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天下”父子梦

2018-11-21 08:03文图
今日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铜器西关父子

文图|沈 玲

西关打铜铸造着历史与传统,记录着民俗和情怀,锻造的是老广州的集体回忆。苏氏父子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相互包容,共同守护着自己的“铜”心“铜”梦。

打铜是个急不来的活计,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千锤百炼方成器

广州西关的老街上,有着充满历史气息的骑楼,更有着人们最熟悉的打铜声,叮叮当当,在铜器皿上打着重叠的锤印,为老街留下金属质感的记忆。

广州西关这条不宽的恩宁路上,有一家不到4平方米琳琅满目的铜器铺,老西关打铜技艺的百年精华沉淀在这一件件铜器上,显得格外古朴温馨。

手工打铜历史悠久。这些纯靠手艺打出的各式各样的西关铜器,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傲人作品。西关在广州城的西面,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南海县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商贸中心。打铜技艺自春秋发展而来,明清时代十三行的兴旺将西关铜艺推至鼎盛,最盛时,广州城里打铜匠超过两千人。

真正的打铜是指坚持纯手工打造传统铜器。这些铜器以铜板铜块为原料,通过纯手工方式,经数十万次锻打而成。西关铜艺完全不加焊接的整体锻打技术独步全国。

当年在西关,使用铜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在过去,铜器是有钱人家常见的器皿,铜器越多越能彰显家族的富庶。在婚庆嫁娶中,人们也会用铜盆、铜痰盂作为嫁妆,取“同偕到老”之意。

随着时代变迁,西关铜艺经历了历史沧桑,由盛转衰。1958年,中国将铜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许多打铜师傅的转行也使得打铜工艺几乎失传。当时最后一个封锤的是天成路上一位90岁的老艺人,自此,铜器业式微。普通人家用的铜器也早已被机械制造的不锈钢、铁制品所取代,铜制品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

1、“天程铜艺”成为恩宁路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望

2、苏广伟的儿子苏英敏,人称“苏仔”

父亲执着坚守

1998年,中国重新对民间开放铜资源。人称“苏哥”的苏广伟是恩宁路上土生土长的西关人,彼时,他刚刚从冶金厂下岗。为了不荒废一身打铜手艺,苏广伟在骑楼下4平方米的老屋开起了打铜店,店名取其老父亲的名字,命名为“天程铜艺”。他制作的铜器皿和西关民俗紧密结合,铜制痰罐、月饼铜镬、西关传统婚礼必备的铜盆等深受百姓的喜爱。铜材质耐用,保温时间长,一个铜制的汤匙,可能一代传一代,往往传承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宝贵。

那时候,整条恩宁路只有苏广伟一个打铜人。一块铜片,一把锤子,通过千锤百打和煅烧,诞生出茶壶、碗、汤匙、筷子等各种生活用品。铜器上无数凹凸的锤印,每一个都见证着他的功夫和用心。后来,市场上出现很多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不锈钢电热水壶、塑料盆……小店连年亏损,苏广伟的生意几乎无人问津。苏广伟的资金来源只有每月578元的下岗工资,扣除550元房租,所剩无几,但他却仍然执着地坚守着。在这小小的铜器铺里,承载的是对传统铜艺的坚守,传递的是对邻里街坊的温情,向往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儿子传承创新

2007年9月,苏广伟的儿子“苏仔”苏英敏接班。1978年改革开放时出生的苏仔,不愿意埋头打铜走父亲的老路,爱好赛车的他决定弯道赛车。“一个月只卖出一把铜壶”,这样的日子自然不是苏英敏想要的。他明白,打铜只做街坊生意、惨淡经营锅碗瓢盆的老工艺是不行的,要在恩宁路做铜文化品牌,带动整个打铜行业复兴,自己虽不会打铜,但可以从策划和销售下手。

都说“师徒如父子”,而“天程铜艺”的父子师徒却大相径庭。父亲苏广伟一把飘逸的关公胡,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采,儿子苏英敏喜欢赛车追求时尚,他把儿女的生辰八字纹在左右两臂,这些在父亲眼里有点“离经叛道”。由于两代人的思想差异,苏英敏的种种经营观念都少不了与父亲起争执。起初,苏英敏想到要做网站,打开全国市场,但需要投入7万元,苏广伟自然不同意。2010年,苏英敏要打造高端“手打铜壶”,苏广伟更是诧异—如果东西用两年不坏不换,生意怎么延续?2000多元一个手打铜壶,谁买?但没想到,苏英敏做的1000个铜壶,一下就卖出了九成以上。随后,不拘一格的苏英敏找来打铜器的老师傅,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打造出铜鸟笼、铜象棋等奢侈铜器工艺品,把自家的铜器送进了奢侈品展。

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苏广伟的铜器铺显得古朴而温馨

“一铜天下”,传承非遗已是苏哥不变的梦想

西关铜艺重归大众视野

文化传承不只是坚守。在苏英敏看来,打铜这门技艺只是坚守还不够,更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转变思路、摸索创新之道。他面向全国,把客户群定位高端人群、提高铜艺的手工价值,使产品成为具有收藏与传承价值的艺术品。为此,苏英敏到云南研究“乌铜走银”工艺,去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研修班,并专程前往日本等国家学习“一体成型”锻造技术……不断提升“西关打铜”的制作技艺。

苏英敏说:“铜器铺是我从老爸手上‘抢’来的,走到今天我已经没有资格放弃了,必须坚持。”

如果说父亲是“西关铜器复兴者”,那么儿子可谓是“新锐铜器掌柜人”。苏英敏四处拜师,向技艺高深的师傅学习,打破传统创造出新,采用现代工艺,设计制作出让70后、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觉得新颖的产品,通过网络,拓宽了产品的销路。

诸多奇特的创意使得“天程铜艺”一下子火了起来。从一个4平方米的破旧打铜店,到现在可展示琳琅满目数百种产品的“天程铜艺”;从一人打铜,到现在培养起近50多人的专业打铜队伍,苏英敏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天程铜艺”倾注了父子共同的心血。如今,苏广伟理解了儿子的做法,每当儿子开发一件新工艺,苏广伟总是格外关注。

铜器市场开始恢复,打铜的人群也开始年轻化。生意红火的同时,苏英敏不断寻找散落在广州各处的铜艺师傅,年轻的60多岁,年长的已80多岁高龄。他希望父亲能真正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于是花钱把这些师傅请回来,把想法告诉师傅,让师傅去制作。经过苏仔的努力,西关打铜逐渐打进市场,让人们对这门老手艺刮目相看。

如今,“天程铜艺”发展了5家铜艺店。在越秀区非遗项目的支持下,得以在繁华的中山四路上免租金设点营业。

这些年来,苏英敏不仅传承了“西关打铜”这门传统手艺,更通过颠覆式创新、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沉寂多年的西关传统手艺重回大众视线,走向广阔的市场。

“天程铜艺”招牌响了,新产品不断推出,陆续参与广州各大展销会。2011年,苏广伟父子受邀上《鲁豫有约》等节目,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

如今,苏广伟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打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打铜人,到尽人皆知的“苏哥”,在他看来,这是对他坚持打铜的肯定。西关打铜铸造着历史与传统,记录着民俗和情怀,锻造的是老广州的集体回忆。苏氏父子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相互包容,共同守护着自己的“铜”心“铜”梦。

猜你喜欢
铜器西关父子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西关艺术课程架构刍议
刘朝中
山东日照地区出土汉代铜器鉴赏
素描西关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