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敏 陈旺 王朝
一艘货轮驶向位于厦门湖里区的东渡港区(姜克红/摄)
1981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改革开放40年的光阴流转,乘着新时代发展的东风,从文创园到自贸区、创新园,厦门湖里正在开启特区发祥地的新征程。
秋日的下午,暖阳照在湖里区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在园区二楼的壹壹生活美学馆内,设计简洁的咖啡厅里,年轻人三两一桌。另一侧,则是陈列有书画、雕塑等艺术品的展馆。
这个由老厂房变身而成的生活美学艺术空间,由方式设计机构创始人方国溪一手打造。
20年前,方国溪在湖里找到一份设计师工作。“这里工厂非常多,一到下班时间,满街人头攒动,充满活力。”方国溪回忆,当时的湖里就是一片创业热土。
2006年,在“腾巢换凤”政策驱动下,湖里工业区转型升级,老工业厂房迎来文化创意的新生。2012年,方国溪带领团队以文创者的身份进驻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并深入参与园区的改造提升。
“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湖里老工业区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特区的记忆,是特区的品牌、历史和积淀。”方国溪说,在这里搞文创产业,就是秉承历史,谱写新篇章。
2016年,湖里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工业核心区内,打造创意产业园“特区·1980”,湖里老工业区正实现新转型。
在这片1.3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聚集了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联发文创口岸、海西工业设计中心、两岸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2017年,已经改造完成的五大文化创意园区引进文创企业近300家,实现营收26.9亿元。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在厦门湖里挂牌成立。自成立以来,厦门片区就担负起向海而兴的改革任务: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开放水平,让自贸区成为改革创新的推进器、对外开放的新支点。
用手机登录App,报关员凭借一个账号。就能办理国际贸易所涉及的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36个部门的业务。这是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带来的便利。这个自贸区设立时上线的口岸管理共享平台。让片区内口岸核心业务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
在这个平台上。出口货物的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通关申报时间由4个小时减至10分钟内;船舶滞港时间由36小时缩短为最快2.5小时,每艘船省掉了257页的申报单证。厦门自贸试验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少华告诉记者:“目前‘单一窗口日单证处理量约25.7万票,直接服务企业6500多家。”
“单一窗口”是在厦门片区落地的上百项创新举措之一。挂牌三年多来,厦门片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推出343项政策措施,其中,全国首创52项,复制推广全市256项。
各项创新政策的不断落地实施,使厦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经第三方评估,2017年厦门营商环境从自贸片区挂牌前的61位提升至38位。
在湖里创新园的亿联网络企业大楼里,汇聚了一个个来自全球各地的SIP话机订单。亿联网络这一位于湖里区的上市企业,去年SIP桌面話机总出货量超过290万台,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SIP话机供应商。
另一家落户创新园、专注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服务的高新企业——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在交通出行领域获得了国内航空、铁路标杆客户的广泛认可。
“为什么选择湖里区?因为这里充满创新和活力,是能够汲取有利养分的热土,有无限的成长空间。”科技谷总裁陈思恩说。
湖里创新园在十多年间,已经发展到拥有完整创新产业链、全面社区功能、政府一流服务的创新社区。这里聚集着几千家创新企业,汇聚了一大批年轻人才。2017年,湖里创新园入驻企业6576家,主营收入483亿元。
湖里创新园是湖里区高新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乘新时代发展的东风,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湖里区集聚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故事生动上演。
目前,湖里区内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火炬高新区、两岸金融中心等重大片区、重大园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17年,湖里区GDP达到954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4.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