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教师的“教”

2018-11-20 11:00蒋晓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体文本课文

蒋晓梅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不见起色,这大概是语文老师们经常抱怨头疼的事。面对问题,我们不妨反躬自省,试问下自己:我的语文课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吗?能让学生感觉到有所得,有所悟吗?

语文教学怎样教才有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和学习经验,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就“语文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供读者探讨:

一、依据文本特征教

语文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体,几乎是一个程式: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字词正音、整体感知、文本研习、主题概括、写作特色分析等。不注意根据文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路径。教者流水线式的教学,实属思维僵化,老师教的无味,学生听得无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册书均体现了文體的多样性。面对不同文体,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要区别对待,依据课文的文体特征去教。学生只有先把握了文体特点,才能根据文体的要素去理解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技巧。如写景抒情散文,可以扣住“景”和“情”。在《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景。我就从“曝背谈天”“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旱冬散步”四个图景入手,在赏析美景中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悠闲、洒脱的心境。脱离文体的分析,学生的学可能只浮于表层,难得其法,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有选择地教

赏析文本有多个角度,可以是语言、主旨、手法、结构等,一篇课文如果语文老师面面俱到去讲,一是课时不允许,其次是没了重点,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一篇课文可以依据文体和语文教学的系统性选择一两个重点,让学生得之明确,得之深刻,长期以往形成合力,从而切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有选择地教不仅指教什么,还应包括教法的思考。我在教散文《寒风吹彻》一课时,从题目“寒风吹彻”入手,设计了两个问题“寒冷究竟有哪些含义?”“彻,又是如何表现的?”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情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又为后面的主旨探究作了铺垫,步步深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教无定法,但绝不是盲目随意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教学设计,学生感兴趣了,有收获了,就是有效的,成功的。

三、立足语文的生活化教

省泰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旭午老师提出“语文生活化”的观念。受其启发,我在教授课文《品质》的时,设计从大处着眼,立足于语文的生活性。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到现代生活中的现象,让时代相隔遥远的格拉斯的品质不会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膜拜。又如在执教《五人墓碑记》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高举“义”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作者褒扬的“义”。有学生联想生活中发生的“义”或“不义的行为,谈自己的认识;有学生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谈感想;还有学生联系名人名言如孟子、谭嗣同等人有关“义”的名句。无论是联系现实生活还是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从不同方面肯定了五人为“义”而死的重要价值,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这无疑对学生也是一场精神洗礼。语文教学构思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用生活印证语文。语文老师不能做一个搬运工,照本宣科,要注重文本的解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多联系生活。

四、用精炼的语言教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一次,我在讲病句辨析之表意不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微信上看到的一个对话。

学生:“老师,你教的都是没用的东西。”

老师:“我不允许你这样说自己。”

我在读这段对话时,有声有色地表现出了学生的抱怨和老师的嗔怪。学生们立马笑起来,一个简短的对话一下子把学生从课前的休息状态吸引到课堂状态,引导到课堂内容上。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孔乙己》时,用一连串的精彩发问导入,匠心独具,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炼的导入语,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这展现了语言的魅力,老师的素养。

除了导入语,在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过渡语,以及课堂的小结上都需要我们锤炼课堂语言,以期起到启迪心智,激活思维的功效。

美丽的风景,会在不断追求的道路上!身为一名教师,理应坚守住“教”,在教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创造教学的美妙和精彩。语文课要尽可能展示语文学科魅力,尽可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口岸中学。

猜你喜欢
文体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另类文体巧谋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