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丽,王小路,葛仁英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血小板破坏性增加、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及血小板生成异常,发病率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1]。现代西医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发展与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临床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等为主,但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不明显[2-3]。祖国医学根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皮肤黏膜出血或者外伤后出血不止等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为“血证”范畴,并对其病机、治则进行了详细阐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热淫所胜……唾血、血泄……”认为机体外感六邪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要原因。而《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中有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寒则血凝……”则认为机体气虚、气滞均可引起气不摄血,而外溢皮肤,患者表现为出血不止[4]。有医家认为,脾脏包裹血液,其功能正常,则机体血循常规而运行于经脉之中;而脾脏功能失司,则可出现四肢解堕、喘咳血泄,故临床治疗以温脾补虚、益气摄血为主[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为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作用;健脾益气摄血方则可发挥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及养血止血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健脾益气摄血方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2例,均符合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断标准[6]:①主症为患者慢性出血,可表现为反复皮下瘀点或者瘀斑,色泽较淡,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常感疲乏无力,神疲懒言;②次症为患者胃纳减少或者食欲不振,或者食后腹胀;③舌体肥大,舌淡,可见齿印,脉象细弱。患者具备主症+次症1项,结合舌脉。且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7]:①多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示血小板计数减少;②脾脏可轻度增大或者不增大;③骨髓检查可见巨核细胞增多或者正常,且有成熟障碍;④泼尼松治疗有效,或切脾治疗有效,或PAIgG增加,或PAC3增加,或血小板寿命缩短。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者,合并严重肝肾疾病、严重糖尿病及高血压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本研究方案均经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且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16~67(43.5±12.3)岁;体质量指数20.3~26.8(23.1±2.7)kg/m2,入院第2天测定血小板计数(Plt)(24~48)×109L-1。观察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8~69(42.3±13.4)岁;体质量指数20.7~26.9(23.5±2.5)kg/m2,入院第2天测定Plt(21~49)×109L-1。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 500 IU/支)皮下注射,300 IU/kg,1次/d,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基本方组成:黄芪15 g、党参15 g、茯苓9 g、白术9 g、阿胶9 g、茜草9 g、炙甘草9 g。1剂/d,水煎取汁200 mL,于早晚各服100 mL,连续服用14 d。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中医证候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象、脉象进行评分。②疲劳状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取FAI疲劳评定量表对疲劳状况进行评估,该表包括4个因子,因子1定量评估疲劳严重程度;因子2反映疲劳的环境特异性;因子3反映患者疲劳导致的心理后果;因子4反映疲劳对患者休息、睡眠是否有反应,分值越高表明疲劳对休息及睡眠影响越明显,该表检视信度系数为0.70~0.92。③Plt变化情况:于治疗期间每隔3 d测定1次Plt,统计2组Plt<50×109L-1持续时间、Plt恢复至75×109L-1所需时间、Plt恢复至100×109L-1所需时间。④临床疗效:于治疗14 d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显效:治疗后患者Plt恢复正常,且无出血倾向;有效:Plt升高至50×109L-1,基本无出血倾向;进步:治疗后患者Plt有所上升,出血倾向有所改善;无效:Plt无明显变化甚至降低,出血倾向未得到改善[9]。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⑤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象、脉象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疲劳状况比较 治疗前2组FAI疲劳评定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Plt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Plt<50×109L-1持续时间、Plt恢复至75×109L-1所需时间、Plt恢复至100×109L-1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2组治疗前后疲劳状况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2组Plt变化情况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证实,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异常均在该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可与血小板膜上相应抗原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促使血小板与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吞噬,使血小板计数降低而出现临床症状[10-11]。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自我活化B细胞的出现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1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出血不止、月经量增加等临床症状,多数患者还可出现疲劳乏力等,疲劳可能与出血相关,出血不止可增加患者恐惧感,并降低活动能力,且可对心理造成消极影响[13]。目前西医多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其可通过刺激巨核细胞等生长及分化等而升高血小板数量,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单用疗效有限[14]。
中医学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过多年传承及发展,对其症候及治疗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记载:“九窍一起出血,名曰大衄……耳出血,曰耳衄……”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部位出血进行详细阐述[15]。古代医家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复杂,与外感六邪、饮食不节、劳倦疲乏等均密切相关,以热、瘀为标,本虚标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机体脾气外绝相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充足,机体气血充盈;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而气亏血虚,可致血逸外出而致出血。故临床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坚持健脾补血益气为主[16-17]。健脾益气摄血方中党参补中益气;茯苓和胃健脾;阿胶补血滋阴,治疗出血效果较佳;茜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甘草益气和中,可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功效[1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含有大量多糖类、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心脏功能等作用;茯苓含有茯苓聚糖等有效成分,可改善机体免疫及发挥抗肿瘤作用;茜草有效成分为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等,具有止血、抗菌等作用[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FAI疲劳评定量表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Plt<50×109L-1持续时间、Plt恢复至75×109L-1所需时间、Plt恢复至100×109L-1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健脾益气摄血方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疲劳状况,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