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航拍作品变得有“味道”

2018-11-20 01:36金思柳戴红兵
记者观察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新闻性舞龙

文/金思柳 戴红兵

近年来,在中国新闻摄影界,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视觉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通过无人机这一技术手段,拓宽自已的拍摄领域,表达宽阔的人文情怀。那么如何让航拍作品变得有“味道”?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是新闻摄影记者永恒的拍摄对象, 也是航拍摄影永恒的拍摄对象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无人机正快速地进入百姓生活。2017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达到23.73亿元,未来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将达52.28亿元,军用无人机市场将达191.11亿元,中国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超200亿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新闻摄影记者都用无人机来摄影,纵观许多新闻摄影记者的航拍作品,不难发现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见物不见人。具体表现为:拍景的多,拍人的少;拍物体的多,拍出新闻性的少;有的摄影记者因为较长时间用无人机拍物拍景后,拍出的作品大同小异,取景构图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和新闻性,同质化严重。

航拍新闻照片真的就走进了死胡同吗?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要想所拍摄的新闻照片有突破、有震憾力、有新意,关键在于避免“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把“人”放进航拍的首要位置。

(一)“人”是新闻摄影记者永恒的拍摄对象,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总看法,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的性质、宗旨、方针、任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人”是新闻摄影记者永恒的拍摄对象,也是专业新闻采访报道的要求

从新闻六要素中的“Who”,也就是某人,即可知道新闻报道的是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其中“人”是新闻六要素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综上所述,航拍要把人放在拍摄的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新闻摄影记者才能通过手中的无人机准确记录和还原新闻现场,通过拍摄人的活动拍出高质量的、新闻性强的、最具感染力、表达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这一新闻拍摄过程体现了新闻摄影记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讲话精神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渗透了摄影记者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人文情怀是新闻摄影记者当下努力追求和多加实践的业务目标。

二、航拍摄影作品拍摄过程中要体现“三气”

如何让航拍作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问题?笔者近两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照片要有人气

每年春节期间,武汉各区都会有新春舞龙大赛,以往拍这类片子,一般都是记者站着拍或是借助制高点拍摄。今年正月十二,笔者便带着无人机来到舞龙大赛的现场,找好航拍的机位,当两条舞龙队变换队列最后舞成圆型时,两条凤正好在画面正中,在四周观看的群众掌声雷动、不断欢呼喝彩时,无人机已在高空工作,将这一喜庆壮观的舞龙场景尽收眼底。

(二)作品接地气

航拍摄影作品一定有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就是“地气”,要能反映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的人和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怎么能用画面来反映生态环境好这一主题?去年十月国庆期间,笔者去百步亭小区晨练的路途中发现,在小区的一片绿树丛中,一群人正在欢快地跳着广场舞。于是,笔者决定采取俯拍的角度,通过展现绿树、丛林之纵深,反映人们晨练时宁静中的灵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思想传正气

今年元月二十七日,武汉下了八年来最大的一场雪,市应急办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整个城市都被冰雪所覆盖。第二天一大早,笔者带着无人机准备去汉阳拍雪景,当行至江汉一桥时,见桥面结冰路滑,汉阳区交通大队的民警正配合环卫工人融雪除冰,同时将因路滑抛锚的各种机动车辆帮着推出障碍路段。

如此感人的好人好事比拍雪景更能打动人。于是,笔者毅然取消了前往某地拍雪景的计划,开始尝试用无人机拍下“交警和环卫工人推车铲雪保畅通”的感人场景。第二天的《武汉晚报》头版和三版登出摄影作品《雪中推车保畅通》系列报道,获得读者一致好评,该照片成为武汉本地罕见的用无人机照片传播正能量的范例。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新闻性舞龙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舞龙
一架老120照相机
试论报社新闻照片档案管理工作
舞龙舞狮进校园
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分析
做“鲜活”的服务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