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默
从宏观政策上看,未来要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创新力,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尚需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有效投资,完善配套措施,扩大改革开放
面临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2018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缓并不意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毫无疑问,三季度6.5%的增幅创下了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近10年GDP增速的新低。但从绝对数据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63.6万亿元),且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政经形势下,三季度中国经济能取得如此增速已相当可贵,为全年实现6.5%左右的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细分领域来看,前三季度,投资、消费、贸易“三驾马车”均运行平稳。产业层面也发生了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日子更加好过,经营成本、负债率都在下降。代表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正在加速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
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此外,就业、物价、国际收支、财政收入、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都处于合理区间。与国际上的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表现都相当可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贸发组织《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排名中保持在前两位。这些事实和数据让“中国经济不行了”的论调不攻自破。
但也应当承认,鉴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需深化以及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数在增加,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这种压力表现在微观层面便是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294.3亿元,同比增长23.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91.5亿元,增长9.3%。私营企业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其利润增幅跑赢GDP却低于国有控股企业,表明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
这一点在新三板企业中尤为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三板ST公司数量新增114家,创历史新高。2017年全年新三板新增ST公司50家,2016年仅为15家。截至2018年10月25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存量10908家;近六年来有6107家挂牌公司完成9811次股票发行,融资金额累计达4593.65亿元。今年新三板市场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不少新三板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融资受阻,持续经营能力下降。目前来看,大型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水平是1.19%,中型企业是2.55%,小微企业是3.39%,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是6.46%。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较高。
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毋庸置疑,从长远看,民营企业仍将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体系,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总之,如果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尽快改变,制造业转型升级将难以突破,经济增长将难以稳住,高质量发展也将难以推进。
有鉴于此,纾解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难题便成为当前稳定市场信心、解除市场焦虑的有力突破口。近期,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多部门正协同发力加码民企支持政策,地方上也密集出台相关举措。值得关注的是,10月22日,刚刚访欧归来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立刻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根据督查发现和企业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前几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在重点分析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后指出,要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10月17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必须进一步深化研究在减轻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题、完善环保治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0月22日,央行为改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决定在今年6月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央行行长易纲还强调,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切实推进中国公平市场建设,这释放了积极信号。
在中央支持民企发展和稳定市场的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证券交易所也纷纷表态“将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私募债券和其他债务融资工具。积极研究推出债券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日前,上交所、深交所已分别发行纾困专项债,规模分别为8亿元、10亿元。而在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发行纾解民企融资难和股权质押风险的专项债后,中国证券业协会亦发文称,推动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取得实质进展并进入实操阶段。此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发布新政,对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优化股票发行与并购重组制度等存量制度进行优化改革,为经济固本培元、行稳致远贡献新三板力量。另外,继10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态“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后,近来,一系列促进险资入市的政策文件相继落地。10月29日,“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完成登记手续,成为保险业首只落地的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专项产品。
应当说,这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落地,对于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从宏观政策上看,未来要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创新力,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挖掘消费潜力。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其中提出要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此外,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的通知》,宣布开展督查工作。这些是中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必要举措。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服务性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性消费的主导地位。要指出的是,消费社会的到来远不只是消费的供需问题,还需要政府服务、市场制度与之相配合。
第二,促进有效投资。增加有效投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让企业运转起来并获得利润,增加居民工资收入和促进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到,进入四季度,包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以及多地都在密集调研把脉经济形势,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重点。其中,稳投资成为力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选项。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总体投资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到基建投资增速下行拖累,1-9月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至3.3%。下一阶段,稳投资将瞄准补短板精准发力,包括促进有效投资等政策已呼之欲出。
海南自贸区
第三,完善配套措施。当前,为激活企业生产活力,今年第四次降准,货币政策已逐步由审慎转向稳健中性,同时也将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预计全年降成本1.1万亿元以上。可以看到,一方面国内货币增速保持稳定,未出现扩张迹象;另一方面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虽有所回升,但除去统计口径的调整(计入地方项目债),实际增速呈下降趋势。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的压力揭示出了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表明目前信用环境依旧偏紧;二是新增信贷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反映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畅通。为提升货币政策的效果,下一步迫切需要用改革来减缓或消除货币传导机制中的障碍。诚如专家所言,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打通“中梗阻”,需要考虑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建立表内、表外的合理监管机制,在风险可控、符合监管的前提下,应通过保留合理的表外融资部分,为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利用风险价格工具,平衡好增加资金投放规模与有效控制风险间的关系,使得信用良好、经营正常的中小企业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末端的受益者。
第四,扩大改革开放。在国际经贸摩擦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内来看,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海南全岛将建设为自由贸易港。海南全岛陆地面积为3.54万平方公里,此前获批的国内11个自贸区的面积均为120平方公里。海南自贸区面积是此前获批自贸区总面积的26倍,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拟建设的自贸港。《方案》出台后,海南无疑会是今后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热点,同时还是支撑“一带一路”、在战略上呼应南海问题的大手笔,未来前景可期。对外而言,中国正在抓紧时间建立经贸朋友圈。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7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2017年,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投资额占中国对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25%、51%和67%。此外,中国正在与27个国家进行12个自贸协定谈判或者升级谈判。在应对全球经贸格局变化的行动中,中国的策略也是多建双边协议。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今年四大主场外交的“压轴戏”,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给世界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和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市场面临贸易摩擦压力的背景下,需要各方面宏观政策形成合力,鼓舞市场士气,稳定民心。可以预期,中国只要熬过了这一轮全球贸易摩擦恶化和反全球化带来的痛苦期,今后就有可能迎来依靠地缘优势和国内市场扩大带来的新发展时期。诚如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所言,“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要大家牢记这一点,心就会静下来,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