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和鉴别肺结核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肺结核患者5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诊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病灶诊断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肺结核有较高的鉴别和诊断率。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肺结核
现阶段,我国肺结核患者比较多,其主要因为结核杆菌致使肺部出现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疾病,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对其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常规X线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结核上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的肺结核患者56例,对其采用常规X线和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肺结核患者52例,依照不同诊断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女12例,男14例;年龄21~65岁,平均(43.22±4.33)岁;病程1~6个月,平均(4.32±1.36)个月。观察组26例,女13例,男13例;年龄22~ 66岁,平均(43.20±4.85)岁;病程1~6个月,平均(4.32±1.36)个月。经手术病理表明,共84个肺结核病灶,其中,10个双肺上叶前段病灶,15个双肺下叶背段,22个双肺上叶尖后段病灶,21个隐藏部位病灶,16个双肺下叶基底段。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研究协议书;③本次研究同医学伦理学内的规定相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只有有关的医护人员知晓患者的隐私信息。
排除标准:①患有肺不张、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患者;②伴有血液系统病症等患者;③语言、意识障碍患者;④依从性较差患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⑥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官疾病。
方法:①对照组采取常规X线诊断,对其正侧位扫描,检查结果由本院影像科专业医师共同诊断确定。②观察组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采用本院规定的螺旋CT诊断仪器,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将双臂向上举,并对其进行一次性屏气,完成后由肺尖到肺底部连续性螺旋CT扫描。设置扫描参数,以4s为扫描时间、120 kV为管电压、200 mA为管电流,以5 mm为层厚、10 mm为层间距。同样将检查结果由本院影像科专业医师共同诊断确定。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肺结核病灶检测率,记录例数和比例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双肺上叶前段病灶、双肺下叶背段、双肺上叶尖后段病灶、隐藏部位病灶、双肺下叶基底段等部位病灶诊断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感染性较强的肺部病症,其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歧杆菌在带菌人体中发生炎性反应、感冒等,导致免疫能力降低进而发病。其主要以咳嗽、盗汗、低烧和消瘦等临床症状呈现,有些患者会出现咳痰症状,随着病情加剧,患者会呈现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依照肺结核的类型分为结核性胸膜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和原发型肺结核等[2]。近年来,我国肺结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临床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肺结核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结核疾病的发现率,体现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肺结核的重要价值。随着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凭借较高的分辨率、较低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在诊断肺结核上广泛应用,降低了病情加重概率,保证其拥有最佳的治療时机,取得了显著的诊断成效[3]。经过此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双肺上叶前段病灶、双肺下叶背段、双肺上叶尖后段病灶、隐藏部位病灶、双肺下叶基底段等部位病灶诊断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结核上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诊断,其应用前景良好。
总之,对肺结核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方式,其具有较高的鉴别和诊断率,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晓雪,许崇永.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2):321-323.
[2]陈苏云.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9):95-96.
[3]梁海川.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