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林
近来舆论场涌现出一类“现象级新闻”,一系列“怒斥”表情上了新闻头条,赢得公众尊重。
诈骗分子连85岁老人的低保金都不放过,警察无法摁住心中的怒火,拍案怒斥“这案子破不了,没脸见乡亲父老”。游客蹲高速拍照险被撞,司机下车怒斥:这是想拍这辈子最后一张照片?女子乘车遭小偷团伙偷窃手机,公交司机怒斥夺回!家长带孩子在危险地段下河洗澡,小伙怒怼:你这家长一点儿都不称职。男子酒驾求放过,民警怒斥:给你机会就是要别人的命。
在愤怒变得越来越廉价的时代,这些怒斥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让人感到温暖。有这样有血性的警察,人们会更有安全感;那个游客应该感谢司机的怒斥,让他从作死的边缘上退了回来;那个家长也应该感谢怒斥的小伙子,没有将孩子置于险境。很多丑恶,已经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庸常之恶,人们已经没有了痛感,路见不平一声吼,这些充满血性的怒斥,触动了人们麻木的神经。
这不是一个缺少愤怒的时代,相反,甚至因为愤怒泛滥而使愤怒变得很廉价,键盘上的愤怒表达太容易了,自媒体发泄愤怒情绪毫无门槛,脑残跟凶残咬成一片,五毛与二毛互相争斗,愤怒背后是利益、立场、阴谋、意气、私人恩怨中扭曲而狰狞的面孔,是焦虑、撕裂和狂欢的戾气。不明不白的愤怒,稀里糊涂的谩骂,自以为正义的杠精,屁股决定脑袋的愤怒,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没有是非只有利害的愤怒。
相比之下,这些愤怒多么高贵。君子之怒,正义凛然;low货之怒,果断取关。
这些愤怒,都不是为了个人私事,而是出于公心的愤怒。警察为85岁老人的低保款被诈骗而怒,司机为陌生游客的作死行为而怒,小伙为路人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怒,司机为无名女子被偷而怒,这种公心公怒,捍卫的是公共道德公序良俗。警察见多了骗子和酒驾者,司机见多了小偷和作死的游客,路人见多了不负责任的家长,很多人已经陷入了那种职业性的冷漠,失去了愤怒的能力,失去了去较一下劲、说一下理、捍卫一下公德的冲动,对丑恶已经很麻木,又不是自己的事,懒得去说。
但他们没有,他们愤怒地站出来了!犬儒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这种“为了别人而站出来的”英雄主义的血性,相当难得。
这些愤怒,不是键盘式的鸡贼愤怒,而是站出来付诸行为的具体愤怒。那些躲在安全的地方表现出的激烈愤怒的姿态,口若悬河口吐菊花(不是莲花),无须付出任何成本,总让人觉得怀疑。每当网友对路人冷漠一边倒地谴责时,总有人追问:为什么冷漠的总是路人,义愤填膺的都是网友,到底是路人不上网,还是网友不上路?一边是网上充满愤怒,一边是路边充满犬儒。远离危险且不用付出成本的愤怒,真是无比廉价,捍卫不了正义,只能哄抬戾气。而这些事件中的怒斥,对应着实际行动。警察没有放空炮,而是帮老人追回了钱,严惩了骗子。司机怒斥作死游客,怒斥小偷,会面临游客攻击、小偷围攻的危险。小伙子批评不负责任的家长,可能面临旁人“关你屁事”的回怼尴尬。
在行动中愤怒,冒着风险去表达愤怒,比廉价的愤怒不知可贵多少倍。
这些愤怒,也是一种保持着道德分寸感、不越界的愤怒。有些愤怒,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很容易将愤怒变成一种侵犯他者权利的道德暴力。警察自以为抓小偷抓骗子很正义,就侮辱嫌犯的人格权,游街示众,刑讯逼供,施以私刑,照片不依法打马赛克,滥用道德权力。司机自以为提醒游客很正当,就动手打人。小伙子觉得提醒不负责任的父母很道德,就出手教训。这些,都越界了,很多矛盾,都因为这种越界的正义火气而激化,愤怒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滋生了更大的问题,变成负能量。而这些怒斥中,当事人都很有界限感,既表达了道义愤怒,解决了问题,又没有侵犯他者的权利,没有制造法律与道义的二元对立。
这种愤怒,是有权界意识的愤怒,愤怒并没有让人失去理智和法律界限感,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表演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