)表示是因为不好找工作,无奈之下才选择创业的。

大学生创业最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中有84.2%的人认为创业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缺少“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资源和人脉”。排在第二位的创业障碍是缺少创业资金,占比为12.4%。由于面临这些困难,在创业最佳时间的选择上,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准备和积累。其中,33.7%的人选择在毕业后1~3年内创业,超过两成认为最好在毕业后3年以上,23.1%的人认为创业“准备好随时都可以”。尽管赞成在读书期间创业的占比相对较低,但仍有10.1%的学生选择本科期间和11.8%选择研究生期间创业。创业绝非易事,大学生创业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如具备创业经验、人脉资源、启动资金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消费观

(一)理性消费特征明显,在合理消费的范围内追求消费品位,“AA”制在大学校园较为流行

90后、95后在大众认知中,被普遍认为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一代,在物质消费上通常被贴上了花钱大手大脚、好攀比、爱面子等“负面标签”。但是“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消极评价显然言过其实。虽然90后、95后大学生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消费者。以手机消费为例,在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质量和功能实用(45.4%)、符合年轻人的品位(15.40%)和性价比比较适合我(14.8%)是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三个最主要动机,选择“拿出来用比较有面子”的比例仅为3.2%,由于一时冲动购买手机的大学生占比还不足2%。对手机产品实用价值、性价比的重视凸显了大学生理性消费的特征,而对设计理念的看重则体现出大学生对品位的追求。

再以聚餐消费为例。在聚餐地点的选择上,有81.8%的人同意“去一家环境好点的餐馆以适合大家聊天”,有81.5%的人也同意“去一家有特色的餐馆,玩得开心很重要”,有83.2%的人认同“去一家好吃的餐馆即美食很重要”,有92.6%的人同意“去一家性价比合适的餐馆,大家都不会有经济负担”。大学生对于聚餐地点的选择同样显示出他们对于合理消费和消费品质的追求。在聚餐的付款方式上,无论是80后、90后还是95后大学生,大部分人都愿意选择AA制。而随着年龄的减小,大学生倾向于AA制的比例越多。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即使是与恋人吃饭,仍然有约三成的人会选择AA制,而亲密的好友一起吃饭,也有四成多的人会选择AA制。

(二)传统的住房观念在淡化,越年轻的大学生,越不愿意成为房奴

对于比较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房子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家的象征。调查显示,“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有自己的房子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和“有自己的房子是养育孩子的必要条件”等传统住房观念,无论是80后、90后,还是95后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表示认同,但是相较于80后,90后和95后大学生选择同意和比较同意以上观点的比例逐渐在降低。比如,对“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的观点,80后大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比例高达96.8%,90后和95后则分别降到88.2%和85.4%。

住房观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高房价有关系。高房价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魇”。很多人为了买房而背负沉重的房贷,对于这一行为,六成多的80后大学生选择了支持,但是有一半多的90后大学生、约六成的95后大学生均表示不赞成。调查显示,相比于80后的“房奴”式生活方式,有44.7%的90后大学生和45.9%的95后大学生更愿意把钱花在享受生活上,而80后大学生认同此种生活方式的比例仅30.7%。

网络参与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网络社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了4.5小时。在网络参与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互联网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一)网络社交、获取新闻资讯、休闲娱乐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三个主要内容

通过对大学生各项网络活动频繁程度的统计发现,“通过网络(如微信/QQ/陌陌/人人网等)保持和朋友的联系或认识新的朋友”“浏览新闻,了解社会动态,获得资讯”和“通过网络(如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来进行休闲娱乐”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经常从事上述三项活动的频率分别达到了55.3%、44.9%和40.6%。此外,有三成的大学生把互联网作为经常学习的工具。

(二)微信取代微博,成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

微博和微信是自媒体时代最常用的两类社交工具,尤其是近几年微信成为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调查数据显示,27.8%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微博,从不使用的大约占到1/5,偶尔使用的用户占比最高。

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微博上的活跃度远不及微信。56.2%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会经常使用微信,从不使用微信的不足4%,偶尔使用的比例为21.9%,有时候使用的比例为18.3%。从微博和微信两组使用频率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微博产生时间更早,但是其目前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已远不及微信。微信和微博是两类不同的社交软件,如果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角度去阐释,大部分大学生更愿意使用能体现“强关系”的微信,而主要体现“弱关系”的微博则不再那么受青睐。

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的功能,使微信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扩散的重要公共平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微信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的巨大影响力表示肯定。约七成的大学生认同“微信已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体”的说法,也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微信“有助于推进舆论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同时有一半多的大学生赞同“微信上谣言滋生,大大降低了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的观点。微信朋友圈的“熟人社会”属性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更容易使谣言盛行。不过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微信保持了理性审慎的态度,能够清楚看到微信带来的负面效应。当然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信息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手机上网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造成了“手机依赖”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着程度较高的“手机依赖”。有八成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出门忘带手机感到很不习惯”,有七成多的大学生会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无法接入互联网感到焦虑”,接近八成的大学生“日程安排、学习娱乐都离不开手机”。

社会态度

(一)大学生社会信任水平较高,但低于社会民众的平均信任水平;大学生政治信任程度较高,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

信任是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传统的信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不断降低,很多人认为中国出现了“信任危机”。但是从2014年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看,64.4%的中国人认为社会上多数人可信,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4%)。2015年“中国大学生及毕业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47.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多数人都可以信任”。这一比例要低于中国民众的平均信任水平,但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样2015年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政府机构的信任程度普遍比较高,而且政府机构的层级越高,大学生的信任程度也越高,其中对党组织、中央政府和军队的信任程度最高,分别达到了74.7%、78.6%和79.5%。大学生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最低,明显低于对高层政治组织的信任。

(二)大学生对于社会冲突的感知较为敏锐,社会冲突意识明显

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利益分化加剧,而由利益分化引发的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也在加剧。大学生是如何感知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呢?2015年“中国大学生及毕业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设置了六组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让大学生受访者对这些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判,回答一共包括“没有冲突”、“不太严重”、“不好说”、“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五种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受。总体上看,“穷人与富人之间”、“官员与老百姓之间”和“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冲突是大学生反映较多的社会矛盾,而“不同种族/民族群体之间”、“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和“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冲突在大学生眼中相对没有那么严重。

大学生将贫富差距问题列为最突出的社会矛盾,约有62.7%的大学生认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冲突“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阶段我国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反映。另外,约有56.7%的大学生认为“官员与老百姓之间”的冲突“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这说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对政府官员的评价不高,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亟待提升。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念新特点和新变化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信任微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微信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微信
微信
信任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