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课堂“不须归”

2018-11-19 04:42赵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渔歌子填词教学法

赵卉

分析

《渔歌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首词,全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实现了“词画合一”。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首词的表面意思浅显易懂,然而诗词背后的意涵却在很多时候被忽略了。因此,重构对《渔歌子》的教学,引领学生品悟景物描写,揣摩词人的精神世界,将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尤为重要。

设计

笔者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将达成目标设定为: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词,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达到:(1)会读会写“箬笠”“蓑衣”“鳜鱼”,把词读通顺。(2)掌握词牌名、词作者等知识,理解词中的“形”“声”“色”。(3)通过想象,实现意境与词句意义间的转化;通过诵读与积累,感受古诗词中四季的不同特征。这样设计目标首先是考虑与新课标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是强化语用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字字必较”地进行深入分析,却忽视了应由学生自主品读出意与情。采用加停顿、标平仄、想画面等语言运用活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自己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能有效弥补语文能力培养的欠缺。最后是破解写作难题,让学生在写的同时更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基于以上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匹配的学习任务:写词语,读通词;解词意,感韵律;善想象,写画面;赏美景,蓄诗词。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是学在先、学而会的知识,为后面的翻转课堂奠定基础。

基于扎实的前置性学习,笔者将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设定为:(1)掌握词牌名、生字,能用平仄法朗读词;(2)联系词句内容和词人生活经历,体会“不须归”的原因;(3)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形色声情”兼顾,创作自己的《渔歌子》;(4)能个性化表达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老师同学的建议合理修改。

制作过程

1.问题导向:让“自主学习任务单”成为有效驱动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任务单上给出了学习方法建议。

最后的课堂形式预告,以“课始检测”有效地衔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课堂上要做什么;以“协作填词”这一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形式激发其好奇心,看到这一新形式,他们必然会进行自觉或非自觉的提前构思;以流程图呈现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2.神形兼备:让“配套教学微视频”提供有力支撑

在自主学习中,微视频的引路必不可少,通过整合乐、图、画、声等元素,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搭建有力的“脚手架”。

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任务单上的二维码,在平板或手机上观看微视频。本课微视频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解词的概念性知识,关注生字词及易错字,把词读正确。第二部分:关注这首词与七言绝句的区别,复习平仄法,帮助学生读出词的平仄。第三部分:找出词中的形、色、声,用“感官想象法”帮助学生形成对词的画面性感知。第四部分:积累经典,为翻转课堂上的改诗成词、协作填词做准备。结束语提前预告课堂讨论话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学习就会更有深度。

在微视频中,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依据“最近发展区”,笔者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剖析,突破文本重难点,帮助学生达到“精熟练习”。

3.项目学习:让“课堂学习任务单”助力有为管理

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翻转课堂”的四步教学法,即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填词、展示评价。基于此,学生凭借微项目学习在课堂上合作学、拓展学,让翻转课堂成就有效的课堂管理。而在課堂上所用到的“形色声情”结合法,是基于微视频的“感官想象法”,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堂上采用的“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应用过程

1.课始检测——默写朗读样样追

课堂伊始,就进入快节奏的检测环节,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可以通过纸质任务单或者STARC平台服务系统,快速有效地检测学生答题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平台的点赞功能予以鼓励。这是对词概念性知识的检测,是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学习词的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2.进阶作业——多元品读“不须归”

在课前自主学习中,学生都对词意进行了解读。因此,在进阶作业中,第一项任务“说词意”就能顺利完成,而这恰恰是第二项任务“悟词情”的重要支架。因为文本是一个整体,纯粹割裂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作者情感。要体会那人那事那情,便非得投入到整个文本中不可。在课堂上,学生深入文本,针对张志和的“不须归”,品读出了属于他们的惊喜。当然,这一环节,理解与诵读是相辅相成的。

3.协作填词——有声色,顾情形

进阶作业后,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实则已经突破。那么接下来能做什么?知识的掌握是初级阶段,知识的理解分析是中级阶段,而创造运用则是高级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只是启蒙阶段的文学作品,然而若是仅仅停留在诵读理解层面,未免乏味。学生在初步了解格律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当学生绘声绘色地吟诵自己的作品时,虽然作品还很稚嫩,但却令人欣喜不已。此时,追求的不是格律的一板一眼,也不是内容的高深莫测,而是那自儿时便在孩童心中播撒国学经典的种子,是为传承华夏经典文化,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懈努力。当然,这里的填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这样设计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将一些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改成渔歌子的格式,巩固他们对这首词格式的把握;接着出示春游时的照片,让他们就此畅所欲言,并及时给出填词小贴士,让学生以此为背景和脚手架进行创作。事实证明,学生都能完成填词,还有一些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填了两首,甚至还填了“藏头词”。

4.展示评价——渔歌作品乐相随

如果说“协作填词”是知识的探究与内化,那“展示评价”环节则是能力的形成与外化。展示时,学生用入情入境的吟诵方式,展现自己的作品,调动起了整个课堂的认知与情感之旅。同时,有效的反馈、点评与质疑,也有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课堂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是由心而生发的,他们吟诵着、回味着,一个接着一个,争先恐后地想要展示,甚至有学生在课后又根据个人的其他经历填出了不一样的《渔歌子》,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不愿归去。

评价与反思

《渔歌子》一课不仅在校内成功翻转,而且在苏州工业园区乃至全国“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上成功展示,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与认可。

1.微课程教学法坚持“创客思维”

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任务单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协作探究的主题来自真实情境,使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语言文字感悟与运用能力,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此,教师不再是一个“演员”,而成为穿针引线的“导演”,用创造性思维点化学生于无形之中,成为拥有“创客思维”的课堂主体。

2.微课程教学法体现“以生为本”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微课程教学法做到了。在翻转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评价学习效果,最终达到“自己学习”。

3.微课程教学法实现“三不代替”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不代替学生成长,通过“百变”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微课程教学法让教师能有效关注到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呵护每一颗属于语文的“童心”。

4.微课程教学法成就“不愿归去”

微课程教学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与文本深度对话,同时,通过“协作探究/填词/创作”这一环节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培养下,学生在四十分钟后意犹未尽,会“自奋其力”找到更多相关系列文本进行拓展学习,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延伸。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诗词妙言,积累内化语言,进行语文的实践,经历不断更新的生命存在,品得诗意,不愿歸去……

猜你喜欢
渔歌子填词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渔歌子·咏春蚕
Section B
渔歌子
Step 4
Let it goChris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