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在发展学生特长爱好的基础上,注重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其活动育人的独特价值。
学生社团是指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一种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一、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活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其他德育途径,学生社团活动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是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育人价值和功能。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正确的认识、坚定的意志和完善的性格。
借助于社团活动,学生相互切磋技艺、学习借鉴,既促进了社团成员特长的共同提高,又促进了大家的相互交流,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学生社团活动还能帮助社团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学会正确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形成健康人格。
(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各自有所侧重。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侧重于通过各类体育活动,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学生社团侧重于借助文艺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积淀学生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科普类学生社团侧重于依托各种科学普及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环保类学生社团侧重于开展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侧重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资源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通盘考虑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育人功效,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育人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优势互补,就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和合作共处能力
自治能力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合作共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共处,是学生社团活动的又一个重要育人价值。
根据杜威的观点,自治能力必须“从经验中学习”[1],也就是说,自治能力要在活动和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在具体活动中获得自治的经验。就组织发展取向来看,学生社团组织是一种将组织目标指向组织内部成员自身发展的“自组织”,它不同于将组织目标指向组织外部的“他组织”。[2]学生社团的组织目标在于通过自主地开展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组织成员的自身成长。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这样,学生便通过社团活动、社团管理锻炼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自治能力。
合作共处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尤其是在互相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社团平等自愿的民主氛围中,通过共同活动的开展,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有的学生社团还打破了年级、班级甚至学校的界限,便于学生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既可以学习与具有共同特长兴趣的人合作共处,也可以学习与不同年级的人合作共处、与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合作共处、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合作共处。学会合作共处可以使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育人价值的策略
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育人价值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社团在活动育人中的独特价值,合理定位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对中小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活动育人阵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在认识层面将学生社团活动放到活动育人重要阵地的应有位置之上,克服轻视、忽视学生社团活动的现象。
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准确定位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才能克服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价值引领不力、教育功能单一等问题。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促进学生特长爱好的发展。相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在发展学生特长爱好的基础上,注重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其活动育人的独特价值。
(二)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育人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健全學生社团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生社团活动育人功效的提升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团委应主动作为,积极履行本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应明确学生社团的成立、年审、注销、组织建设、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和工作保障等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健全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既为学生社团管理指明了方向,又为学生社团考核评价提供了依据。
除学校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外,学校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只有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共同关心的学生社团管理格局,学生社团活动育人的功效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精心组织
《指南》要求,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
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社團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考虑社团的性质与学校的实际。学生社团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吸引力强,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从而更好地因地制宜,使得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其次,要考虑学生社团活动育人与其他育人途径的衔接。比如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活动与课程的衔接,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效。最后,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分类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吸收与学生社团类型相应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建立一支由团委工作人员、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分类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发挥社团活动育人功效的当务之急。
(四)提供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供活动经费、场地、时间等必要的社团活动条件,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基础保障。目前部分中小学校存在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场地相对缺乏、活动时间受到挤压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社团活动就难以正常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所具有的综合育人价值也难以实现。
解决当前一些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所面临的经费、场地、时间等问题,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学校各类活动的经费、场地、时间等要素,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预留足够的经费和充足的时空。另一方面,要注意开源节流,尽量改善学生社团活动条件,保障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社团活动真正达到《指南》所提出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教育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价值和功效。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4.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1.
【徐瑞,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