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钱晓青 何子彧 韩朝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发表60周年,响应习近平主席的中西医并重号召,2018年9月6日,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七届第二次编委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本次大会参会人数1432人,实际注册人数1216人,省外参会代表824人,安徽省内173人,学生及护士代表219人
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
9 月6 日晚,举行全国中西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邀请了各个专家委员会的主任、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总编唐有法和参会的各个省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
主任委员迟放鲁教授介绍了本次常委会恰逢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60周年,总结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的工作,布置明年工作。秘书长张天宇教授介绍和回顾了本学会近年来的工作,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会议拟成立耳鼻喉科影像学专家委员会及耳内镜专家委员会,同时讨论增补13位青年委员。以中医(但条件必须满足)为主,之前委员较多的北京、上海、山东、四川不再增加。至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达到了90名,青年委员40名的满额配置。大会还初步讨论了2020年年会举办地点,参与竞选的城市有成都和贵阳,尚待进一步商议。
9 月7 日大会在全体起立奏国歌的仪式中正式开始,张天宇教授和胡金旺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总编迟放鲁教授致开幕词。介绍此次大会的盛况及学会近些年的成果,并提出未来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的发展方向,对为此次大会做出贡献的各方表达了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总编唐有法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主任委员阮岩分别致贺词。
开幕式结束,大会学术内容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教授云集荟萃,做了主旨发言和专题报告。主旨发言包括:王正敏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迟放鲁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主任委员阮岩,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李华伟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德辉教授。
德高望重的中科院王正敏院士是中国耳显微外科的奠基人,同时他还致力于耳内科疾病的诊治研究,他演讲的“慢性中耳炎致病条件和外科治疗”,从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和临床发现及其相关病理学研究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慢性中耳炎,给大家带来深刻的建议和启迪,希望中耳炎手术不仅在三甲一线城市,而且在二三线城市医院也得到普遍开展。
迟放鲁教授论述了“迟发型膜迷路积水(Delayed Endolymphatic Hydrops,DEH)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点阐述了DEH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病理生理、研究进展及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DEH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脱水、镇静、激素治疗等)和手术治疗(前庭切除或前庭神经切除)。
此后,阮岩教授的“麻黄方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和机理”、李华伟教授的“浅析梅尼埃病的治疗原则”。专题发言包括李明教授的“主观特发性耳鸣的中医临床证型初步研究”、骆文龙教授的“气道返流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周慧芳教授的“浅谈眩晕康复治疗”、高下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整体与局部统筹兼顾”、程雷教授的“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王德辉教授的““空鼻症”现状与思考”、戴朴教授的“中国遗传性耳聋出生缺陷预防策略新进展”、张天宇教授的“耳廓畸形的美学矫形与功能再造新进展”、华清泉教授的“颅底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董频教授的“喉癌的精准手术治疗”、黄永望教授的“嗓音疾病特征和分类”、单希征教授的“6056例住院眩晕病人病例分析”以及王家东教授的“甲状腺疾病治疗的中西结合任重道远”等精彩讲演,开拓了大家临床诊治和科研的思路,获得参会代表们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上午的主会场结束,随后在六个分会场同时开始专题讲座和大会投稿发言,专场涵盖了变态反应、眩晕、耳聋基因、颅底肿瘤、头颈和嗓音专场。各专场在自己细分的领域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讲座,参会代表热情踊跃地参加,氛围十分火热,讨论环节也很热烈。
9 月7 日晚,由主委会支持、青委会组织策划的“中西医对话耳鼻咽喉科疾病”演讲比赛在国际厅拉开了帷幕。出席本次活动的评委有迟放鲁主任委员、张天宇秘书长,以及李明、阮岩、骆文龙、高下、周慧芳等多位耳鼻喉科专家教授。
比赛中,十三位青年医师选手以自信从容的姿态、通俗流利的表达,为我们多方位展示了鼻科、耳科、咽喉科的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实践经验。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金龙医生,他从古代宫廷御医的一则“鼻衄”医案出发,向我们娓娓道来鼻出血的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而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昕蓉医生不仅仅展示了中医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更进一步设计了严谨的对照研究实验,科学评估临床疗效,为中医的诊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各位专家评委对选手的表现一一作了细致点评,从选题、观点、内容、演讲技巧等多方面发表犀利评论。
