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地理优势及区域特征分析*

2018-11-19 02:24朱万春廖军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9期
关键词:黔东南生态旅游贵州省

朱万春,廖军华

(1.贵州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贵阳 550025; 2.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阳 550025)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随之而来的很多环境问题,如水土大面积流失、土壤严重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很大程度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平衡发展。其中,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仅可有效挖掘发展农业的多功能价值与综合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还可减少我国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此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损耗、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依托农业生产、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开发田园旅游资源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形式,它将农业、自然景观及现代旅游业有机高效地结合在一起。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最早源自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郊外旅游与田园休闲娱乐, 20世纪80年代深圳通过招商首先举办了荔枝节,开启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之路[1]。农业生态旅游这种比较新型的休闲旅游模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寻找其他生活形态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可以逐渐了解农村生活的印记,追求旅游的愉悦,体验纯朴的生存状态,农作物的种植、采摘获得多元性的旅游感受,从而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目前农业生态旅游集果园、花卉园观光与高科技农业技术为一体,主要包括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农村乡情体验、农业科技产品展示、特色文化欣赏等活动,使旅游者通过参加多元性的旅游项目,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享受其优越的旅游服务质量、感受亲切的自然田园气息、回归自然的需求,激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3]。在这种旅游形式下将农业生产、应用加工及游客参与农业活动有机融合一体,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生态性、观赏性、参与性及教育性等很多综合功能,同时还能够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因而成为目前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发展潜力无限[4-5]。为使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以来,贵州省明确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有关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较少,而其他省份的文献较多。如,朱婕[6]通过考查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各个功能区发展的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提出要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设计开发地方特色旅游项目,提高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发展与保护并举的策略等建议,为四川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谢璐[7]以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考虑吉林省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乡村风情等因素,综合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在不同区域的相似及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同时也研究了不同功能区的差异性特征,提出“农业—旅游业”相互耦合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等建议,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依据。魏细玲等[8]通过分析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两者耦合发展的机理及发展困境,得出二者耦合发展的三大原则和五项具体的对策,使乡村的地方性文化能够得到更好保留与传承,并实现两者高效耦合发展。刘志霞[9]针对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所引起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参考意见。借鉴学者们针对其他省份开展相似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文章以农业大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贵州省为例,通过分析与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息息相关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征,以期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103°36′~109°35′与北纬24°37′~29°13′之间,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为临,是西南主要交通枢纽。贵州全省东西相距约595km,南北约509km,土地总面积17.617万km2,为全国总面积的1.8%。全省地貌为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1 100m。贵州天气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1 100mm,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4.8℃[10]。贵州特有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特征明显的立体农业,较强的农业生产地域性及区域性,比较适合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及发展特色农业。贵州有着丰富的国内自然资源,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水系从西部、中部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贵州有迷人的“天然公园”之称,境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水景色,绚丽的溶洞景观,山、水、林、石互相辉映,浑然一体。省内拥有知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铜仁梵净山,威宁草海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使人流连忘返[11]。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宜人的气候资源,让贵州成为旅游观光及避暑的胜地。

2 研究方法

2.1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主要是通过选取一定的研究目标,对比研究对象相同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异,总结规律性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在该文中此方法用于分析贵州省的地理优势。

2.2 实地调查法

参考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针对贵州省部分生态旅游景点进行了解,以弥补参考资料的不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

2.3 区域特征分析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

(1)极值比率

极值比率用来衡量一个区域内经济差异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12]:

Li=Xmax/Xmin

(1)

式(1)中,Xmax、Xmin分别代表i区域内旅游收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L值越大说明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的相对差异越明显。

(2)密度指数

密度指数是衡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13]:

(2)

式(2)中,Xi、X表示贵州省i区域内的旅游人数和贵州省旅游人数,Pi、P表示贵州省i区域的土地面积和贵州省总土地面积。

(3)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用来衡量数据间的离散程度,该文章反映一个区域内旅游收入与平均收入的差距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差距就越大,其计算公式如下[14]:

(3)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理优势分析

3.1.1 交通

图2 贵州省生态旅游景点与高速公路的距离分析

贵州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近年来贵州政府坚持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得以迅速发展。1998年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仅有86km, 2008年达924km,增长了10多倍,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的1.5%。之后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2011年达2 023km,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的2.3%; 2016年达5 434km,占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的4.2%(图1),由此可知,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增长率是比较快的,一直呈上升趋势,只是与全国相比,发展仍较慢。

3.1.2 分布

贵州省生态旅游景点大部分都沿高速公路呈带状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景点分布距离公路1~3km最密集,占26.3%; 其次是距离公路3~7km,占18.5%; 而大于21km的景点大约占16.3%,也再次说明贵州省生态旅游景点分布较散,结合图1可以看出,贵州省生态旅游景点分布与公路建设息息相关。

3.1.3 资源

目前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30个自然保护区、66个国家森林公园。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形成了贵州省众多的溶洞、瀑布和峡谷。乌江、赤水河、北盘江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是非常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黔西南的“水墨金州”、铜仁的“桃源铜仁”等贵州省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了生态文化产业体系, 46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遵义会议)贯穿到生态旅游中,既能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又能弘扬红色精神。

3.2 区域特征分析

表1 贵州省不同区域极值比率、密度指数和变异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省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极值比率在3.40~7.50之间,波动较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黔西北、黔南、黔西南、黔西、黔东南、黔中、黔北、黔东、黔东北,同时也说明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明显。密度指数在2.50~5.30之间波动,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黔东南、黔中、黔北、黔西南、黔西、黔东、黔南、黔东北、黔西北,说明黔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人数在贵州省最多。变异系数在1.00~1.60之间波动,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黔东南、黔南、黔东、黔西北、黔西南、黔西、黔北、黔中、黔东北,说明黔东南的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在贵州省最高。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众多,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及丰富的水资源等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组成特有的贵州农业生态旅游。贵州省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最明显,黔东北地区的旅游人数最多,黔东南的农业生态旅游收入最高。研究结果对于贵州省开发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一步应在该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区域从微观角度定量分析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多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的价值和路径选择。

黔东南地区拥有众多特色的自然资源、农业生态、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据统计, 2012—2016年,黔东南地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分别为28.7%和29.4%。尤其是旅游人数, 5年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增长率均超过20%。黔东南地区有大规模(大约84%以上的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原生态型民族文化显著,原生态旅游资源呈正态分布,交通便捷,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良好。黔东北地区,地处武陵山和乌蒙山结合处,横跨铜仁市全部和遵义市务川县,面积3.3万km2,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交通落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滞后,但该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族特色鲜明,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今后贵州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基于黔东北地区的优势特色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农业依靠旅游发家致富,摆脱贫困。文中结果显示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最明显,黔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档次较低,主要以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为主[15],农业生态类较少。毕节市是黔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吴姗等[16]通过分析黔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指出,毕节市年平均气温13.4℃,且毕节市处于西南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发展休闲、养生、避暑的旅游模式。

贵州省是农业大省,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贵州省降水较多、温度适宜、喀斯特岩溶作用强烈,区域差异显著,进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贵州省农业的复杂多样性,也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奠定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黔东南的山丘梯田自然农耕景观。贵州省农业旅游始于2000年,旅游业的发展联动其他各产业,有效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但贵州作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较广、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任务相当艰巨,旅游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执行的扶贫方式,贵州省政府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其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脱贫减贫。如黔南、黔东北、黔西北等地区的旅游人数相对较少,在基于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相关人员的素质,设立旅游品牌,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黔东南生态旅游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遇见黔东南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诗书画苑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寻味贵州——黔东南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