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李金红
灯光璀璨、飞瀑流湍、假山叠瀑……这是笔者近期在一些高速公路出入口看到的人造“景观”。据了解,一些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市重要街道路口等所谓的窗口、门面地区,正成为部分地方不遗余力打造“形象工程”的新的高发地。
山区深处,绿意葱葱,本就风景宜人,一些地方却在高速路出入口处道路两边刻意“栽树造绿”;有的地方还对“出入口景观”采取扩面、拉长;有的则提出要“见缝插景”,甚至声称“不放弃出入口附近的任何盲区”。为了此类“面子工程”,这些地方“奇招”不断、耗费巨资、攀比成风,引起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担忧。
近年来,这类以“景观提升”、“增绿美化”、“城市门户形象改造”等名义进行的工程项目,在多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区将城市“出入口景观”作为重要的政绩工程,为此不惜“耗巨资、出奇招、造名词”。
灯光璀璨,飞瀑流湍,十余米高的假山叠瀑景观,突兀地出现在高速路出口旁。在西部一个城市的高速出入口附近,笔者看到,道路旁建起了十余米高的假山叠瀑群,占地近30亩,人造水系长100余米。相关的中标公告和当地政府网站显示,这一工程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59亿元。当地主要领导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让千年古城焕发新光彩”。
在出入口地带打造景观工程的现象,并不鲜见。
笔者近日在沪陕高速途经的西部省份一个高速出口看到,不足1公里长的道路旁,工人们正在堆土起坡、植树造绿,百余块“景观石”依次摆放,或疏或密,大的重达十余吨,小的也有近千公斤重。
当地群众反映:这里是秦岭腹地,本就山绿景美,增加这些“山中造山、绿中造绿”的工程,既多余,又浪费。
中部某市2017年起投资逾1亿元,实施城区附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提升项目,对3个出入口两侧人行道以外各30米范围进行景观绿化、景观照明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根据不同颜色,栽种不同植物。按照工程规划,北出入口设计定位为“紫气东来”,基调色为紫色;南出入口设计定位为“金玉满堂”,基调色为黄色;另一出入口设计定位为“鸿运当头”,基调色为红色。
部分城市的“出入口景观”改造纯属“面子工程”,受到群众诟病。笔者在西部一地采访时看到,为遮挡农民“漏雨房”,当地政府沿着道路口修起了“景观墙”。“景观墙”的外立面为灰色,部分墙基采用鹅卵石铺衬,墙体间断采用镂空结构,用灰瓦在其间拼成有规则的图形。“景观墙”背后,是几户村民破旧的房屋和院落。
为了建好“出入口景观”,地方“奇招”不断,有的造绿、摆石,有的种花、立雕塑,还有地方上马了电子项目。笔者实地探访发现,西部某县在正对着高速路口的位置,并排放置三个巨大的LED屏幕,分外醒目。高速公路进出口车来车往,都要从大屏幕旁经过。
“大屏幕放在这里有什么用?纯粹是浪费钱的形象工程。开车进出高速路时肯定不能看,万一有司机盯着看,还容易引发事故。”多位受访司机不满地说。
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热衷打造“出入口景观”,还出现了省内城市之间相互攀比、乡镇和村庄开始仿效的苗头,有些地方还把“出入口景观”人为拉长,建成“景观大道”、“迎宾大道”。一些地方还对道路两侧进行“拓宽增绿”。
东部某地在高速出口附近的景观提升工程中,将“出入口景观”拉长至12.5公里,耗资约1.4亿元在沿线实施立面整治、夜景亮化等工程。而位于南方省份的一处高速路出入口,不仅对出口延伸至城市景观道南北两侧15米的绿化带进行了景观提升改造,还对周边的生态公园进行了水景等绿化提升建设。
在部分地区,“出入口景观”工程开始向乡镇、村庄蔓延。今年上半年,西部某县计划用财政拨款实施贫困村连接线景观提升工程,目前已完成招标工作,概算投资超过3600万元。
北方某乡镇曾以266万元向社会公开招标,对高速出口进行绿化景观提升。东部地区一村民委员会也曾以145万元向社会公开招标,对村头、村尾次路口景观进行绿化改造。
一些地区在打造“出入口景观”过程中,出现“挖行道树、栽景观树”“铲水平草坪、造丘状草坪”“刨落叶树、换常青树”等倾向。在京港澳高速中部省份的一个出口处附近,笔者看到,道路两侧堆起了破浪形状、大小不一的微地形土丘,上面铺满草皮,间隔种上榉樹、银杏树等“景观树”。当地群众反映,为了“拓宽增绿”,此前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被挖出移植,令人惋惜。
在中部省份一高速公路入口,笔者看到,一块大约4米长、2米高的巨石矗立,石上雕刻着“XXX欢迎您”6个大字,巨石两旁栽有罗汉松、油松等景观松树。通往市区方向的大道一侧,笔者沿途清点,3公里多的道路旁竟然人工堆起了110多个绿化微地形小土丘。
在一些地方对“出入口景观”采取扩面、拉长,不断提升所谓形象和效果的同时,有的城市甚至提出“见缝插景”,声称“不放弃出入口附近的任何盲区”。