经过两个小时精彩纷呈的比赛角逐,最后,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昕蓉获得一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闫占峰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盈获得二等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金龙、蚌埠医学院的王晓敏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吴飞虎获得三等奖。其他选手获得优胜奖,他们是江苏省中医院的吴继勇,浙江省中医院的李斌,成都市一医院的邓红园,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吴方星,成都市二医院的易雪莲,中科大一附院的高炜以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赵泽祺。
本次演讲比赛,不仅激励更多青年医师深刻思考如何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同时为那些有想法敢表达的耳鼻喉科医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中西医结合的饕餮学术盛宴,更有利于弘扬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
9 月8 日上午两个早教会场早早的开始了,分别是耳鸣和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早教包括郗昕教授的“人工听觉植入成效中耳评估体系的建立”和胡金旺教授的“微创人工耳蜗手术”,由迟放鲁教授主持。耳鸣早教有李明教授的“耳鸣的中西医治疗选择”和韩朝教授的“耳鸣的机制解析”。参加早教项目的同道同样积极踊跃。之后大会的各个分会场同时开场,分别是耳聋专场、鼻颅底及嗅觉专场、鼻-鼻窦炎专场、耳鸣专场及甲状腺专场。分会场的专题发言,更加侧重于临床实践,大家热烈讨论之后,大会投稿发言,年轻医生们就各自在临床工作和临床科研中的热点问题展开发言,进行阐述,扩展认识,使耳鼻喉科中医和西医的医生们都对各自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此外大会还设立了颞骨解剖演示和耳内镜解剖演示专场。为缺少实际操作机会的广大基层单位医师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体验和学习机会。大家都赞叹不绝,收获颇丰。
在大会组委会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会议,9月8日下午大会圆满闭幕。本次大会除了各个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学者奉献了精彩的经验分享外,还有多达200人的来自各个医院的中青年医生得到了大会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年会第一次为大家提供了如此多的交流发言的机会,大家也非常珍惜。
闭幕式上张天宇秘书长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概括,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投稿646篇,通过评审根据质量、地域、专业平衡,择优1/3作大会发言。本次会议目前13个专家委员会委员人数共956人,其中甲状腺专家委员会24人,耳聋基因专家委员会41人,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101人,眩晕专家委员会128人,人工耳蜗专家委员会20人,耳鸣专家委员会30人,耳聋专家委员会13人,颅底肿瘤专家委员会50人,嗓音专家委员会154人,变态反应专家委员会176人,中耳力学专家委员会26人,鼻-鼻窦炎专家委员会113人,鼻颅底及嗅觉专家委员会80人。之后举行了《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优秀编委和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大会优秀发言颁奖仪式,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名单附后),各位专家给获奖医生颁奖并表示祝贺。最后,迟放鲁主委感谢各位前辈对大会的关心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发表的精彩演讲,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的热情参与,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蓬勃发展!
大会优秀论文奖:
一等奖
韩 朝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刘 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薛 涛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钟江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康厚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等奖
于淑东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叶信海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许晨婕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郑朝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黄叔健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陈海兵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季俊峰 解放军南京总医院
王辉兵 武警总医院
王 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陈正侬 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三等奖
卢永田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 慧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傅窈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杨仕蕊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龚霄阳 江苏省人民医院
石润杰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于阅尽 上海第七人民医院
王勤瑛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
李嘉怡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田 鑫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江黎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 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顾于燕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赵可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唐 瑶 南京鼓楼医院
姜 彦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钦 苓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张小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封雪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会主会场
迟放鲁教授专题报告
王正敏院士专题报告
唐有法教授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