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的故事(3)

2018-11-20 01:29杨元魁
中国科技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育调节婴儿

杨元魁,博士,就职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儿童情感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评测与培养。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儿小事而大发脾气、无理取闹,由此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实际上,这得看孩子究竟多大了。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水平对个体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对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和就业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文将从发展的角度,介绍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养育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和学生的情绪调节发展水平。

早期的情绪调节在3个月大左右开始出现,这时的情绪调节主要受生理机制的控制。3个月大的婴儿主要通过自我安慰(如吸吮手指、奶头)、简单的肢體运动(如小手离开让他/她不舒服的物体)、不舒服时(如饿了、尿了)发出信号(一般就是哭)等简单的生理机制进行情绪调节,这种情绪调节的方式已经开始逐渐独立于养育者的抚养行为,不过仍然是一种原始的调节过程。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毫无疑问,哭泣就是婴儿最为重要的情绪表达方式之一。对于婴儿来说,肚子饿了会哭,尿了会哭,妈妈离开了也会哭。养育者对婴儿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帮助婴儿进行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虽然3个月大以后的婴儿开始逐渐学会了简单的主动情绪调节方式,但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替代拥抱、抚摸等积极响应的亲子互动。

到了6个月大左右,婴儿已经可以采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当看到害怕的东西时(即受到消极刺激时),婴儿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积极刺激(如玩具、宠物或父母)上去。此时婴儿的哭泣也可以刺激养育者发现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如喂奶、摇晃玩具、转移注意等方式,减轻婴儿的不适感。

到了1岁左右,婴儿对自己的情绪调节会变得更加主动和具有目的性。一方面,随着运动能力的发展,1岁末的婴儿可以通过爬行或行走的方式趋近自己喜欢的积极刺激,逃避自己不喜欢的消极刺激。另一方面,1岁末的婴儿已经能够认识到养育者会出现支持自己调节情绪状态的行为,这时他们发出的信号(如叫喊与哭泣)开始带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更明确的社会性。这意味着婴儿开始由消极的、依赖于养育者的被动情绪调节发展为主动的情绪调节。

到了2岁时,学步儿的情绪调节方式完全由消极转向积极,并且开始学会使用具体策略调节不同的情绪状态。随着运动的协调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发展得越来越好,学步儿逐渐掌握了更为强大的技能以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并且开始要求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情。这个时候学步儿的哭泣往往目的性很强,甚至有可能是假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哭泣的时候是否有眼泪。如果有眼泪,可能就是真的饿了、困了、累了、疼了;如果没有眼泪,很有可能是要养育者陪他/她,或者不愿意吃给他/她的东西等。

2~3岁的幼儿通常采用游戏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如过家家。他们会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打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往往伴有大量的自我中心言语。各位父母不要紧张,这种“自己跟自己说话”不仅是儿童早期进行情绪调节的重要方式,也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此外,2~3岁的幼儿开始学会采用分享的方式获取外部的认可,从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将自己的玩偶或玩具车与同伴一起分享,受到了父母或他人的表扬,这就替代了自己的玩偶或玩具车被同伴占有的消极情绪体验。但是,此时幼儿的分享行为还处于十分低级的水平,因此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3~4岁大的幼儿开始学会采用分散、回避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喜欢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时,自己虽然很不愿意,但是在成人的说教之下可能就直接回避了这件事情,转而选择另外一个玩具。

到了4~5岁时,幼儿已经可以不需要成人的说教,直接选择另外一个玩具,以此回避自己的不愉快体验,这就发展出了独立的情绪调节能力。在自己需要忍耐坚持、抵御诱惑、感到失望时,大多数4~5岁的幼儿可以采用注意转移(如在延迟满足任务中不去看糖果、到处走动等)的方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到了5~6岁时,幼儿就开始倾向于通过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情绪和担负更多的社交责任(如帮助其他小朋友穿鞋、穿衣、搭积木等)等建设性方式应对各种场景,这个时候的分享行为会迅速发展。虽然这个阶段的幼儿大多具备了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但仍需要养育者的指导,才能逐步学会情绪调节的策略。

从脑科学角度看,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成熟依赖于前额叶与边缘系统之间联系的成熟。对于儿童早期而言,3岁之前的幼儿大发脾气是由于前额叶的发育水平还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点与青春期阶段非常类似。从脑发育的年龄特征看,3~4岁之间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的发育水平均有质的变化,因此父母们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三四岁之前和之后判若两人,这种现象也在实验室儿童行为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3~6岁之间,前额叶的发育速度非常之快,因此,3~6岁也是培养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期。

很多父母和长辈认为不能惯着孩子,不能一哭马上就哄,要晾一会儿,但实际上这对于1岁之前的婴儿来说是错误的做法。1岁之前婴儿的哭泣可以说是“真情实意”的,对婴儿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积极响应是其发展出主动情绪调节的重要基础。有关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跟踪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能否作出及时的积极反应,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依赖于外部线索和支持帮助调节情绪,养育者提供越快越直接的支持,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也就越快。

在亲子互动中,如果父母面无表情,孩子的积极情绪反应就少,消极冷漠的情绪反应就多,并且更多地采用自我安慰或转移视线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敏感,并且经常与孩子讨论交流情绪体验,分析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分析所处情境,帮助孩子更为积极地看待事情,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学会采用替代性活动以转移注意,这就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我情绪的理解和注意,以及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响应,进而帮助孩子发展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在压力情境下,表现出情绪过激反应的可能性也更少。

此外,不要过于严格控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情绪的表达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父母习惯于让孩子以一种隐忍的方式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会导致孩子隐藏消极情绪,特别是受到虐待的孩子往往长期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可收拾,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另一些父母会鼓励孩子采用直接的解决问题或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策略,这有助于孩子提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对于儿童早期而言,模仿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情绪调节榜样。大家都知道父母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就跟天塌下来一样。当父母因为生活或工作中不顺心的事情而大发雷霆、大动干戈甚至大打出手时,孩子既在害怕,又在模仿、学习这种解决问题的情绪调节方式。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你现在怎么对待自己的另一半,你的孩子将来就很可能怎么对待他/她的另一半,事实上这绝不是开玩笑。

猜你喜欢
养育调节婴儿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婴儿为何会发笑?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婴儿喂养硬指标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