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市工商联
通过对超大型居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有利于实现小区雨水的源头减排、综合利用、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这也是落实首都总体规划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今年入汛以来,本市经历了多次中大型强降雨。其中7月16日的降雨为入汛后最强,小时雨强超过100毫米,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最大雨强。此次降雨全过程持续58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03.1毫米,昌平一些地区超出200毫米,回龙观、天通苑等超大型居住区出现严重积水,影响了居民的出行通勤。调研发现,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基础设施薄弱,地区防洪泄洪体系建设不完善,雨污合流情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清河水质;该地区雨污管线的规划、与市政管网的对接存在不足之处;小区部分管网老化,漏损率高。因此,“回天”地区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海绵化改造。
前不久出台的《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抓住城市发展痛点、破解民生工程难题、努力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工程的决心。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利用公园绿地提高雨水收集率,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蓄洪排洪能力”。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70%的降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温度升高以及由排放物引起的大气污染。
通过对超大型居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有利于实现小区雨水的源头减排、综合利用、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这也是落实首都总体规划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是本市超大型居住区的典型代表,我们建议在该地区试行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建设运维模式,共同建设海绵社区试点,使其成为本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为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海绵社区投资建设,打造超大型居住区海绵化改造示范工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民营企业参与海绵化社区建设敞开大门,完善民营企业资质评价标准,遴选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海绵社区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组建具有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经验的民营企业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海绵化改造提供精准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尽快形成模板与示范。建设过程可采取PPP+EPC模式,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吸收民营企业参与管网建设和改造,改造完成后汇总相关数据,为全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典型做法,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城市社区公园对河岸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英国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做法等,为加快打造和谐宜居的超大型居住区提供借鉴。
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海绵社区改造完成后的维护管理,运用智能化手段保证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确保海绵社区建设效果。采用PPP或者BOT方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社区其他相关工程的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在投资补助、财政补贴和管理服务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政策协同,通过后期雨水收集处理获得回报的模式,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缺口补助,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运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完成超大型居住区海绵化改造、打造海绵社区样本的同时,振兴一批本地的海绵城市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先的企业,从而推进本市海绵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在项目运营管理阶段,建议由相关部门和民间资本共同组建监督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能动性,保持与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运行效果。
鼓励掌握海绵建设相关技术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超大型社区立体化绿化工程。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鼓励掌握海绵建设相关技术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超大型社区立体化绿化工程,全面应用雨水滞留系统、雨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先进技术,将渗透到地下的雨水以及社区内道路、屋顶、绿地等的雨水回收再利用,转化为小区内绿化用水、清洁用水、卫浴用水、洗车用水等资源,满足社区内水资源供给和社区内雨水污水防涝管理的双重需求,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创造更舒适的小区景观和居住环境。对社区原有生态空间进行生态环境评估,有的放矢开展生态修复,重点是修复建设好社区绿道和裸露土地,实现“应绿尽绿”。大力发展种植屋面技术,提高屋顶利用效率,“问天要地”,因地制宜推进屋顶、墙面、阳台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形式,推进立体绿化+建设,为海绵社区建设全面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在超大型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领域,民间资本大有可为,理应大有作为。社区养老服务、商业服务、医疗服务、停车管理、文化活动、教育服务、公益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大力引入民营企业参与。今年7月,本市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健全政策机制进一步促进民间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梳理了民间投资落地存在的四方面主要问题,围绕民营企业反映集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27条政策和5个工作机制。建议相关部门以“27+5”政策机制的出台为契机,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切实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养老、医疗、教育和便民商业,支持民营企业建设运营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精准解决民间投资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