笔者近日在东部某地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看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一直延伸到市区,大约12公里,两侧绿化带宽度均有10米左右,间隔建有假山、亭子和小型广场。笔者查询信息发现,相关工程启动于2017年4月,当地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都进行了“景观改造工程”。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在南方某个地级市,机场高速出入口附近闲置的地块和中间交通岛也披上了“绿衣”。中部某市2015年提出对该市两条高速通道进行绿化,项目规划绿化里程21公里,对两条高速公路两侧沿线30米以内除水域、农田、耕地和公路以外所有适宜的荒山荒地全部进行绿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出入口景观”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还热衷于重复搞建设,有时仅相隔很短时间,同一路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
笔者查询公开招投标信息,并交叉比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发现,东部沿海一乡镇在2013年就招标建设了该镇入城口景观提升工程;三年后,该镇在入城口道路两侧又进行了景观提升工程。而位于北方某直辖市的出口景观提升工程的具体项目中,列入了“现有假山拆卸及重新安放”,以及“假山前后绿化种植及现有苗木移植等施工图纸范围内的全部工程”等。
南方某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为了展示良好形象,投入5800多万元对7个镇8个高速公路出口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外立面改造、标志性景观等升级改造工作。而据笔者了解,此前的2013年4月,当地就曾投入资金78万元,种植各类花木4万多株,对部分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进行过“披花戴绿”的工程建设。
“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劳民伤财。”多位受访干部群众说。
为了提高城市进入口“颜值”,一些城市甚至大量占用耕地、拆迁沿线百姓房屋进行景观提升,引起群众不满。笔者驱车在中部某省份的公路探访时发现,一些区域,沿线两边进行了绿化提升。有村民告诉笔者,地方政府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时,占用了部分村民的耕地,“在庄稼地里栽树造绿,我们舍不得啊。”而在不远处矗立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上清楚写着:“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
有的景观改造工程,拆迁了沿路群众的房屋。中部一县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启动了某项生态绿化工程,某路两侧绿化带各100米宽,长8.5公里。当地农民反映,景观绿化占用的2000多亩地,很大一部分原本是农田。
东北某省会城市在2014年对机场高速空港迎宾景观大道北侧进行绿化提升时,相关招标及中标公告显示,工程对道路两侧沿线大量房屋进行拆除,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笔者发现,诸多地方耗巨資大干快上“出入口景观”工程项目,资金来源多为地方财政拨款,或以自筹和采用PPP模式。业内人士和基层干群认为,一些地方盲目超前造绿,给地方政府带来债务风险。
以西部某县级市为例,全市城乡人口不足42万人,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30.1亿元,而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的招投标信息显示,耗资超过1.59亿元。中部一县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6.8亿元,而与上市公司通过PPP项目实施的“绿化工程”,概算投资高达2.4亿元。
南部一省高速公路环境整治及绿化景观提升项目,以PPP模式融资约2.5亿元。就在此前,当地政协提交的一份提案称,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多年来当地只能通过举债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当地出台的相关文件显示,要严控PPP项目形成的政府隐性债务。
耗巨资大干快上造“出入口景观”,引起多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担忧。西部某县的一位县委书记说,当前我国仍有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实际,盲目超前建“出入口景观”面子工程,甚至不惜举债毁田。“钱要用到刀刃上,路是用来走的,不是看的。这样的形象工程该管管了。”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