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骥
我爱书,几十年来经眼之书成千累万,有些早已遗忘,有些还在记忆之中。
少年时期,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喜欢看书,也喜欢写字。但是,那时候在贫穷的农村,除了父亲的一点启蒙之外,没有书看,也没有人指导。
上初中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姓许的老师。这位老师很有学问,为人也很和气。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常常给村里人说故事,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包公传》。大家都很喜欢他。
一天午后,他把我叫到家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成的纸包递到我手上,说:“你爱看书,字也写得好,我送你一本书,回家打开看吧。”
我一路小跑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报纸。啊!我眼前一亮,一本字帖跃入眼眸(móu):它的封面是素雅纯正的浅灰色,有着丝绸般的底纹,装帧(zhēn)古朴精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不正是汉隶字帖《曹全碑》吗?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为我在作文簿封面上写名字,写的就是飘逸、漂亮的隶书。当时,我就想跟他学写呢。今天,一本隶书字帖又燃起了我的梦想,这难道是天意吗?
我如获至宝。在那间临河乡野草舍里,我如饥似渴,一头扎进字帖,坐着看,躺着读,对着帖一笔一画地临写,越看越有滋味,越写越有兴趣,一切饥饿、寂寞都忘于脑后,真是惬(qiè)意陶醉了!多少年后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和亲切,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似乎莫过于那样的时刻。
从此,《曹全碑》成了我青少年時代最钟爱的“宝书”,成了我一生的亲密伙伴。
“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无论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蝉鸣唧唧的炎夏,只要一有空,我都会“手不释卷”“心摹(mó)手追”,一遍又一遍地临写它。几十年来,我搬过几次家。无论走到哪里,《曹全碑》都一直置于书案,与我相伴不离。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都会读几页帖,写几行字,“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这已经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前些日子,我突然发现,由于经久翻弄,不断展摩,我的“伙伴”书钉生锈,封面脱胶,纸张已经泛黄破损了。望着它憔悴的样子,我心疼不已,在书斋(zhāi)窗下,对着夕阳的斜晖(huī),我轻轻地将它一页一页抚平,用镊(niè)子、胶水一点一点地修补,直到满意为止。
好多朋友夸我隶书写得好,有《曹全碑》的功底,可有谁知道《曹全碑》与我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