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艳
摘要:心理饱和现象是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过程中影响复习效率又容易被忽视的负面因素,作者从心理饱和现象的发现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入手,尝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改变复习策略,利用教学智慧来缓解并避免心理饱和的现象,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心理饱和现象;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29-03
镜头一:选择题专项复习课已临近下课,题目已讲几十道,但大多数题目都是相似的,学生已不如刚开始认真了,此时铃声响起。
师:还有五题,咱们抓紧时间。
接着,教师依旧对每道题各选项展开讲解。
多数学生已按捺不住,眼神飘移,不少学生皱起眉头,盼着马上结束。
镜头二:Word操作题复习课。
教师亲自演示并加以说明。相似的操作非常多,教师依旧讲得很细。
两三题下来,学生已开始走神,小声讲话,甚至捣鼓计算机,试图脱离教师机的控制。
镜头三:教师下发选择题复习讲义,8K纸正反面足足有20余张,试卷满天飞。
师: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大家抓紧时间回去背,后面将进行几轮测试。
学生拿到令人“手软”的讲义,抱怨声四起。
教师费尽心力地组织复习,可学生并不“买账”,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皱眉、坐不住、走神、讲话,甚至抱怨呢?这其实都是复习中的心理饱和现象在作怪。
何谓“心理饱和”?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是一种非常厌烦,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复习课上学生的各种不耐烦情绪都是心理饱和现象造成的,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缓解,复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面对心理饱和,教师要正确看待并积极地应对。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课堂,分析心理饱和的成因
退一步来分析,复习课开始时学生还都是相对认真的,一般到课堂的后半段会效率低下。细看教师的复习过程,过多、过细、不筛选、拖堂等是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学生对教师“手把手”的辅导、贪多求全的讲解、没有针对性的题海战以及频繁检测的敦促,感到枯燥、疲惫。
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每节复习课都按自己的想法,不分重点、按部就班、贪多求全地将所有知识点“走下去”,学生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饱和的负面效应,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缓解心理饱和现象的三个措施
在复习过程中,心理饱和无处不在。面对已经“饱和”的学生,教师如能及时审视教学过程,调整内容和环节,转换可行的复习目标,重新分配课堂时间,就能减小学生因心理饱和而产生的精神压力。
1.提升自身的“敏感”系数,用心去感受课堂
(1)洞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将触角伸得更深更远些
复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观察课堂,关注学生的习得情况,特别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与处于各种复习状态的学生进行思想、精神甚至心灵上的互动。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配以合适的复习内容和方式,使之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才能预见可能产生饱和情绪的因素,进而提前准备并采取预防机制,将复习过程中的心理饱和程度降到最低。
(2)放慢脚步,让学生喘口气
信息技术复习期间常出现用题海战术和各种测验来评价和督促学生的情况。例如,复习的选择题有千道万道,教师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不做筛选,许多题目甚至一模一样,讲义厚厚一沓,学生刚拿到讲义就已经“饱和”了。教师如果不断地督促学生记背知识点和习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累,学生烦,甚至会产生对考试的反感。
教师必须信任学生,减少督促和干涉,相信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变定时监督性质的检测为过程性的跟踪,才能及时对症下药,反馈矫正,提高复习成效。
2.改变复习策略,让学生有宏观视角并主动参与
(1)复习有时也得吃吃“粗粮”
信息技术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量很大,教师因此经常采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大量相似的题,学生越做越不耐烦,错误的选项看多了,反而混淆了正确的理解,最终出现越做越错的尴尬局面。
专题复习法可以强化某个模块的复习,但也将一个个知识點孤立开来。复习课原本就是归纳整理,融会贯通后巩固提高,每个章节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归纳各章节的主要知识,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理清知识脉络及纵横联系,形成思维导图,则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究竟学会了什么”。知识在学生心中系统化、结构化了以后,自然就记得扎实牢靠。
(2)“参团”还是“自由行”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的复习基本是采取过一遍知识点,学生记背并练习的方式。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到每个“景点”走一遍,习题和上机训练两大法宝就是“参团者”手中的“保温杯”和“小红帽”,学生跟随教师按部就班地复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学生机械的记背以及模仿,违背了知识建构的理论。
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复习,教师放手但不放纵,学生根据习得情况,自行设计复习的各个环节,主动经历整个复习过程,就相当于“自由行”。学生深度参与,过程中伴随紧张兴奋,目标完成时能感到极大的自信与成就感,这种挑战与满足感并肩的“自由行”让学生主动地感悟、体验并收获,复习的效率自然更好。
3.发挥魅力,让课堂活起来
(1)理论结合生活更出彩
信息技术因其学科特点,有很多专有名词,理论性极强。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失了兴趣,不如将枯燥的理论与生活中的例子做类比,将概念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C/S和B/S结构,举个查询余额是上银行官网,还是使用U盾利用网银客户端的例子,既形象又能说明C/S结构更可靠安全的特点。又如,在复习ASP的工作原理时,与其反复强调其抽象的工作流程,不如举个上百度查询的例子,动态服务器页面的执行过程简单明了,学生易懂,还能很好地说明动态网页交互性好,又具个性化的优势。
(2)运用教学艺术,给学生“提提神”
复习过程难免枯燥,学生易“饱和”。教师如果围绕知识进行拓展,来点学生感兴趣的“题外话”,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则可以帮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过程中转换思维,将学生从饱和状态中拉回来。
以下是笔者在复习“信息是否只有一种载体”时的情境。
教师突然问道:“昨晚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和卡塔尔背水一战的结果如何?”
本来沉闷紧张的气氛立刻轻松起来,学生争相告知结果“2∶1”,脸上还流露出遗憾的表情。教师和学生聊了中国队虽败犹荣之后便回归正题。
师:“信息的载体可以有很多种,球赛的结果可以从你们口中得知,此时你们就是信息的载体,但老师也可以看电视新闻,还可以上网查。”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而且使“饱和”的课堂氛围缓和不少。
教育需要敏感性的关怀,莫让心理饱和干扰复习
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心理学方面的修养。在复习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课堂,避免过犹不及的复习方法,不因教师的督促和鞭策掩盖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急于求成,更不包办代替。要开展张弛有度、适度放手的自主复习,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注意和学生情感上的沟通,重视课堂上导致学生心理饱和的各种因素,及时调整,缓解饱和状态,促进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孙众.信息技术教育的境界:“深度参与”与“内容生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
[2]姚秋平.学科复习教学范式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17).
[3]张亚星.被误解的“修剪枝叶”与理想化的“静待花开”——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